May.
12

灼见(微信号:penetratingview)
在这个特别日子里,我们缅怀在那场地震中逝去的母亲,她们用自己柔弱的身躯,告诉世人,母亲等于生命!

今天是5.12,
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
是母亲节,
是护士节,
是汶川大地震11周年祭……
11年前,
一位年轻的护士蹲在废墟边,
左手提着一袋血浆,
右手紧紧握着少年的左手……
11年前,
汶川地震救援过程中,
护士长石俊桢和同事一起
迎接了“地震宝宝”的降生……
11年前,一位女医护工作者
抱着一名幼童焦急地喊:
“还有谁是孩子的亲人?”
那焦急的眼神,含泪的眼睛,
久久定格于国人的记忆里……

她们,是迎接生命的人,
她们,是守护生命的人,
她们,亦是孕育生命的
母亲……

在网络上曾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
“如果人民币上印一位女性,应该印谁?”
网友们众说纷纭,
然而有一个答案却得到了高票赞同,
她就是
“林巧稚”

她一生未婚,
亲手接生了5万名婴儿,
其中,就有袁隆平……
她一生未育,
却被世人称为中国最伟大的母亲,
中国的南丁格尔!
林巧稚,
尽管这是一个不太为人熟知的名字,
但,她是一位值得我们
铭记和感谢的伟大女性!

 01 

1927年,20岁的林巧稚
决意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
成为一名优秀的医护人员。
然而,她的报考决定
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
原因很简单,20岁,
对于那个年代的女子而言,
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生儿育女的年纪了。
▲年轻时的林巧稚
眼看着她的同龄人
都已经为人妻为人母,
父母的心中十分担忧,
生怕她因为读大学
而把婚姻大事给耽误了,
因此百般劝阻。
林巧稚毅然决然地告诉父母:
“那我就一辈子不嫁!”
然后奔赴了考场。
所有人都认为
她说的不过是一句气话。
女孩子怎么可能不嫁人呢?
难道要把一辈子都献给医护事业吗?
可是,她真的做到了。
她终生未婚,
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中国的医疗事业。
 01 
 02 
1901年12月23日,
林巧稚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
她是家中的第三个女儿。
林家信奉基督教,
父亲将这个美丽灵秀的女儿
视为上帝的礼物,
因此给她取名为“林巧稚”,
意思为灵巧而又天真。
在林巧稚五岁那年,
母亲患宫颈癌去世。
父亲林良英更加疼爱自己这个小女儿,
将她送入英国传教士所办的幼儿园学习。
▲在厦门读书时的林巧稚(中间)
后来,在进入厦门女子学校,
高中毕业之后,
品学兼优的林巧稚留校任教。
但她的心中却另有一番打算。
她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去解除世人肉体上的痛苦,
并宽慰他们的灵魂。
1921年,林巧稚到了上海,
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
考试时,一个女生突然晕倒了,
她想都没想就放下手中的试卷,
去救助病人了,
等她回到考场,考试已经结束。

150名考生中,只能录取其中的25名,

再加上她的试卷还没答完,
她也就对考试结果不抱任何希望了。

没想到一个月后,

她惊喜地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正是她在考场上毫不犹豫救人的表现,
被老师看中,
认为她的行为
就是医生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
▲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考场原址
为了自己的理想,
为了挑战妇女不能持刀的传统观念,
为了那些还在
用生命为无知买单的中国妇女,
她选择了那时还被许多人看不起的妇产科。
1929年,在经历了8年
艰苦而漫长的学习之后,
林巧稚终于毕业了,
并获得应届协和医学院的最高荣誉
——文海奖。
毕业时,她还同时获得了
纽约州立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
林巧稚留在了协和医院,
在杨崇瑞医生的指导下开始实习。
一个圣诞前夜,
医院的大夫都回家过节了,
一位中国妇女突然大出血,
生命危在旦夕。
还是助理医生的林巧稚,
无权做手术,也从未做过手术。
情急之下,她顾不得医院的规定,
将自己的前途抛在了一边,
毫无犹豫地站上手术台。
将那对母子的生命从鬼门关救了回来。
林巧稚十分勤奋,
一步一个脚印,
由助理住院医生升至住院医生。
1931年,年轻的林巧稚
凭借精湛的医术升至总住院医生。

从1932年开始,
林巧稚多次被派到国外进修学习。
英国曼彻斯特医学院、
伦敦妇产科医院、
美国芝加哥,
都留下了林巧稚的身影。
1940年,林巧稚被授予
“美国自然科学荣誉学会会员”,
再回到中国之后,
成为了协和医院首位
中国籍妇产科主任。
▲林巧稚(右一)去美国进修
当时,正值日本侵华战争,
很多人劝她留在海外,

芝加哥大学著名妇科专家艾蒂尔,
也大力举荐她留校。
林巧稚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国,
她说:
“我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的大夫,
我不能离开灾难深重的祖国,
不能离开需要救治的中国病人。”
 03 
在患者的眼中,
林巧稚是“活菩萨”一样的存在。
1941年,侵华日军猖狂无比,
协和医院被迫关闭,
一些医生都离开了,
林巧稚却拒绝回到老家避难,
她要留在北平为那些患病的妇女看病。
她在北平东堂子胡同10号
开设了妇科门诊,
前来看病的妇女络绎不绝,
林巧稚都一视同仁。
▲林巧稚私人诊所旧址,现北京东堂子胡同10号
无论是穿金戴银,
还是衣衫褴褛,
林巧稚都谦和温柔地为她们排忧解难。
穷人如果掏不起医药费,
林巧稚就自己掏钱给她们付医药费。
有时候,为了方便
那些农村的贫苦妇女,
林巧稚甚至骑着毛驴到乡村去,
亲自为她们登门诊治。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在那些浊世的夜里,
她常借着昏黄的煤油灯,
埋头和一个又一个病人的,
脓、血、便、肿瘤抗争,
在中华民族生灵涂炭,
危急存亡之际,
她满心欢喜地
迎接一个又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为每一户深受苦难的家庭
带去了重生的希望。
林巧稚的医务生涯中,
拯救过的妇女不计其数,
亲手接生过的婴儿更是有五万多个。
每个她亲手接生的孩子的出生卡片上,
都有她秀丽的英文签名
“Lin Qiaozhi's baby”
——“林巧稚的孩子”。
林巧稚本人却没有结婚,
也没有生育。
当时的协和医院规定,
只要女医生结婚,
就立刻解聘离开医院。
林巧稚一笔一划书写的中英文病历
因为协和的管理者认为
婚姻与家庭会分散女性的精力,
从而无法全身心投入医疗事业。
面对这样苛刻的规定,
林巧稚以殉道者的姿态
放弃了家庭和婚姻,终身独居。
1949年,林巧稚收到了,
开国大典的观礼邀请函,
林巧稚却选择留在医院,
她一刻也离不开那些心心念念的病人。
“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
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

她家中床头,
摆着一部老旧的电话机,
那是她“唯一的伴侣”。
只要医院有严重病例,
她就整夜守着电话等待消息。
她总是笑着说
“我是个随时待命的医生。”
 04 
然而,林巧稚和她的同事们,
没能逃过那段特殊的岁月。
由于协和医院是由外国人创办的,
使协和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
成为了重点的“改造对象”。
林巧稚在社会上影响力巨大,
也在被改造的行列之中。
领导亲自帮林巧稚写了一份思想报告,
要求林巧稚在协和医院的大会上念。
可是林巧稚并没有
念领导给的稿子。
在大会上,林巧稚深情回忆了
多年以来在协和医院的经历。
她说:“愿意打开协和的窗子看看祖国”,
台下的许多医护人员感动落泪。
▲林巧稚(中排右二)与协和医学院同事合影
他们这些医护人员,
尤其是女性,
很多人舍弃了个人的家庭幸福,
投入到医疗事业几十年。
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从大夫,
变成了护工,
林巧稚也不例外,
她只能为病人打针、
送药、清洗便盆。
即使如此,
她依然积极乐观,
精心照料病人。
最难熬的那段岁月,
她甚至不能从事医护行业,
而是被派去打扫厕所。
但是林巧稚依然认真地
将厕所里的每一块儿瓷砖
都擦得洁白发亮。
在周总理的亲自关照下,
林巧稚逐渐恢复了职务,
1973年,她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
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
任期五年。
她提出和主持了大规模的子宫颈癌普查普治,
使其死亡率迅速下降;
在制定婚姻法、妇女劳动保护条例、
倡导优生优育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林巧稚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
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
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
方面的研究成就显著,
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1983年4月22日,
82岁的林巧稚病逝于北京。
在临终前,她经常在昏迷中喊道:
“快!快!拿产钳来!产钳……”
之后,她慢慢平息下来,
过了一会儿,
她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
“又是一个胖娃娃,
一晚上接生了3个,真好!”
——这是林巧稚留下的最后的话。
林巧稚逝世前一天,
她还接生了6个孩子,
逝世后,按照她生前留下的遗嘱,
将毕生积蓄3万元全部捐给医院、托儿所,
遗体献给协和医院做医学研究,
骨灰撒在了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
人们为她修建了毓园。
纪念碑上镌刻着她一生的座右铭:
只要我一息尚存,
我存在的场所便是病房,
存在的价值便是医治病人!
这就是林巧稚,
她不是母亲,
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
在这个特别日子里,
我们缅怀在那场地震中逝去的母亲,
她们用自己柔弱的身躯,
告诉世人,
母亲等于生命!
我们更要感谢像林巧稚一样的护士们,
她们迎接生命,
守护生命!
我们更要抱一抱
爱你胜过全世界的母亲
对她说:
妈妈,我爱你……
— THE END —
☀本文选自北洋之家,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