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美国
带你走进一个真实的美国!

关注
pic cr Manuel Pita
        来美国上学的经历可以用一个海滨假日来形容。刚刚开始假期时,我们被那碧一望无际的海面,盘根错节的红树林以及周而复始拍打在沙滩上的海浪所深深吸引着。然而,在这里待久了,我们却开始对那一成不变的景物感到厌倦,同时,在海边除了欣赏水天一色之外几乎无事可做。
初到学校,我们可能被各种各样的新奇事物所吸引,或许是之前从没住过的宿舍,是学校旁飘香四溢的中餐馆,还是新生欢迎周那有趣的才艺表演。然而,兴奋过后我们需要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全然不同的社会氛围,以及永远赶不完的ddl。在这里,我们是异乡人。 
        或许有那么一瞬间,我们会被一种避无可的情感入侵,在这种情感面前,所有的感情都显得苍白无力,所有的语言都会化作一声叹息。唉,是孤独啊。
小A
大二 坐标纽约
我早就憧憬着纽约,不论是它整齐街道上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以及摩肩接踵的行人们,还是那错综复杂川流不息的地下铁路以及道旁飘香四溢的各式酒家。因此,在这样一座永不停歇的大都市里学习生活成了我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梦想。
初到纽约,我的感受和那些为新事物而感到惊叹不已的旅行者们没有什么不同。每天我所接触的人和物都可用一个“”字形容:新走过的街道,新乘坐的地铁线路,新去过的博物馆,新品尝过的餐厅,以及新认识的同学们。每一天都从对新的事物的期待开始。在新生欢迎周里,学校所设置的大部分活动都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听了一场关于合理规划时间的讲座,参加了关于如何申请学生校内打工的workshop,参观了之前从没驻足过的博物馆,在学校的食堂里装作一个在曼哈顿打拼多年的纽约客向刚认识美国同学们谈论纽约不同的地铁线路,跟着之前素不相识的十几名同学们一起漫步了布鲁克林大桥,以及看了一场期待已久的百老汇演出... 我顿时感觉在纽约的生活就像是狂欢,就是无忧无虑地接触新事物,尽情地玩耍。
pic cr Roustam Nour
        尽管我在新生欢迎周和新认识的同学们在食堂里插科打诨,在中央公园赞叹湖水和摩天大楼的相得益彰并在布鲁克林大桥上远眺曼哈顿下城的灯火辉煌,在新生欢迎周的狂欢结束之后,我不得不马上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当中。我这才意识到了自己对在纽约上学经历的幼稚和无知。
        每次上课时,我发现能容纳400多人的礼堂里几乎没有一个熟悉的面孔,而这节课坐在我旁边的Josh明天可能就换成了Brandon。我感觉自己好像被陌生的人群围绕着,而之前在饭桌上相谈甚欢的新同学们又都不见踪影。走出教室,街道上人流如织:他们有的在和同伴们谈笑风生,有的陶醉在耳畔播放的古典音乐中,有的则头也不抬地大步奔向前方。然而,对我来说,他们是那么的陌生,疏离。
图片来自Google
  然而,我不想就这样甘于现状。我天真的以为自己也能和在大课上遇到的萍水相逢的陌生同学交朋友。当然,这美好的想法很快就被现实浇了一盆冷水。我发现很多课上的同学们早就在某个时刻形成了一个个小团体。他们无时不刻地在与小团体内的其他人说话,而我自然就无法想办法和这些小团体中的一个人打交道,尽管我知道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共同话题,因为我知道任何的尝试都很有可能得到白眼或嘲笑。另一方面,尽管我有的时候能遇到自己一个人来上课的同学,但他们不是在戴着耳机不想与人交流就是在忙自己的事情。
 我把这关于人际交往的困扰告诉了认识的学长,学长只能勉强安慰我说道:在这所学校大家都是各忙各的,因为学校实在是太大了,哪像那些文理学院,大家都被那“抬头不见低头见”紧密社群连在一起。学长又接着说道我在开学时很容易的就能和第一次见面的同学聊天是因为大家当初完全都不认识对方,所以都愿意主动交流。过了一段时间后,这种情况就完全改变了。我对这陌生,疏离的人山人海感到沮丧,但是我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必须主动去面对这种孤单。
图片来自Google
        于是,我便去参加那些我
注册过却从未参与的社团的活动
,并试着
和那些课堂规模比较小的课上的同学们聊天
。通过前者,我能在每周一个固定的时间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们分享一些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事物。而那些和我在课堂上聊天的同学们则成为了我紧密的好友。

        当然,除了努力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并保证正常的交往之外,我开始慢慢接受并理解独处的意义。独处可以让我集中精力思考问题。有时,自己在疲惫时确实连宿舍门都不想出,但是,我仍然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思考这世界是如何演变成它今天的样子的。我个人的习惯是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新闻报道以及专栏文章。这些文章是我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政治与司法体制的宝贵窗口,并给了我充足的资料使我能做有依据的判断或是思考,而不是在和朋友们聊天时下一些空口无凭的定论。可以说,在业余时间培养自己爱读新闻的爱好帮助了我的社交并让我能够克服孤独。
图片来自Google
小B
高二 坐标俄亥俄州
 告别爸妈,14个小时。走下飞机,远远的就看到住家举着牌子在等待,我的第一年美高生活开始了。
        出国读高中,我选择了
俄亥俄州的一个小城市
,不仅仅是因为在国内听到过的所谓大城市的犯罪率和混乱,也是因为想
安安静静学习
,准备大学申请,但是我却忘了小城市的无奈… 

来到学校的第一天,15岁的我有些胆怯,不敢和其他美国人说英文。我担心自己的口语不够好,他们听不懂,我也担心我和他们没有什么共同话题,他们不愿意和我这个初来乍到的中国人玩。这一天,我跟着tour guide走遍了整个学校,却没有看到一个中国学生。我有些紧张,难道我是这个学校唯一的国际学生吗?在之后的一周里,我发现了其他三个高年级的中国学生,可是他们却似乎都不太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迎新会或者其他活动,更愿意呆在家里。作为一个新生,我对所有的活动有强烈的兴趣,却又害怕自己一个人作为国际学生去参加,我突然觉得好孤独。
图片来自网络
        幸运的是,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我克服了许多恐惧,也打破了自己的社交圈。爱唱歌的我参加了学校的合唱队,然而不会开车,没有驾照的我在这样没有公共交通的小城市寸步难行。合唱队常常需要到城市的各个角落演出,但我只能一次又一次的请假。看到同学发上来的照片,我心里更难受了,我多么希望我能完完全全的参与每一次的活动啊。我想坐巴士,可是巴士能到的线路太少;我想打车,但是一个人坐车太不安全;我想问其他同学借个ride,可是离住家家里近的同学几乎没有。在这里,放眼望去都是一大块一大块看不到尽头的平原。这样的情况,我该怎么完整的参与美国高中生活呀?
        周末,在大城市里读书的朋友们在群里热烈讨论着要去看哪一部新上映的电影,而离我家最近的电影院,打车都至少需要半个小时;我的生活用品用完了,想去大型超市采购一些,却必须要等到住家要去的时候顺便带上我;当我想家、想吃中国菜的时候,找遍整个城市也没有发现一点家的味道,看到在旧金山同学发的朋友圈,隔着屏幕都能闻到家乡菜的香气;即使难得有空可以和朋友在一起,也不知道去哪玩,因为没有值得玩的地方——空荡荡的大片大片的平原,千篇一律的矮小房屋,一切都是这么无趣。每天就只有上学,放学,住家家里和学校两点一线。
        空荡荡的房间里静的可以听见针落地的声音…
pic cr Tomoyuki Shinohara
        一切似乎都很消极。但渐渐的,我发现我要学会享受孤独。的确,一个人呆在房间里会感觉寂寞,但这恰好也是一个让自己和自己对话的机会,去理清楚我到底想要什么,需要怎么做,为什么要去做。这更能帮助我找到我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我一直都知道我喜欢唱歌,但当我在家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偶然抽到的一本书,网上跳出来的一部电影都能让我受益匪浅,我发现了很多我从来没想到自己会喜欢干的事情。的确,Party固然能让你认识很多人,可是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而且热闹不等于充实,孤独不等于空虚。仔细想想,有多少人是真的喜欢party?还是只是追求其他人,羡慕所谓popular的生活方式呢?
        我想对待寂寞这件小事,最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group。找到那个会支持你帮助你的group,和这些你能交出后背的人,想聚的时候能聚在一起疯,需要独处的时候也能享受独处。这些真正的朋友,不管你住的多远都愿意来接你,带你一程。无论玩的地方在哪里,只要和他们在一起就不会感到无聊。当你只是需要一个人听你说话时,他们会借你一个肩膀静静听你倾诉。找到了这样的group,哪怕是自己单独呆在房间里也不会感到孤独,因为你知道总有人会一直在你身后支持你。
pic cr hiliuu
其实出国上学感到孤单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请记住,不管何时,尊重你的内心。
如果你的心告诉你,你更喜欢独处,
那么就把时间交给一个人的时光。
如果你的心告诉你,你更喜欢社交,
那么就把时间花在真心的朋友身上。
永远不要急于克服所谓的孤独感,
强迫自己去社交,去做不喜欢的事情。
请你记住,
不管是独处还是和朋友在一起,
只有感到舒适的时候,
才是真正有收获的时候。
推荐阅读
中美国民价值观千差万别,中国人花800美元买件衣服,美国的中产阶级认为这是脑子有问题?

“我们只骗中国人,他们人傻钱多”,国外商家专坑中国人被曝光!
越穷越胖,越胖越穷!在美国是这样,在中国也是这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