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五一档,毫无疑问是《复仇者联盟4》的天下——内地票房超40亿,市场排片曾一度高达70%至80%
在上映近两周后,关于《复联4》台前幕后的各种讨论还在不断上热搜
《复联4》就像是每个人都必须要赴约的狂欢party,从粉丝到路人都怀揣着好奇心走进电影院,见证这21部超级英雄电影最后的终局之战。
而就在这样一个国产片都想躲避档期靠边站的情况下,一部逆流而上的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成了唯一冲破复联高压的存在。
入围了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拿下评审团奖,2019年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也双双提名

《何以为家》从电影节走向院线,豆瓣评分高达8.9,一开始是会给人一种文艺片的错觉
然而上映五日便票房破亿,购票平台预测最终票房会打破3亿大关
许多人看完后都自发地买起了安利,让芭姐不仅想起了之前也有这黑马势头的《调音师》《摔跤吧!爸爸》以及《天才枪手》……

小国别/小语种的电影开始在内地市场占据一定声量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在大片的强压下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电影节上收获口碑,在院线市场收获票房,《何以为家》到底赢在哪里?
踏实叙事,定调准确
紧紧围绕一个核心点发展
一部影片能成为黑马,在故事叙事上一定是相对优秀的,《何以为家》从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方式,但故事线却很干净直接。
全片围绕男孩赞恩的经历展开故事,他做了什么才会被关进少年监狱,他又是为何要控告自己的父母?
而影片虽然涉及的是能够引发社会性讨论难民题材,但全片的核心都是孩子,并没有过分放大苦难,煽动情绪。

观众会从赞恩无神的双眼中读出无奈,会从赞恩早熟的行为看到生活对他毫不节制的倾轧。

一个孩子比成年人还要懂得担当,这本身就是一件让人感到些许悲伤的事。

看《何以为家》就像是在看一部真实的记录片——
赞恩为了追回被家人送去童婚的妹妹,摇晃得让人有些晕眩的镜头
台词较少,更多的是沉默,一开始甚至会觉得有些枯燥
但情绪却真实地被传达到了每一个人的心里,观众跟随着赞恩流浪,看到平时很难看到的现实,开始反思这背后的意义。
人性故事背后的社会问题
让每个人都能情感共鸣
“生而不养”——这是《何以为家》直观的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问题。
而这次发声的还是出自一个孩子之口,父母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对于孩子来说却如地狱一般。
赞恩不知道自己几岁,也不知道自己被带到这个世界的意义是什么,他瘦小的身躯在拼尽全力对抗生活,却一次又一次的被打败。
在家庭已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从小被教导”只有生孩子才有出路。“的赞恩的父亲,没办法逃离越穷越要生的思想桎梏。

赞恩妈妈在赞恩妹妹因为童婚怀孕致死后,居然还和赞恩说要再生一个小孩,因为”安拉带走了什么,就会还给你什么🙂“

而不止在黎巴嫩,在很多国家的贫困地区,这样的情况还在不断的发生。
底层困境、人文关怀以及极佳的儿童视角,《何以为家》深深地触动了每一个观众的情感共鸣。

真实地反映现实,直接刺中社会问题痛点,引发社会层面上的讨论和反思,这是《何以为家》所拥有的巨大能量。
入乡随俗戳痛点,重视口碑发酵
好评如潮才会水涨船高
《何以为家》原名是《迦百农》,迦百农是圣经中的地名,在英语和法语中都有着“乱和不规则的意思”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可能就算对迦百农进行一番解释,一时间也会很难get到影片想要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改掉“不知所云”的片名,使用了中国人最熟悉的关于“家”的译名,一下子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影片的重点。

而比起香港译名《星仔打官司》和台湾译名《我想有个家》,《何以为家》更有一层较为深的含义。
对于中国人来说,家有两层意思:大家和小家。在影片中,赞恩的父母没有给到他和他的兄弟姐妹一个幸福的家。

看似不负责任、愚昧的原生家庭是不幸的起点,但这是战乱和贫困造成的大环境下的残酷现实。

一个国家大部分都是难民,这个“大家”都难以安稳,赞恩的“小家”更是风雨飘零——《何以为家》四个字就更显得更为沉重了。
而作为小语种+小国别的电影,《何以为家》在宣发上其实并不占优势,更多的是靠好评起家。
在上海电影节和北京电影节上进行展映,提前释放口碑,而后在票务平台和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一轮更广泛的口碑发酵。
本身内容就不错,再加上口口相传的影评影响,自然成了一股绩优股不断水涨船高。
其实咱们国产片也有这样的例子:将高价药的真实摆在眼前的电影《我不是药神》,无论从作品还是社会意义上都引起了巨大的声浪。

我们不是缺少拍好片的机会,更不是没有拍好故事的环境——这些都是《何以为家》没有的条件。
《何以为家》赢在哪里?赢在社会问题引起情感共鸣,赢在市场口碑下沉吸引观众,更赢在展现真实的力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