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5月5日)晚上一则重磅消息,宛如提前宣告夏天的到来——5月6日,立夏。

这则重磅消息是:当地时间5月2日,美国联合北约、欧盟、日本、韩国等32个国家代表,在捷克布拉格开为期两天的5G安全准则讨论会,并于当地时间周五敲定一项关于5G无线网络安全的通用方法,以应对中国华为公司所引发的担忧。
之后,消息传回国内,画风就成了这样:32国开会联合封杀华为,达成了一个“华为将永远无法满足”的决策。
不过,看到华为的反应,我们一时悬起的心,就可以暂时放下了——
华为不但没有反对这场会议,反而还对会议表示欢迎。
如此反差,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此事,得好好捋捋!

1
美国组织会议、各国应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要注意一下,这个布拉格会议的召开时间,不是自然时间,而是时代大背景:华为在5G的竞争上已经无往不利,英国甚至为了使用华为而召开内部秘密会议、并因会议内容被泄露而开除了防务大臣,这种情况下,美国人接收到的信号就是——
华为,已经挡不住了!
可是,美国国务院才以“与真正不同的文明社会较量”为依据,确定对华的策略,国与国之争,并定义为“文明的较量”,这可真的是前所未有,要知道——美苏之间的争斗也仅仅是政治体制的斗争而已。

所以,既然美国人把中美竞争提升到这样的高度,一个影响美国“雄心大业”的华为,是一定要“盘”的——盘不动、盘不了,也得盘!

这就有了这场布拉格会议。在国际上,大伙对这场会议有这样几个定语——非正式的、不具约束力的、只有部分参与签署的,其实这么多定语来形容这场会议和所形成的文件,最后概括一下就是——
没什么用,大家是来打酱油的!
那既然如此,各国为什么还要参加会议呢?

首先是不太愿意得罪美国,所以参与还是要参与的,哪怕所谓的代表只是
“出公差凑数的”
,那也还是得到场吧!

其次是总还想着“中美相争,渣渣得利”,总想着,中美博弈中会有分歧供自己得到相关的利益。
第三就是,会议成为主要聚焦点是一个所谓的“安全审查制度”,有这份文件在,日后不管是对相关的公司,还是对美国,都有一个交待了。

所以,美国小弟来的原因,倒还真的不是为了封杀华为,因为他们也不是傻子,能说封杀就封杀得了,还等到今天这场会议吗?

这些小弟想的更多的还是——
我以后用华为,按照你的这个文件来,你还怎么哔哔呢?
2
华为的反应为何如此淡定?
说完国外,目光再聚焦国内。

国内是两个极限反差——一边是某些账号特地营造出的惊恐气氛,一边是华为的淡定从容。

其实,哪个更可信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华为为什么能够如此淡定呢?这家不装不虚的公司,如果淡定,那就真的是淡定。虽然淡定无比,可是声明还是要发的,华为的声明中就明确提到——

“华为理解各国对网络安全的重视,我们认为此次大会展示的合作精神对保障全球5G网络安全至关重要。
此次大会强调了研发、开放市场和竞争的重要性,我们对此感到鼓舞。
但是我们认为网络安全本质上还是技术问题,技术问题要靠技术手段来解决。我们坚信任何未来的安全原则都应以可验证的事实和技术数据为基础,而不是基于供应商的属地和意识形态来进行鉴别。”
该说,华为的措辞很明确:
华为对这场会议强调的部分内容感到很受用,就应该这样——研发、开放和竞争,同时也说出了自己的理解——网络安全,就是要用技术手段去解决。

潜台词就是:华为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玻璃心,你们说的话我们都听着,有利于我们的,我们坚决举双手赞成,而一些想搞事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毕竟问题的本质还是技术问题,你们基本上都搞不定!
看得很通透、想得很彻底,因此表现很淡定,这就是华为!

经历过痛苦和围剿之后,有一个坚强的心,更有一个过硬的体魄。这样的华为,
已经拿到了所有该拿到的市场,试问还有什么能够击倒它呢?
3
会议之后的影响是什么?
会议之后,西方国家会依据
“布拉格提案”
加快立法进程——对通信设备厂商制定出安全约束的法律条文,并明确更加详细的规则;有了明确的规则之后,华为设备进入相关市场,会更加方便,因为华为是安全的极限,华为能做到没有任何隐瞒、全部公开,这一点没有一家公司能够超越。

美国会更加不爽——因为华为设备没有留出后门给任何国家和个人进行监听,有了华为设备之后,美国想监控他国很容易露馅。

不过,这一切都不太重要了。针对这场所谓的布拉格会议,网友作出的评价就是——
一群人不会养猪的人,聚在一起讨论怎么提高生猪产能!
而华为呢?
华为发了声明之后继续往前呀!

根据最新的数据:
截至3月底华为已经和全球领先运营商签订40个5G商用合同,其中有10份来自中东地区,并不乏沙特、卡塔尔这种海湾地区的大国。
此外,此次参与会议的英国和德国,都已经表态不会排除华为,参会的韩国也已经在和华为合作了;至于澳大利亚这种本来就没让华为进入的市场,也没啥影响。

所以,华为该拿到的订单,都已经拿到了,而这次会议对华为的影响就是——又上了一次热搜,其他的都没啥影响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