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财富的增加,我们的教育追求也越来越高,国际学校成为其中追逐的重点,近期不断有人咨询,我把过去的文章再整理供大家参考。太长,大致分为三篇,以下为其一。
作者: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多年来重点从事教育改革与治理研究。
为什么要上国际学校?每每遇到咨询的家长,我总是问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和出国一样,读国际学校只是一个路径选择,但这个路径选择是否能达到你的目的?
有一部分家长是无奈之举,我觉得没有太多讨论余地。比如因为户口原因,导致孩子在中学阶段需要返回户籍地,但又不想和孩子分离,被迫无奈,索性读国际学校,未来直接出国。
但更多或者更容易犯错误的,是另外一种家长:想给孩子选择一种更好的教育,不希望孩子在应试教育环境中被残害,未来直接出国,去西方名校读书,享受更好的教育与生活。
这个追求没有错,但坦率地讲,很多家长受舆论和一些伪专家的误导,对西方先进教育有着严重的误解、错觉。在他们看来,西方先进的教育就是无忧无虑,幸福快乐,没有负担,最后孩子们还都能上名校,有创造力,出人头地。
如果你这么想,那你需要看完以下内容再决定,或者说,你就死了这条心吧,这条道路不可能完成你的目标!
为了讲清楚,讲明白,多啰嗦几句。

2015年,BBC关于中国老师远征英国的真人秀节目(国内一些舆论误以为纪录片)在中国掀起了一番批判中国教育的狂欢。
其实,该节目刚刚播出第一集,突出中国老师与英国学生的尖锐冲突后,原英国伊顿公学的教务长Oliver Kramer就说:如果这些老师来的是伊顿公学,那学校师生们肯定会很开心,不会让中国老师失望。
有人评论说,Oliver Kramer不小心说出了英国教育的一个真相:
英国的好学校绝不是快乐教育。
这是用来误导中国的。其实何止英国,整个西方是一样的。以私立学校为核心的精英教育,绝不是我们在BBC真人秀节目里看到的那样,而是恰恰相反。

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教育生态基本可以分为两个体系,一个是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大众教育体系,一个是以私立学校为核心的精英教育。前者是保基础,保公平,后者是满足更高或者更个性化的需求,两者是完全不同的。
前者,一般来说,学生家庭背景往往低层化,学校的管理相对宽松,对学生的学业目标没有严苛的要求,在美国,很多学校追求的只是达标毕业(很多公办学校高中毕业率往往低于50%)。对于这类学校,孩子们的确都很轻松,没有负担,但和精英、和名校是无关的,更类似我们的薄弱校。
一个朋友有过类似的经历。当年他带孩子去北美读书,刚去没有钱,贪图房租便宜,住在一个移民聚集区,孩子就近上了一所公立小学。刚开始,孩子成绩有A有B,也有C,学期结束,他以为孩子语言文化等适应后成绩会有大幅提升,不料发现孩子成绩反而出现了大面积下降,大量的C,甚至还有D。朋友紧急约见了孩子班主任,班主任很无辜地表示,孩子取得这个成绩很正常:他很少交作业啊!朋友急了,质疑班主任说:孩子不交作业你怎么不管,你怎么不告诉我们?班主任的一句话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了这种区别:您可能忘记了,我们这里是公立学校,不能管太多。
而以少数优秀私立学校为代表的精英教育(当然,私立学校也有很差的),孩子往往都是富贵家庭出身,学校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严格,往往都有特殊或者极其严格的“36项军规”,学业上则要求非常高,成绩不好是不大可能被录取的。
当然,在精英体系中,还有一类就是少数优秀的公办学校,即“学区房”所在学校,这类学校家庭结构与极少数私立学校家庭类似,唯一区别的是在管理上学校一如既往,不会那么严苛,核心都是靠学生自己,“不待扬鞭自奋蹄”。

曾获得普利策奖的美国著名记者爱德华.休姆斯写过一本书《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炼成的》,讲的是美国旧金山最著名的一所公立中学,也是虎妈女儿所在的学校——惠特尼中学。这本书的第一章记录了一位优秀高三女生的一天,该章的题目是《魔法数字4:睡4个小时,喝4杯咖啡,考4.0的GPA(满分)》。
这个女生如此勤奋的原因很简单,她的理想就是HYP(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希望未来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于是她不仅需要拿到满分的成绩,这一点对她还远远不够,她还组建了两个学生社团,需要做很多社会工作、学生工作。因为实在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她只好靠喝咖啡提神,死撑着。
无独有偶,纽约时报也多次报道过优秀学生流行吃“聪明药”的事情,实际上所谓“聪明药”就是比咖啡更激烈的兴奋类药物,目的还是能在关键时刻应对疲乏,以获得更好的成绩。
和这个女生相比,我们大多数的中学生可能算比较轻松的了。

从全世界角度来看,精英教育的本质是一样的
因为文化差异、制度差异,英美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与教育侧重点上的确与我们有所不同;但从全世界角度来看,精英教育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首先是成绩要好,要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2016届哈佛新生的调查显示,在哈佛录取的学生中,绝大部分成绩都是接近满分的(见下图)。
2018届的新生调查则表明,此届新生平均GPA为3.94(未加权),73%的学生在班级排名前2%。
英国著名中学伊顿公学的2018年A-level考试成绩被披露,A+学生占比高达38%,全A学生高达76%。而这已经达到了牛剑的成绩要求。
其次,英美优秀学校对学生的日常规范要求是非常严苛的,不仅是需要有教养,也是训练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精英与非精英的区别实际也就在于此。
2018届哈佛新生调查表明,高达56.4%的人很少或不使用Twitter,80.5%的人很少或不使用Facebook。从一个侧面我们能深刻感受到这些孩子在有意识地与网络保持距离,与网瘾保持距离。
当年,“小霸王”李某曾就读于美国明尼苏达的一所私立学校,但不久,他因为无法适应学校的严格要求与管理,被迫退学。这所学校的一位中国学生曾经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出国之前大家都会说国内应试教育如何艰难,美国课业如何轻松简单,结果出国之后发现所谓的简单都是鬼扯。”
“这所学校有非常严格的校规,并制定了白卡红卡制度。”
“如果违反一般校规会被给白卡,例如旷课,一节课一张,校服不合要求一张,及至顶撞老师等也可以有白卡。两个月累计三张白卡就会有一次禁足。如果学生逃避禁足,则等同于一张红卡。除了这些细枝末节的规则之外,还有14条重点校规,违反其一会拿到红卡。其中包括一些中国学校可能不会怎么管或者顶多请家长的条例。比如任何形式的作弊会直接红卡。红卡会伴随留校察看(不用离开校园),校外滞留(离开校园)及至开除。红卡入档是无法撤销的。一般一张两张红卡之后就离开除不远了。”
在伊顿公学,不仅对行为规范有严苛的要求,在学校重大活动中,获得不同荣誉的学生都有其专门的荣誉服装,以示和普通学生的区别。
2012年,我在旧金山转机时买了一份时代周刊,无意间得知,美国至今还有19个州允许体罚(当然是私立学校)。其实在一些优秀的英联邦私立学校,至今还是可以看到鞭子的。
虽然现代教育理念对体罚多有否定,但惩戒永远是一个基本教育手段。很多精英学校在规矩规范方面的要求近乎苛刻,甚至变态,虽然对于体罚多数不赞同,但对于包括体罚在内的惩戒手段仍然有保留,而不是赶尽杀绝。

近年来自中国大陆的孩子被海外学校退学或者开除,很多并不是因为成绩,而是因为行为规范问题,因为没有教养规矩或者屡次违反规矩,被除名或者劝退。
有一位曾就读国内某著名中学的学生,高中时交换转入美国一所著名的私立中学,在申请快结束的最后两周,也就是最后毕业的关键时刻,学校做出了退学的处罚,而理由竟然是不按时起床吃早饭(孩子觉得自己晚起,不吃早饭,按时上课就是),并屡次顶撞老师。她忘记了,这是规矩,不是可以自由选择的。
西方的教育有其先进的地方,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比如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学生的评价方式,我尤其欣赏他们在教学方式上的一些做法,比如从小学就开始写paper,包括课堂讨论。这对孩子思辨能力、学习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效的;当然,还有他们对学生不惟分数的评价,给了更大空间。
但我们不能因此以偏概全,甚至认为成绩不重要,把西方的教育说成是快乐教育,似乎天天玩乐就能有成就、有创造力,就能成为人中龙凤。这几乎就是欺骗,赤裸裸的欺骗。

我们需要对西方先进教育有一个更为全面、真切的了解和认知,尤其是需要破除这些年舆论与一些所谓专家的误导,才可能做出更为正确的选择。
我经常对家长说,如果只是想让孩子轻松,那恰恰最不应该去国外。

先不说我们的中小学减负,让学校教育的内容已经简单到不堪的境地,即便是中高考,也简单的一塌糊涂。比如2016年北京中考,按百分制算,有些学科海淀区1/4的孩子都是95分;2018年中考,人大附中仅英语满分就有近130人。
至于上大学,2018年,全国近一半省市实际录取比例已经超过了90%,考不上大学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了。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超过50%,进入普及化时代。也就是说,想没有负担很容易,何必远渡重洋?
很多家长实际上口是心非,并非只要孩子快乐幸福,还想要孩子出人头地。如果是这样,那就需要做好十二分的准备,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这份辛苦都是免不了的,只是辛苦不同而已。
好文!您的转发是最好的支持!
往期精彩回顾
近期报告免费下载:
【报告下载】K12在线辅导竞争多元
商务合作,投稿
扫一扫加小编微信
扫一扫关注灯塔EDU
灯塔EDU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除非实在找不到),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原作者不同意请联系微信:qq948645101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