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克芳朗读音频
文 | 周文亮
片尾曲 |《有一位神》
我们可能有时候会对旧约中上帝对迦南人的大屠杀或圣战感到困惑,我们可能会想:
  • 如果上帝是一位乐于接纳、赦免、拯救人的上帝,那么祂为什么对迦南人那么狠呢?
  • 祂为什么要以色列人把亚玛力人从地上涂抹呢?(申25:19)
  • 上帝不是要我们爱仇敌吗?如果是,那么要我们爱仇敌的上帝又岂能屠杀祂的仇敌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清楚,这世界上根本没有一个无辜的人,自从亚当犯罪开始,全世界都应该灭亡的。迦南人和亚玛力人之所以能够在地上存留那么长的时间,是上帝对他们的怜悯,把审判延后了,不然他们的命运早都像索多玛和蛾摩拉了。
而且,上帝之所以消灭他们,都是等他们的罪孽满盈之后,要知道,罪的工价就是死,这乃是他们应得的结果,只是上帝在今生就审判了他们,这象征着末后白色宝座的审判。
如同奥古斯丁所说的,如果上帝在今生对人没有任何审判,还有谁会畏惧祂的审判呢?上帝之所以审判他们,就是让人知道,上帝是公义的,必定审判罪恶,而且今生的审判象征着末日的审判,这足以使人畏惧。
/
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上帝而言,应许之地上居住的那众多罪恶满盈的国度就代表祂的敌人,以色列民族乃是上帝拣选的国度,而不蒙拣选的迦南人象征着撒但的国度,其中充满各种罪恶、偶像崇拜与混乱。
祂要带领祂的国度进驻应许之地,把罪恶的国度消灭,也把他们所占领的美地从他们手中夺过来。这美地象征着伊甸园,这本来就是上帝的园子。上帝要把这美地赐给祂的百姓,这个行动象征着上帝乐意把伊甸园重新赏赐给人。
/
总之,要夺回上帝的园子,就必须透过战争,因为撒但的国度与上帝的国度乃是势不两立的,撒但的国度不会乖乖地把他们所据为己有的地方拱手让给上帝的国度(正如这世界已经是属于魔鬼的了,牠不会主动把牠非法占有的地方让给基督,基督必须亲自攻取撒但的营垒,把这世界重新从牠的手中给夺回来),因此耶和华军队的元帅带领祂的百姓主动向撒但的国度发出进攻,要消灭撒但的国度,使这世界和世界的国,都成为上帝的国。
上帝也要求以色列人进入应许之地后彻底抹煞仇敌所代表的罪恶国度。(其实在广义上,全世界都是上帝的国度,而不只是应许之地而已。在起初,上帝的心意就是要让亚当把伊甸园扩张到地极,让全地都成为上帝的国土,但是亚当失败了,撒但却让全地都成为了牠的盘中餐,整个世界都成为了撒但的地盘。
无论是耶和华军队的元帅带领祂的军队攻取耶利哥,还是上帝命令以色列人消灭仇敌,这些都是象征,象征着基督要为祂的百姓攻取撒但的营垒,神的百姓要重新得地为业。
主耶稣亲自降生在应许之地,在那块地上,祂施行神迹奇事,又赶鬼又医病。赶鬼所要表明的,是主耶稣把撒但的权势击溃,把鬼从应许之地上逐出,因为那是上帝的土地,是上帝赐给祂百姓的土地,容不得魔鬼的存留(上帝不允许祂的仇敌留在祂的土地上、国度中,一切犯罪的、作恶的,都是要从上帝之城中被赶逐的)
起初魔鬼偷偷溜进上帝的园子,现在主耶稣要彻底把魔鬼赶出去,再也不让牠有进来的可能。医病所要表明的,是主耶稣医治祂被撒但折磨的百姓以及罪对祂百姓的惩罚。
透过赶鬼和医病,主耶稣把上帝的国度再次带到人间,让应许之地再次成为上帝的园子。当以色列人在耶和华军队的元帅带领下进入应许之地时,这就象征着基督带领祂的百姓重新回到了伊甸园中。
/
而且,基督不单要带领祂的百姓进入那真正的应许之地/伊甸园/天堂/新天新地,还要让整个世界和世界的国度都成为祂的国。
以上说过,上帝原来的心意是让亚当把伊甸园扩张到地极,上帝的这个心意没有改变过,所以基督在得胜仇敌,即将升天登上宝座的时候,吩咐祂的门徒/百姓往普天下去传扬福音,以传扬福音的方式来让全地都成为上帝的国,正如启示录所宣告的:“第七位天使吹号,天上就有大声音说,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他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启11:15)
所以,当福音传遍大地,上帝的儿女都回家了的时候,主耶稣就会再来,这次祂要彻底终结魔鬼在地上的统治,祂要彻底抹煞魔鬼的国度(哥林多前书十五章24节说“再后末期到了,那时,基督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都毁灭了,就把国交与父神。”),并且把全地都更新,让新天新地降临在地上。
届时,全地都将成为祂的国度,祂要和祂的选民同住在新天新地中,如同起初祂与亚当夏娃共同居住在伊甸园中一样,只是,那时不再有魔鬼的搅扰和试探。
我相信,当我们从象征和预表的角度来理解圣经中的大屠杀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因为那些事件并非纯粹的政治性事件,这些事件都是与上帝永恒的计划有关的。故此,我们必须从整个救赎历史的视角来看待这些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理解它们。
作者简介
周文亮,以神学教育为志向,兴趣是阅读、研究、看电影。
往期精彩
有偿征稿
长期有偿征稿,征稿类别如下:信仰生活、感恩见证、时事评论、神学解析、婚恋家庭。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