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记者 王玲 汪鹏翀 实习生马旭
昨天,东方网·纵相新闻“今天我当班”摄制组报道了上海新收犯监狱民警周盟,他依靠一双“鹰眼”,洞悉深不可测的罪犯心理,破获多起命案悬案,为平安上海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今天推出“今天我当班”第二篇,我们的主角是上海市监狱总医院内科主任郑汉军,一起来看看,身负“医生+警察”双重职责的监狱医生,面对服刑人员这一特殊的病患群体,如何“斗智斗勇”,履行救死扶伤、矫治改造的使命?
监狱里的犯人,如果生病了,怎么看病?监狱医院与普通医院有什么不同?监狱医院的医生每天都忙些什么?可能大家跟我们一样,对监狱医院充满了好奇。
近日,东方网·纵相新闻来到了上海市监狱总医院,此次我们镜头要跟拍的主角是“今天我当班”的内科主任郑汉军。
三月初的上海,阴雨连绵,颇有些寒意。早晨8点多,郑汉军到病房例行查房,52床新来了一个年轻病人高某(化名),看上去他跟普通小伙无异,而实际上他是一名重刑犯,入院之后抗拒治疗,如何把他说服,就成了郑汉军当天要解决的头一个任务。
不懂心理咨询的外事接待不是个好医生
今年53岁的郑汉军,是上海市监狱总医院内科主任,3月初的一个早晨,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跟随他来到重控病房,衰弱的病人、白色的床褥、林林总总的医疗设备,看上去这间病房与我们看到过的普通病房没什么区别。

但是床位上的病人介绍一眼就看出不同,所犯罪名、刑期多久等信息标注其上,而病人高某手腕处与床把手相连的手铐也显得格外醒目。
高某大约30岁,看到我们这些“外人”,他的神情紧张而又警惕。郑汉军告诉记者,高某此前曾因绝食导致电解质紊乱被送来过,这次他因严重的肺部感染第二次入院,因为一些原因,他入院后对治疗比较抗拒。郑汉军在他身边耐心开导,之后高某看上去放松了一些。
第二个需要重点关注的是一位40岁左右的绝食病人。他入狱2年,后面还有5年多的刑期。纵相新闻记者看到,这位病人身体瘦弱,一脸长期睡眠不好导致的憔悴,根据病人的讲述,他总怀疑身边有人要陷害自己。郑汉军听完之后,像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逐一化解病人的担忧和猜疑。
随后郑汉军挨个走进其他病房,跟病人们交流、询问,耐心地安抚、疏导。在此期间,他还接待了南汇监狱一位前来了解病犯情况的主管民警,给一名肺积水的病犯做了简单治疗,此外还接诊了一位地方公安送过来的看押犯病人。
而就在我们采访时,恰好有3名外国领事馆工作人员前来探视他们本国的一位高龄犯人,郑汉军带领医生团队接待了他们,并介绍了病人的病情、治疗方案,监狱医院医生们的工作得到了对方的肯定与称赞。
同事谈“郑老爷”:癌症手术3个月就返岗
“今天我当班”的郑汉军,这一整天忙得像个连轴转的“陀螺”。纵相新闻记者了解到,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的郑汉军,这些年因为工作表现突出屡获嘉奖,先后荣获全国监狱工作先进个人、市司法行政工作先进个人、市司法局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次公务员个人三等功及6次公务员个人嘉奖。
但是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工作狂”,竟然是一个术后才3年的肺癌患者?
“现在他还要定期去医生那里复诊,其实我们很担心他。”郑汉军11年的老搭档、监狱总医院内科党支部书记潘澄告诉记者,前两年郑汉军单位体检查出肺癌,医生建议休息半年到一年,他手术后只休息了3个月就回来上班了。“他自己总是不在乎,说已经是得过癌症的人了,什么都不怕。”
在潘澄眼里,郑汉军是一名监管医学战线上奋斗了十几年的“老兵”,自己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而且他低调、踏实、敬业、刻苦,老花镜随时都放桌上,空余时间就翻书查资料。
潘澄介绍,郑汉军还有一个习惯,每天下班前一定要走到诊室去看看,有病人就问问什么病,普通疾病他就安心下班,如果觉得棘手,他就留下跟同事一起加班。潘澄说,跟着他一起工作的年轻医生也都养成了这个习惯。
内科年轻医生倪瑾介绍,平常工作中,郑汉军就像一位严师,原则性非常强,甚至有些严厉,“不过这是因为医疗安全无小事,这也是对工作负责,所以大家都理解。”
在对后辈工作和学习的关心上,他则像一位和蔼的兄长。“他一直激励我们要不断学习、进步,不能混日子。”倪瑾说之前她想评高级职称,郑主任帮忙收集病例、修改文章,还帮她模拟评审过程,在他的帮助下,最后倪瑾顺利通过了卫生系统高级职称评审。
“听到他患癌的消息,大家第一反应都觉得很难过。”好在手术挺成功,倪瑾说,郑主任的举动对年轻医生也是一种强烈的鞭策,“他生了癌症都这么拼,我们年轻人身强力壮的,又没什么毛病,怎么可能还坐着喝茶聊天呢?”
“我们给他起了个外号‘郑老爷’。”倪瑾说道,“他就像我们的主心骨一样,有他在,整个团队很团结,心很齐,工作上始终觉得有一个稳固的后盾。”
身穿警服的医生:双重身份、多重压力
“虽然同样是医生,但是我们这里的医生一人身兼白衣天使和蓝衣卫士二职。”郑汉军告诉纵相新闻记者,在这种双重身份之下,监狱医院的医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谈到监狱医院与社会医院的区别,郑汉军介绍,首先,监狱医院受卫生局和司法局监狱管理局两套系统管理,这里的医生既是医生,也是警察,既要治疗,也要执法。其次,这边来看病的是监狱犯人、看守所在押犯、戒毒所戒毒人员等等,这些病人普遍存在身心两方面的疾病,医生既要看病,也要对病人进行心理矫治。
另外,病人的配合度也大不相同。这里经常碰到绝食、抗拒治疗的病人,对医生采取对立的态度。也有不少病人会对病情“造假”,以此来逃避劳动改造。因此,除了要开导病人、缓解对立,这里的医生还要花大量精力去鉴别“伪病”。
他举了一个例子。女子监狱一个病人反复多次因为血尿被送来,去年又来了。但是检查发现血的指标、生化、超声等都无异常,郑汉军当时觉得不对劲,就让护士导尿,结果导出来的尿完全正常。“原来她是验尿的时候把手指咬破,把血滴进去。”郑汉军说,“我当场就直接说她了,她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就再也没来过。”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监狱医院医生的工作压力是多重的,但与此同时,社会对他们工作的知晓度和理解度都还不够。加上医院安防要求高,医生上班跟“坐牢”类似,每天至少8小时、值班要24小时关闭在这里,所以医生们的心理健康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郑汉军表示,“工作繁重,压力大,家人还未必理解,对我们个人来说,真的是不小的考验,自己一定要注意调节。”
但即便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依然挡不住这个“工作狂”忙碌的脚步。
当记者提到,外人觉得他癌症手术后3个月就返岗,这样的举动很敬业、感人,这位实干家用朴素的语言回答道:“我没觉得有什么,我认为很平常啊。”
采访中我们问郑汉军,支撑你这么“拼”的动力是什么?他回答我们,因为榜样的力量,因为自己身上肩负警察和医生的双重使命,更因为单位这一摊子工作总要有人去付出。
“毕竟,人不能只考虑自己,既然做了这份工作,就要把它做好。”郑汉军说。
来源:东方网·纵相新闻

编辑:卞英豪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