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纵相新闻
朝鲜发展得如何?真正的朝鲜和你想像中有何不同?东方网·纵相新闻实地走访朝鲜首都平壤,系列报道《跑平壤》推出“一天”、“一人”、“一城”、“十问”四个主题,多角度全方位还原一个你不知道的朝鲜。
千年古城平壤,朝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历史的沉淀,战火的淬炼,时代的磨砺,让这座神秘的城市充满故事。五彩斑斓的建筑,可爱有趣的市民,也为今日的平壤增添了一份魅力。
今日,东方网·纵相新闻带你走进朝鲜的“心脏”——平壤。

“马卡龙艺术的巅峰”
烟粉、松石绿、珊瑚橙、香芋紫……当我们刚刚走出平壤火车站,扑面而来的是那五彩斑斓的色彩。
各式软糯清亮的建筑群,让你有种错觉,走进了一个极具少女感的童话世界。蓝天白云、柔和的初春阳光,宛若为其撒上了一层糖霜,梦幻感十足。当那随处可见的红色标语映入眼帘,或许才能让你恍悟,这里原来是平壤!
“让整个国家变成一个仙境!”这是2015年朝鲜官方的宣传口号。至少在建筑领域,平壤或许真的如同仙境。
此前,《卫报》的建筑设计评论家Oliver Wainwright曾到访朝鲜,并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了朝鲜室内外的色彩美学。他说,朝鲜建筑最令他震惊的两点:一个是对对称设计的狂热喜爱,二是对大面积色彩的大胆运用。
蓝白色的天桥、芥末黄色的长椅……即使是四四方方、略显严肃的苏联式高层建筑,在平壤城中,俨然变成了“阿里郎集体式美学”。
番茄红色有轨电车、星空蓝色信箱等公共设施,点缀着色彩斑斓的高楼大厦,毫无违和感。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就连朝鲜的卷纸,也是淡粉色的。
漫步平壤,我们仿佛在逛一座“博物馆”,随处可见的朝鲜领导人雕像,充满历史的古建筑,战争年代的纪念碑,仿佛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

当地人告诉我们,朝鲜的建筑发展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战争后的平壤百废待兴,在前苏联、中国和东德等国的援助下,朝鲜诞生了许多令人震撼的建筑结构,包括结构主义、现代主义、未来主义等。
如今,平壤城区内也出现了不少现代化建筑。其中最具现代感的当属高达330米,足有105层的“朝鲜第一高”柳京饭店。它的外形呈三角正金字塔型,酷似即将飞往太空的航天器。据了解,柳京饭店于1987年开始建设,2016年底竣工,至今未被正式启用。
不过,即便是空置,柳京饭店的巨型LED灯光秀与奇异的造型也令人难忘。
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科技感同样也是平壤“马卡龙艺术”之外的另一大特点。
平壤城区里,由朝鲜现任最高领导人金正恩钦定名字的“未来科学家大街”如今已初具规模。这个高档社区马路宽广,科研人才等聚集。
夜幕降临时,道路两旁拔地而起的锥形建筑,如书法笔触的曲线形大楼,以及亮橘色和浅绿色的瓷砖铺面,颇有赛博朋克的魔幻感。
此外,平壤还有不少建筑则遵从了“放大版”的写实主义,譬如顶着巨大土星的革命展览公园天文馆,形似羽毛球外形的羽毛球馆等等,都令全世界来此了解朝鲜的游客平添了一份惊喜。
“柳京”,绿色之都
如果用视觉感受,平壤是五彩斑斓的;如果用嗅觉感受,那么平壤一定是绿色的。
走在平壤的街头,没有雾霾的忧愁,少有排污的隐忧。舒适的环境,整洁的街道,清新的空气,宜人的绿化,使得如今的平壤当得起“花园城市”的称谓。据东方网·纵相新闻了解,平壤市区内那些颇具风格的建筑仅占总面积的20%。而其余80%的用地都是公园等绿化设施。
其实,如此绿色的平壤古已有之。高丽时代,平壤地区遍布柳树,因此有着“柳京”的别称。前文提到的柳京饭店正源于此。古代的高丽诗人曾形容平壤是“紫陌春风细雨过,轻尘不动柳丝斜”。
然而朝鲜战争的摧残,让近代的平壤再度被夷为平地。不过战后,朝鲜政府一直提倡植树造林并推动环境保护的政策。在平壤重新种植了大量的柳树。目前,这些柳树已长成合抱大树,俨然成为了平壤的一道风景线。
满目葱翠的牡丹峰下,大同江水潺潺不息。江岸的风,吹起婀娜多姿的岸边垂柳,与江边建筑的色彩斑斓相映成趣。新鲜的空气,整洁的大道,美好的景致,这一切纯粹而又美好的事物把平壤衬托得更加美丽。
关于平壤市民的三则小故事
说到一座城市,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市民。平壤市民对于外界而言,总是充满了神秘和误解。
其实,和普通的都市居民一样,平壤的百姓忙碌于工作,却不曾忘记生活;或低调内敛,或热情开朗;或行色匆匆,或古道热肠。关于平壤市民,我们想讲三个小故事。
有人说,平壤人排外。
平壤地铁上,一位老奶奶看到与我们,主动让出了座位。奶奶带着的小孩有所吵闹,她赶忙示意他安静,不要吵着我们。当我们犹豫自己是否应该下车时,老奶奶主动告诉我们站名。
有人说,平壤人内敛。
平壤马拉松时,路边的居民主动走出家门,来到路边。老人们远远地向我们挥手致意,孩子们伸出小手,向来自全球各地的跑者示意“give me five”。还有路过的平壤市民,主动用不那么流利的英语对着我们说:”Welcome to Pyongyang!”
有人说,平壤人死板。
在回程的火车上,我们遇到了三位前往青岛出差的平壤男士。见我们是中国人,他们表示急需学几句中文,而他们最想学的是“饭”和“汤”。我们问他为什么,他调侃称,“如果学不会,我们估计会饿死吧。
最后,他们还很认真地告诉我们,亚洲文化同根同源,“中文很有趣,学一点很有必要!
或许,平壤人没有那么完美。但也远远没有外界流传得那么不堪。
历史之城:战争无情,珍惜和平
平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然而,这座历史之都总是命运多舛。
如同“平壤”这个名字,这座千年古都曾多次被夷为平地。唐朝与新罗对峙时,平壤成为一座空城;高丽时期,平壤更是先后被契丹、女真、蒙古等国相继攻占,并不同程度遭到破坏。
而最近一次被战火蹂躏是众所周知的朝鲜战争。重建后的平壤,虽然已难以寻觅战争带来的伤痕,但为了铭记历史,平壤城内的建筑留下了那段回忆。这些建筑背后的数字也告诫着每一个人,战争无情,珍惜和平。
“15米”
1982年4月15日,为了纪念朝鲜领袖金日成带领朝鲜人民先后两次战胜侵略朝鲜的日本及美国,平壤凯旋门拔地而起。
朝鲜凯旋门也是平壤最引以为傲的建筑之一,它不仅仅目前全球最高的凯旋门,比著名的巴黎凯旋门还要高出15米。同时,朝鲜凯旋门也是朝鲜人民抵抗侵略、战胜敌人的一种精神象征。
“1025”
为了纪念在朝鲜战争中用鲜血帮助朝鲜人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丰功伟绩,1959年10月25日,在平壤的名山牡丹峰北边,朝鲜建造了一座中朝友谊塔。
塔身用朝鲜语刻着“友谊塔”。塔的左右两侧有描述中朝友谊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勇士战斗英姿的浮雕,塔内的大理石台上摆放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名单。
同时,为了铭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参战日期10月25日,塔身共有1025块花岗石和大理石组成。它的周围种有矮松、桧树、木兰等1.9万余棵花草树木。
△中朝友谊塔下的卖花姑娘
“朝鲜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与中国人民携手用鲜血换来的美好今天!一位正在中朝友谊塔附近参观的朝鲜老人告诉我们。
是的,平壤人民同样不会忘记战争带来的创伤,而他们期待的恰恰是用珍贵的和平来抚平这段不能被忘却的记忆。
来源:东方网·纵相新闻
编辑:冯茵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