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达志 
来源:二手见闻
一百多年前的纽约时报广告:“李鸿章从来没有错过星期天的报纸。
1896年8月22日,大清帝国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一行结束了在欧洲考察访问,乘“圣·路易斯”号邮轮离开英国,横渡大西洋,于6天后的8月28日抵达纽约港,开始其对美利坚合众国的访问。
为什么说李中堂是“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容后文再表。
李鸿章在新大陆受到了时任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的接见,并和美国一些要员及民众见面,次日《纽约时报》称其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礼遇”。
李鸿章访美,万人空巷
9月2日上午9时许,李鸿章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接受《纽约时报》记者的采访,访谈内容第二天就见报了。《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郑曦原编,三联书店2001年5月北京第一版)收录了这篇专访,当然是汉译文本。
采访过程中,李大人按照大清国的政治正确逻辑,对美国的各方面成就大加赞赏,记者不得不对其加以引导:尊敬的阁下,您已经谈了我们很多事情,您能否告诉我们,什么是您认为我们做得不好的事呢?
李鸿章答道:我不想批评美国,我对美国政府给予我的接待毫无怨言,这些都是我所期望的。
前面已有提示,本文开头介绍李鸿章的身份时,用的是“大清帝国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一描述。为什么是“前总督”呢?因为此前李中堂代表大清跟日本签了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回国后面对群情激奋,不得不卸职“谢罪”,慈禧太后恩准他出访欧美。
然而欧美各国对李鸿章的评价却是相当地高,所以各国仍然将他视为大清帝国最有权势的高官,给予“史无前例的礼遇”。李大人感到很受用,故连连表示“毫无怨言”,声称“这些都是我所期望的”。
不过这当然只是客气话,重点在下面:
“只是一件事让我吃惊或失望。那就是你们国家有形形色色的政党存在,而我只对其中一部分有所了解。其他政党会不会使国家出现混乱呢?你们的报纸能不能靠国家利益将各个政党联合起来呢?
李中堂这话显然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多党制可能会使国家出现混乱;二是,报纸应该以国家利益的名义达成舆论一律。
第一层意思就不说了,你懂的;认为报纸可以统一思想,则可见李大人政治上真是图样图森破,尽管那时他已73岁高龄,一路带着自己的棺材出行的(大概安放在所包租的邮轮上,并没有随之登陆)。
李大人不知道,美国并不搞政治家办报,媒体都是民间开办的;即便属于不同的政治派别,也跟政府全无关系;而就算是政府办报,也不可能“将各个政党联合起来”——能联合起来的,就不是政党,而是政协了。
关于政府和媒体的关系,李鸿章可能不知道,有一位比他早出生80年的美利坚开国元勋,《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与华盛顿、本杰明·富兰克林并称为美利坚开国三杰的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先生,说过一段非常知名的话:
人民是完全可以信赖的,应该让他们听到一切真实和虚伪的东西,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倘使让我来决定,我们应该是有一个政府而不要报纸呢,还是应该有报纸而不要政府,我会毫不犹豫选择后者。
李中堂更不知道,后来的美国更是立法禁止政府经营媒体从事新闻活动,因此美国所有的报纸和电视台都是私人办的,除了“美国之音”。美国之音由美国国务院主办,但是法律不允许它在美国本土发布信号,在美国是听不到美国之音广播的。
美国不允许政府办媒体,据说它的理由是,政府所办媒体会向人民发布只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妨碍人民对它的批评和判断。这不合乎美国的宪法。
李鸿章接受纽约时报专访
但除此之外,李鸿章其实也是知道很多道理的,比如他说“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就是“将真相告诉读者”。在上面提到的那次访谈中,李大人十分正确地发表了下面这通高论:
清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清国的编辑们不愿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不象你们的报纸讲真话,只讲真话。清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的时候十分吝啬,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而且他们也没有你们报纸这么大的发行量。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
这段话非常著名,看上去也相当合乎现代民主政治理念。由于太正确了,我都有点怀疑它是否完全出自李大人的原意。
但是考虑到译文的关系,这点就不深究了。我只是想问,李鸿章这位晚清重臣,究竟知不知道大清国的报纸为什么不讲真话,或者只讲部分真话?
这个问题可能有点难为他了。就此打住。

高质量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