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读者在后台问了我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木乃伊”的英文是 mummy,但念起来像“妈咪”,跟“妈妈”有关系吗?我们先看一下牛津词典的解释:
我们发现, mummy 在英式英语(British English)里,是小孩对“妈妈”的叫法。比如:
I want my mummy.
我要我的妈妈。
It hurts, mummy.
妈妈,痛~
在北美地区,mummy 一般写成 mommy 或 momma, 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都是小孩子对妈妈奶声奶气的称呼。
顺便补充个小知识:英语单词后面加上“-y”,瞬间可以变成一个昵称,显得很卡哇伊。老外经常用这样的方式跟小孩子说话。比如:
把 pig 说成 piggy,把 dog 说成 doggy,把 Dad 说成 Daddy,把 Mum说成 Mummy等等。
而咱们中国人的做法通常用“ABB”格式来体现“萌感”,比如:小猪猪、小狗狗、小鸭鸭、吃饭饭、洗澡澡、拉便便等。
扯远了,再回到“木乃伊”。上面牛津词典上把 mummy 界定为:a body of a human or an animal that has been mummified.(被“木乃伊化”的人或动物的尸体)。比如:
an Egyptian mummy
一具埃及木乃伊
可见,mummy 还有个动词形式:mummify,表示“木乃伊化…”,也就是“将…做成木乃伊”。
好莱坞大片《木乃伊归来》

下面我就具体讲讲,为什么“妈妈”和“木乃伊”共享同一个单词。
其实这是一种语言中的巧合
mummy 表示“妈妈”是从单词 mum 来的(前面我也说了,大人跟小孩子说话时,会把一些名词加上“-y”的后缀以显“萌感”),而表示“木乃伊”的 mummy 却起源于阿拉伯语“mumiya”。
两个完全不同的词源在同一个单词上产生了交集,很有趣。
这里牵扯到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 “mummy”在中文中要翻成“木乃伊”,发音好像很不一样嘛!
其实外来词的音译一般有这样一个原则,叫“属地原则”。也就是说,哪里来的词,就按照哪里的语言进行音译,以英语词居多,比如:
沙发(sofa),咖啡(coffee),培根(bacon),坦克(tank),克隆(clone),基因(gene),吉他(guitar),幽默(humor),媒体(media),摩登(modern),逻辑(logic),阿司匹林(aspirin),白兰地(brandy),威士忌(whisky)等等。
某些不是来自于英语的词,我们就直接模仿原产地的发音进行音译,比如“耶稣”的翻译,并不是从英语 Jesus 来的,而直接来自于其希伯来语的发音。
英语 mummy 源自于阿拉伯语 mumiya,意为“蜡”。世界许多地区都有用防腐香料或用香油(或药料)涂尸防腐的方法,而以古埃及的木乃伊为最著名。
汉语中“木乃伊”的词条最早出现在元末明初陶宗仪的《辍耕录》中,这是一本有关元朝史事的礼记。
不过,“木乃伊”跟阿拉伯语 mumiya 的读音仍有一些差距,这是因为经过了古叙利亚语的转译。因为古叙利亚语有将 ya 转为 nai 的习惯,所以在古叙利亚语中对应的词应该是 muminai(木蜜乃伊),进而被翻译为“木乃伊”。

我在写这篇文章时,顺便了解了一下古埃及人(特别是法老)为什么热衷于把自己做成木乃伊,下面就分享给大家,一起涨涨知识。
根据当地的传说,奥西里斯(Osiris)是埃及一位受人尊敬的法老(即国王),但却被残忍的弟弟夺了王位,并遭到碎尸。
后来,奥西里斯的妻子一点一点找全尸首,另外一位叫阿努比斯(Anubis)的神将这些尸首拼起来并做成木乃伊。
顺便说下,阿努比斯是埃及神话中专门制作和保护木乃伊的神祇。大家在埃及的各种墓室壁画中都会看到这位狼头人身的形象。
阿努比斯
身体完整之后,奥西里斯灵魂回顾,然后便复活了。
这个传说让埃及上到法老、下到平民百姓都非常激动,他们相信人死并不是终点,把自己制作成木乃伊后还会复活。
这就是为什么埃及法老动用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修建金字塔、打造木乃伊的根源所在。
最后,我想借用古罗马皇帝--奥里利厄斯(Aurelius)的一句名言结束这篇文章:
It is not death that a man should fear, but he should fear never beginning to live.
人不应该害怕死亡,我们应该害怕的是从未认真地生活。
学到了给个“好看”哦!
2019侃哥力作
英语学习必备
真爱粉都买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