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
二选一?
来看看德云社“偶像”张云雷、冲浪爱好者BB、国画博士韩建文的观点
从前喜欢长时间面对电脑的孩子便被父母定义为“网瘾少年”,但现在几乎没有人能否定自己的网瘾。网络游戏、自媒体、VR眼镜、二次元动漫、网络小说、短视频app、Vlog......下线,可能吗?
在Vogue Me的2月刊里,我们找到了两组年轻人代表“虚拟”和“现实”两种生活态度,按照他们的身份和职业属性将他们分为两派,一派的生活需要深度沉浸“虚拟“,而另一派则需要植根“现实”。
传统派
张云雷
BB Wang
韩建文
虚拟派
徐娇
陈陈陈
BT
采访后,我们预设的阵营有些成立,有些却产生了相反的结果......今天我们先来看看传统派的观点。
张云雷
我相信人定胜“机”
相声演员是不太一样的年轻人
90后相声演员张云雷是相声届的奇葩,因为意外坠楼死里逃生而火得突然,后成为相声届偶像流量小生,粉丝按照偶像标准应援送爱马仕围巾和金条,用追idol的方式买德云社门票,更在相声演出时自带荧光棒,在其歌唱时挥舞,直接把相声演出变成了个人演唱会。
传统派生活方式一
不P图不喝可乐
张云雷形容自己日常乏味,“两件事,每日起床后和师傅去书房听戏喝茶,晚饭过后,还是回书房听戏喝茶”,他本人最爱的饮料也是茶,他从小受爷爷奶奶熏陶喝茶,形容年轻人喜欢喝的碳酸饮料“难以下咽”。
听戏早已不是专业学习而是爱好,他戒了游戏,“那东西就是浪费时间,节省的时间我可以研究戏曲、弄个相声段子多有意思”。张云雷也不爱P图,他喜欢自己真实的样子,这常常受到粉丝们的diss:“求求你p个吧。”他之前好歹还加个滤镜,现在连滤镜也不加了
传统派生活方式二
你必须得拜个师傅
“好多人质疑学相声拜师这种形式落伍,但我坚决反对这种说法。网上能学到时新的东西不假,师傅人老了也没错,但是师傅的思想不老。“张云雷和师傅们在一起虽然践行着相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但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与时俱进,融入年轻人的喜好
“相声不是你们所想的老古板。相声也迎合现代流行,如果相声就只是停留在一个年代,那它也不可能存活到今天。” 
张云雷坚信拜师的重要性,“网上学出来的段子可能只适合居委会搞一个小联欢,上去讲一个段子暂时地娱乐一小批人。靠上网学段子去卖票,这是不现实的,从网上搜到点食谱就能开饭馆当大厨,可能吗?”他回忆从有相声的那一天开始,到此时此刻为止,并没有一个相声演员是不拜师自个儿从网上学成大师的,“我敢说,日后如果真有这样的人出现了,他也就是昙花一现,并不能长久。”
传统派生活方式三
要相信电脑比人脑“落后”
张云雷和师傅在做相声创作的时候,会先构造一个框架,然后再基于平日的生活经历,把看到读到的事物记下来填入框架当中。“相比现代的人工智能大数据运算,我们这种人脑构思速度肯定是慢的,但是对生活的真实洞察体验我们才是创作的第一线,是先于计算机的”,当体验生活的笑料变成相声后,才再次被网络进行加工,变成文字或图片的段子“,人脑的创作在先,计算机的加工在后。” 
即便是同样的段子,张云雷认为相声演员的演绎也是无可替代的。“即使在未来也需要真人说相声, 两个机器人摆在你面前说相声你会笑吗?”张云雷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永远不会消失,因为自身充满魅力所以将会一直吸引年轻人,“现在我身边喜欢传统文化的80后、90后也越来越多,比如说昆曲,昆曲多少年了,现在还是有人唱。”
Q+A

VogueMe + 张云雷
你未来会考虑把现代歌曲元素融入相声吗?
不不不,这是个误会,唱歌是唱歌,说相声是说相声,我从始至终都没试图做过融合。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我的专场演出是把相声开成演唱会,其实都是一些误解。唱歌只是想在正式演出结束后,给观众展示一些现代的东西
你觉得未来会有虚拟偶像的相声演员存在吗?
永远不会的,首先它的表演方式就限制了这种虚拟。相声必须是两个人站那儿说,你一句我一句,把观众带入那个故事情节里面,它不可能像音乐那样可以用电子合成,所以虚拟相声演员是不会存在的。
以后想过要出虚拟现实版本的自己吗,就是给自己做个二次元形象?你会怎么设置你的虚拟偶像版本?
不会。粉丝戴上VR眼镜,虽然可以跟自己的偶像营造亲密接触的感觉,但那个永远不是真的我呀,只是一个假象啊,有现在这个我就已经够了。如果这个事情要是真的,我希望它跟我本人完全不一样吧。最好是一阵风或者一缕烟,谁都看不到我,就像七月的风,懒懒的。
当你的粉丝可以通过虚拟版本的你满足她们的愿望,你会接受吗?
当时她们会觉得很高兴,但时间久了,她们自己也会觉得这终归还是假的,它不是真的张云雷,到最后她们觉察到那种虚拟和现实的落差会更伤心。为粉丝长久的体验来着想,我不会推出这个形象。
你会因为未来大家沉浸虚拟世界玩游戏而担心德云社的票务情况吗?
这个不会。我承认虚拟世界给人类娱乐带来便利,不用出门就能得到快乐,但是你会一辈子就沉溺在那个虚拟世界里吗?不可能,因为它是假的,只能带来短暂的快感,一旦这个劲儿过去之后你还是要回到现实世界呀。人活在世上就得真实,你不能老活在假象里面。
BB Wang
虚拟冒险不如
死在半路上
BB Wang(王怡冰)一直试图把粉丝拽到线下
我们在工位放绿植,把屏幕背景设成大好河川,却被困在灰色或蓝色的格子间內,被困在彩色的Windows系统內。下班后,我们养猫和热带鱼,但依然心甘情愿活在5.8英寸iPhone X短视频程序或55英寸Sony网络电视的《荒野大镖客》游戏中。BB Wang对此种生活方式十分反感,她不买房不定居不找固定工作,她翘班、换男友、重度痴迷冲浪,现在她甚至企图把她的Vlog的粉丝拽到线下,让他们去触摸那真真切切的朵朵浪花。
现实体验派观点一
比起安全的虚拟探险,
我更欣赏死在半路上
BB Wang是一个极端的反科技者,她认为VR体验十分无厘头,“虽然VR能带你去一些现实 中很危险的地方体验,比如喜马拉雅山顶,你自己去爬的话可能就会死在半路上。但是我还是比较欣赏我死在半路上,VR只对你精神上有一些刺激,但只有精神跟肉体一同体验才能嗨得起来!”
*滑动查看
BB Wang离不开太阳,所以她搬到了90%都是暴晒的三亚,“冲浪的时候,一束光从天上洒下来,砸在前方不远处,站在冲浪板上,海浪迎面扑来,那真是最嗨的时候,你就感觉整个眼睛都打开了。”BB Wang在泰国冲浪时差点死在海里,她曾觉得自己强到可以跳进任何一个海里,“但那次海水就像一个大滚筒洗衣机,把我不停地拍到水下面滚”,被救上岸后她虽哭了很久但没影响到她继续挑战。
现实体验派观点二
为体验真实社会,
宁可做个高学历“混混” 
“我原来是学戏剧导演的,所以我接触的是舞台。舞台是一个真实的空间,舞台上的演员,可以跟台下所有的观众交流,这种交流是最真实的。我不喜欢通过荧幕来编故事,我只爱看纪录片”,本科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BB Wang是一个名副其实 的学霸,前段时间她过30岁生日时大哭了一场,对着蛋糕说“我30岁了,一无所有,一事无成”,但哭归哭,她对此结果却无怨无悔。
“我绝对不是能在一个行业里待一辈子的人”,她做过VR、当过制片、涉足过房地产,这些工作对她既是饭碗,也是一种“社会冲浪运动”,她怀抱着好奇心去体验人间百态,“真正的自由不是你的生活方式看上去如何洒脱,而是从心底里生出的那种自由感,哪怕我的工作必须每天签到打卡,我依然觉得我有莫大的自由傍身。” 
*滑动查看
BB Wang现居三亚,在朋友的房地产公司里做市场策划工作,回想起这些年,她东京四年,北京两年,纽约两年,现居三亚并预备着下一个逃逸计划,“我这辈子绝对不会买房,因为不会固定生活在任何地方,所以房子就是包袱,让我无法说走就走。”BB Wang在情感上也追求尊重“真实”,“因为太爱前前男友所以选择去日本读书,因为又爱上了前男友分不开又跑去纽约,只有来三亚是我完全自主的,但我并不后悔,起码我在进步,现在我不为男人做选择了。”
现实体验派观点三
做一个称职的办公室女郎,但也要学会偷闲
为了能贴近自然,上一份工作她把办公桌搬到了露台上,现在的本职工作却被禁锢在计算机前,工作场所没有窗户也没有露台,她终究是斗不过自己如野猫一般的生理冲动,所以她选择偷闲。上午按时打卡,到中午休息时就脚底抹油,趁着午休时间或是拿着冲浪板去海里, 或是开车上高速去周边的陌生小镇转一转。
BB Wang曾经反感新媒体,觉得low、体验感差又没有作品感,她的发小是个微博大V,劝她“这个工作会让你完全脱离办公室,成为真正的自由人”,BB Wang动心了,用她现成的剪视频手艺制作Vlog,在几个月前发布在微博上,没想到迅速收获大量粉丝和互动,“我发现新媒体未必是虚拟的,粉丝和我的交流是真的,共鸣是真的,这件事真的能影响别人”。
Q+A

VogueMe + BB Wang
如果有防出轨基因改造, 你愿意让你伴侣做吗?
不要,虽然可以让他死心塌地爱我,但我觉得只有当他随时可能被别人勾走,我才会更爱他,若是没有了危机感,我可能会变成世界上最丑的女人。
你能接受未来机械化的 人类繁衍方式吗? 
虽然女人生育很痛苦,但我们也拥有比男人更多一层的体验和感受,只有那个疼才能使你感觉到, 我很爱我的妈妈。
你会怕冲浪加剧衰老吗?会怕自己老了嫁不出去吗? 
不会不会,女人越老越有魅力,我就敢说我现在30就比29有魅力,我为什么会怕嫁不出去,我觉得我每一年都可以交新男朋友呢。
你能接受人工智能伴侣吗?
不行,不行,不行,我不管未来人工智能做得多像人,只要他有那么一丁点的不一样和bug,我就能吓得给他从楼上扔下去
韩建文
国画是关于心灵的
虚拟现实技术
一位特别反感“传承者”这三个字的传承者
有一位国画画家声称自己的作品是让人沉浸的虚拟现实。他是青年画家韩建文,现于中国艺术研究研院攻读博士,他十岁开始学画,却不认为自己只是个传承者......
传统文化不是让你“装十三”
更重要的是装载你的三观
韩建文经常被记者写为“传承者”,他特别讨厌这个词。第一,他觉得这词听起来太苦,总有一种为了民族利益被逼上梁山的意味,“谈到艺术家这个职业,怎么画国画的就叫传承者,而不是创作者?”这让他觉得不公平,一颗热腾腾的灵魂冷不丁地就被定义为了载体。
第二,传承者总让人误以为生活方式古板,“国画界确实有些姑娘活得像李清照,早上读诗经抚琴,晚上作画练书法,天天道法自然”,可建文受不了这“古典又克己”的做派,不画画的时候,他还是喜欢喝二锅头,涮羊肉,刷抖音视频的搞笑段子,但这些并不影响他在水墨世界里找到人生真谛。 当然,国画还是在影响着他的生活,但不是生活方式,而更多是一种人生观,他不喜欢太聒噪的生活,他希望自己的人生如同这宣纸一般有山有水有花有鸟,其余空出的地方就大量留白。“传统文化里有一种自然平和,本真的东西,这正是人内心需要的,它这么长久地流传下来,就是对我们内心的一种保护。”
国画根本不care眼见为实
用电脑和VR眼镜也能画画
我们总想象着画国画的人要住到林中小屋,穿着长袍,对着大好河山,挥洒笔墨。但实际上建文的创作方式十分现代,经常通过搜索网络图片来弥补创作素材的不足,或是看微信朋友圈得灵感。他毫不排斥现代科技,有了电脑后一花一木一世界,一草一树一人生都能在网上找到,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大大的便利,他甚至举双手赞同虚拟现实技术的推广,“以后戴上VR眼镜能这一秒在黄山,下一秒在珠穆朗玛峰,那就更方便了。” 
建文并非不在意真实和虚拟之间的差异,相反地,究其创作生涯,他一直在竭力追求笔下的真实,“许多人谈到真实二字不过是眼见为实,但国画追求的真实从来都不是眼见为实,不是追求光影结构如同照片一样的写实,国画更讲究心境的真实,来源于被加工后的记忆的真实。”明代画家董其昌认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个艺术家再怎么想象,都无法与其媲美。
国画艺术家把自然的真实提炼之后,变成了比真实还真实的东西,“艺术就是要超越真实的,从前西方自然主义认为上帝创造的就是最好的,后来这种思想不再是主流,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它更强调人内心世界的反映。”
国画不是古董,而是高科技
南唐后主李煜曾让顾闳中到韩煕载家里面记录他的日常生活,顾闳中画下了《韩熙载夜宴图》,画里大臣每天都沉迷于声色犬马,皇帝便对他很放心;赵孟頫画的《鹊华秋色图》乾隆特别喜欢,特意到济南去看鹊山和华不注山。从前交通不发达,葛洪在《抱朴子·内篇·登涉篇》中描述过无数登山时的危险遭遇,徐霞客写游记的不易也众所周知,而大多普通人则很难远游,一辈子都难身临其境地领略大好河山,所以他们会通过欣赏画作想象自己在作品里“可行可望可居可游”,一边弹着琴一边看着画,感觉画里的山都有自己的琴的回音,“所以国画算是古人虚拟现实的VR眼镜,是那个时代的高科技。”
Q+A

VogueMe + 韩建文
你会沉浸在文字的虚拟世界中吗? 
我的作品经常来源于某一首诗,之前读到一首“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我当时读到觉得很有意境,感叹生命流逝,就画了一朵枯萎的荷花。
你觉得你未来能接受人工智能伴侣吗? 
不行,整不了,至少得是活的。
你有没有想过国画可能并不符合这个时代?
我觉得不是不符合,它像喝茶跟喝可乐,小的时候我愿意喝可乐,长大之后发现品一品茶也很好。等到了一定年纪,对生活更加理解,就会发现国画确实很有魅力,而且这里面包含着前人的智慧,这是一种大道,不是那种博人眼球,很快就消失的文化,它是经得起岁月检验的。
虚拟和现实必须二选一,你会怎么选?明天同一时间打开Vogue Me微信公众号来看“虚拟派”队员徐娇、陈陈陈、电竞冠军BT,他们有话说。
撰文 陈灵
拼贴 周末喷水池
编辑 Rachel Qiu 秋楠
新媒体编辑 Emma Guo 郭雪词
更多文章
MORE LIKE THIS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