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在国内通过借助移动社交平台迅速发展着。无论是微信朋友圈、豆瓣、贴吧等社交平台还是优酷、腾讯等视频播放平台上,都刮起了一股全民“vlog风”。不同于抖音、快手罐头似的视频制作方式,vlog即视频博客(Video Blog),是一种集文字、图像、音频于一体的内容形式,主要功能是记录生活,可以简单理解为视频日记。
Vlog2012年诞生在Youtube,经历三年沉淀在2015年引爆外网,兜兜转转经过留学生群体,以及欧阳娜娜,王源这类流量明星的主动传播终于传入国内并在2017年开始发酵。但是纵观2018年,我们仍未看到成为爆款的Vlog,Vlog头部流量增速似乎并没有超乎预期的增长,头部Vlog井越微博粉丝数比起流量网红相差甚远。关于Vlog风口的讨论似乎有了答案。
定位:Vlog是日常,不能只是日常
01
Vlog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手机拍摄记录。在B站搜索VLog,在挂着Vlog标签的那些视频中我们多半看到的是情侣的旅行,然后看到沙滩,美食和风景,而视频的结尾是房门关上。无论是观察别人一天的琐碎,还是观赏过的美景。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也出现了,相比于能获得嗑瓜子式快感的抖音,快手短视频。花费超过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观看别人的生活,这是否成本太高了?
好的Vlogger需要是生活的导演。Vlog创作的意义是记录日常生活的片段,但是生活片段的展现并不代表不做挑选的铺陈。对生活片段有轻重缓解的选取,用带有故事性的剪辑方式展现出来一段浓缩的时间才是好的Vlog。创作者不能仅仅作为摆放相机的三脚架。
创作:Vlog的技术鸿沟比想象的大的多
02
vlog入门门槛极低,“一部手机”就能进行创作的的成本投入大大拉近了器材上的创作鸿沟,Vlog火了之后,一些微单等平价拍摄设备席卷电商,相比需要高端相机甚至电影机才能制作的视频,Vlog低成本投入的特点让许多人入坑。
但是在优秀的Vlog诞生过程中,还是得靠专业。在B站搜索Vlog内容,伴随大量旅行短片出现的还有大量视频拍摄的教学视频,剪辑教学视频,后期调色视频,软硬件层面的壁垒在某种程度上被打破,但是创意层面和剪辑技术壁垒在很大程度上是素人Vlogger难以跨越的。相比于成熟团队几个小时即可完成的短视频,信息密度更大的Vlog需要更长时间的构思。以及Vlog对于器材的要求很大程度上也被过分低估,优秀vlog往往不止单一设备,此外后期剪辑的技巧更是需要大量剪辑训练才能获得的。
盈利:持续输出不能只靠用爱发电
02
与短视频内容创作一样,困扰Vlogger和平台方的重要问题同样是不明朗的盈利模式。本质上Vlog盈利模式在目前仍然是粉丝经济的一种,对于粉丝基量大、有一定影响力的博主或者自带流量的明星,他们的个人魅力和粉丝的拥护喜爱是他们拥有带货能力的关键。对于广告主来说,Vlog的流量价只是在vlogger本人。
很明显这种创作的并没有摆脱“植入广告”的赚钱方式。但是相比前几年已经成熟的短视频,Vlog制作成本要高的多,制作时长也要长的多,很多在尾部的创作者,完全是出于自身兴趣拍摄没有任何收益,就是为爱发电,这样创作是不能长此以往的。
在国外,Vlog博主们在YouTube上面发视频是可以拿到一定报酬的,他们的收入与其视频的观看量相关。另外,当他们的频道达到一定的粉丝量后,YouTube会给其视频插入广告,而且YouTube会与博主分享贴片广告的收入,这样的话,Vlog博主凭借流量和广告就可获得可观的收入。国内B站起初通过不断的Vlog#tag#活动推动内容创作,最近也开展了激励计划,博主的粉丝数播放量等数据可以变现成少量的资金。但这只是很小范围内,未形成全民参与的可持续盈利模式。
Vlog这种以记录个人生活内容为主的视频在国内火爆之后迅速成为了90后乃至00后群体对于自我表达的窗口。虽然大家争相模仿,但是从创作逻辑上来说并没有产生独属于Vlog的传播模式。粉丝经济之下的Vlog如何通过平台方放大个人影响力,进行规模化产出同样是下一步平台和创作者值得共同思考的问题。加之即使是国内成熟的视频网站仍然没有对于Vlog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2018年没有成为风口的Vlog在19年能成为新的爆款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