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是流淌在一个血液中的信仰。百花盛开的云南,阿诗玛的音韵滋润了一方水土,凤栖梧桐的美谈在苗疆女孩玲玲作响的银饰间荡漾,纤纤素手掬起一捧澜沧江的水,缓缓拂过乌铜、银器、斑铜和锡雕精致的轮廓,流淌成浸润你我心田的恒久之美。
文化之美 金有所属
  匕
以工艺,雕琢金属之美
 阝               
                              廴              匚
古老银器上手工雕镂出的细腻纹理,铁器上镌刻的缠枝莲藤,铜器岁月经年泛起的绿斑,在手工匠人日渐粗糙的老茧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金属之美”跃然眼前。
冶金工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星河中源远流长,早在6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可以冶炼出黄铜,青铜器时期的后母戊鼎、四羊方尊、毛公鼎、越王勾践剑……更是凝聚了智慧,惊艳了时光。在赫赫炎炎的烈火中,在变化曼妙的色泽中,在沟壑层叠的纹理中,汇聚了中国人对各类金属发掘应用的巧思与体悟。
鬼斧神工,至臻至美,云南有着3000年璀璨夺目的冶金历史,不同地区和少数民族独特的冶金手法赋予了云南冶金工艺的多样性与交融性。无论是火中的淬炼、捶打,还是发于微的精雕细琢、匠心独运,都为“金属之美”增添了别样魅力。
对于这些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要的不仅是延续,更要让它在重生中绽放愈发耀眼的光芒,就像雪花秀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的“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将雪花秀对文化传承的热忱与经验,运用到中国的“非遗”保护项目中。
乌铜走银是云南特有的中国传统铜制工艺品,始创于云南石屏。走银即为镀银,以铜为胚,其上镂刻出精美的纹饰图样,将熔化的银水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最后使用祖传秘方使之变得乌黑发亮,透出银纹图案,现出黑白分明的装饰效果,古雅风味,雍容华贵。
得到这项技艺的真正精髓,从进入师门开始算,非遗文化第五代传承人金永才足足等了二十载。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金永才作品
制铜坯,用专用的工具“瓦它拉”手工反复打至薄如纸;再錾刻图案花纹,走银水后打制成型;透出乌黑发亮,光泽秀丽。乌铜走银制作工序极其复杂繁琐,细腻入微,只有匠人的耐心和细致,才能打造出这般瑰丽多彩。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金永才作品
“屯军中有善冶炼和以铜、银加工器具者。村民又习之,诸技艺均能,世代传袭。”这是云南银器制作技艺之乡鹤庆县的《鹤庆县志》中记载的。当地艺人以白银为主料,将镂雕和纯银抽丝编盘工艺相结合,加工成各样婀娜多姿的器型。选材、熔炼、敲片锤揲、制模、充模、錾刻、拉丝、金银错、熔化、组合焊接、清洗、打磨、抛光,银器加工保留了传统的十三道工序,才制出如此造型丰富、种类繁多、工艺精湛、华光璀璨的银器。
“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寸发标作品
斑铜的工艺更为复杂而严格,93%以上的原料是铜,其余为其它稀有金属,经过铸造成型,精工打磨,“妙在有斑,贵在浑厚”。红褐色的表面呈现出熠熠生辉的闪烁光泽,在阳光下变化微妙的斑花新奇瑰丽,又厚重古朴。
“斑铜制作技艺”传承人
马永义作品
阿昌族的户撒刀锻制技艺制作过程同样繁复,须经下料、制坯、打样、修磨、饰叶、淬火、创光、做柄、制带、组装等10道工序,以淬火技艺最为突出,在烈火中使刀叶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煅制成刀。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项老赛作品
锡雕技艺则更为精巧雅致,多用于制作礼器、法器及茶壶、酒壶、灯具等日常生活用品。简约玲珑、结构紧凑,造型装饰、质地肌理都体现着生活中的艺术意蕴,花鸟鱼虫、诗词歌赋、龙凤走兽、传说故事都是锡器上呈现的文化气韵。
“个旧锡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赖庆国作品
看似是“死物”,但当你真正接触它们时,定会发现其中迸发出的生命感和精彩绝伦的美。技艺是铸造的基础,情感为这些器物注入了生命气息。千百次锤炼只为万中出一,从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手工艺品,锻造中严格遵循步骤的已知和奇思碰撞偶然的未知,成就了金属工艺品的独特之美。
  匕
以匠心,传承文化之美
 阝               
                              廴              匚
“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精于技艺,传承匠心。承袭这些古老却经典的技艺需要耐心地打磨,金属工艺的传承人和工艺匠人与金属朝夕相处的点滴,那些看似平淡却充满温度的故事和话语,就是匠心。

匠人们从上一代传承人承袭这些宝贵技艺的背后,是他们与金属相伴的柔软时光。在这些匠人们用手雕刻时间,用时间锻造传奇的背后,更是中国匠人们骨子里始终自带的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这份专注中是他们对时间的尊重和敬畏。
金永才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乌铜走银的传承人金永才自幼在艺术方面就有极高的天赋,对古玩珍品更是情有独钟。1975年18岁的他还只是一名银匠,便跟随师傅李加汝学习乌铜走银的技艺。
但直到1995年,80多岁的李师傅才将最后的配方传授于他,并对他说:“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不能在我的手上丢失,不然我就成了民族的罪人。”原来李师傅早已把配方写好,这一次,他命金永才在15分钟之内背熟,时间一到,便把配方一烧而净,无价的精髓,就只可留在传承人的心中。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金永才演示篆刻工艺
乌铜走银对于手艺的要求极其苛刻,它需要在和酸性汗液不断磨合中被揉黑,更需要不时地上手才能保证手艺不生疏,“心要静,人才能精力集中,浮躁做不了这东西”。由于制作工艺极其复杂,想得到由他亲手打造的作品,需要提前一年以上预定,自然,一件出自金永才之手的乌铜走银要卖到十几到几十万元不等的价格也就不难解释了。
寸发标
“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寸发标是白族人,出生于云南大理,他是家中第六代传人,刚满16岁就随父学艺。在“山川美,可入画”的环境中长大,人才毓秀实属自然。
经过了千锤百炼的磨砺,他开办了云南鹤庆标祥九龙手工艺品加工厂,他独创的“九龙火锅”、“九龙壶”、“九龙水烟筒”等作品设计新颖、高雅别致、华丽高贵。他不仅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还是一位创业成功的农民艺术家。
马永义
“斑铜制作技艺”传承人
冶金史上的丰碑斑铜工艺,由于制作不易、成本较高和传承方式的制约等原因,一度陷入了濒临失传的境地。为了挽救会泽的斑铜工艺,马永义组建了“铜宝斋”,经过近10年的艰苦创业,他终于以自己深厚的雕刻、绘画、造型和金加工功底,融合历史文化、美学艺术和民俗等各方面的素养,创新开发出斑铜制造的新题材,逐渐拓展到花卉、动物和人物等造型的制作中。
斑铜烧制
阿昌打刀世家的嫡系传人项老赛,14岁就随父亲学习打刀技艺,凭着惊人的毅力和天生的悟性,对车、钳、刨、刮、烤、磨、铣等金属切、削加工的全套技艺得心应手,在乡里享有“户撒刀王”的美称。他还对刀具的制作不断创新,努力提升户撒刀的使用价值和装饰艺术价值,真正做到“削铁如泥、吹发即断”。而如今,他也承袭祖辈传统,带领三个儿子一起研习户撒刀锻制技艺。
项老赛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刚刚初中毕业的赖庆国被招进锡花工艺美术厂,正式成为一名学徒,跟随师傅学习传统的锡工艺品雕花制作。他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利用高科技改进锡工艺,斑花锡、改变锡工艺品的抗氧化周期、磨砂工艺创新、浮雕、精致的雕花等等,都是这么多年赖庆国对锡工艺品的改进和创新。
赖庆国
“个旧锡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现代的匠人要熟练掌握传统技艺,了解古人是如何雕刻、锻造每一件金属器具的,但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时代审美的变化,都会重新融入进造器的过程中。传统手艺和现代审美完美融合的过程,显露出时代的气息,有现代人的精气神,有铸造者当下的感悟,器具也就“活”了。
对话古今,特殊的职业,打磨的是器物的光泽,萃取的是时间的光华。匠人匠心,破解超过千年的文化密码,以双手雕刻时间,以时间锻造传奇。
  匕
以行动,
保护“非遗”之美
 阝               
                              廴              匚
作为全球领先的高端护肤品牌,雪花秀始终坚持“调和之美源于亚洲智慧”的护肤理念,同时也一直将传统文化看作是成就恒久之美的根基。多年来雪花秀一直不遗余力地支持和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以特有的文化底蕴,践行对公益事业的持续关注。

2017年,雪花秀在全球范围内启动“Beauty From Your Culture”文化之美全球公益项目,在中国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了“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以此实践雪花秀企业社会责任。2018年以“文化之美漆心可见”作为年度主题,将“山西漆器髹饰工艺”作为研究和保护对象,展现了历史悠久的漆艺艺术。
雪花秀将文化传承的热忱与经验,运用到对中国的“非遗”保护项目中,让更多的“非遗”的美走进大众视野。
传承人寸发标与爱茉莉太平洋中国总裁
高祥钦分享传承故事
今年,雪花秀再度携手清华大学走进“有色金属王国”—云南。受资金匮乏、人才断代、技艺衰退、材料制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云南冶金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雪花秀继续探索全新的“非遗”传承与发展模式,通过学术、创新、传播及商业思维为“非遗”打造全方位支持平台,帮助云南的金属工艺艺术散发出全新的文化之美,让濒临衰退甚至消失的传统“非遗”技艺得到长远的发展和继承。
在守护人佘诗曼含情的眉眼,温和的言语中,带我们领略云南有色金属锻造的工艺与传承。共同感受流转千年的金属工艺之美,一起将中国传统工艺深厚的底蕴和内涵传递到更广泛的大众视野。

中国匠人们骨子里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是整个民族成长的底气。以尊重和敬畏打磨技艺和匠心,以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引领古老文化重现光彩,是中国匠人的坚守,也是雪花秀品牌一直重视的文化传承。
对于美的刻画与呈现,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文化语言,雪花秀正是在履行自身的企业社会使命和责任时,不断地让美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壁垒,持续地守护那些濒临陨落的灿烂文化。
期待在“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和传承人们的共同深耕和守护下,“非遗”能够可持续地孕育文化之美,工艺之美,匠心之美,传承之美。
编辑:Verance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