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由两位美国小学老师打造的原创教育平台
分享有趣有爱有料的美国小学教育
大家好
我是小绿
一个在美国小学教书的中国老师
这是我在教书匠写的第68篇文章。
我的班上有个小男生,我们姑且称他为小明吧。小明是个聪明活泼的小男生,就是有的时候会有些小题大做,遇事特别爱找老师告状。比如被别人不小心撞到,他会认定对方是出于敌意,又气又委屈地大哭;在排队的时候被后面的同学挤了一下,就气哄哄地来告状,指责对方想插队。
关于孩子老是告状的问题,相信不少老师和家长都感到头疼。但是如果阻止孩子的告状行为,我们又会担心孩子以后会不会什么事都不跟大人讲了,在学校如果真的受了欺负都没有地方诉说。另一方面,从孩子的角度来看,经常找老师家长告状也会影响到他们和同龄人之间的交友关系。爱告状的孩子容易在学校被孤立和排斥。
作为老师,我希望我对告状的态度能够保持中立——不鼓励也不嫌弃。与此同时,我会告诉我的学生,老师当然任何时候都可以去帮你,但是你们也要学着先自己解决问题。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去了,告状的情况自然就少了。今天就来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还是老规矩,为大家制作了读文笔记脑图,方便大家阅后反思。
图片版权归【教书匠在美国】小绿老师所有

两个误区
不少老师家长的身边都有像小明这样的孩子,在或安抚前来告状、情绪失控的“小明们”的过程中,大人们容易习惯性地否定孩子的情绪。举个例子,娃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哭哭啼啼,一旁的大人虽耐心安慰,却少不了说一句“这有什么好难过的呀”。此话一出,就等于是在否定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觉自己的情绪没有被理解。我的心理医生告诉我,处理任何情绪问题,第一步都是承认(recognize)情绪,这种承认对情绪既不认可也不否定,仅仅是承认情绪的客观存在。即便是这样中立客观的一句话,也能让孩子觉得自己 “被看到、被听到”。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家长“抢答”。明明应该是孩子自己思考、寻找适合的解决方式,家长却着急地直接公布答案:“你应该这样做……”提议的方法再合适再正确,不是孩子自己的思考就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不能内化为孩子自己所用。下次遇到相似的情况,孩子可能还是不会自己解决。
之前有读者给我留言:“道理都知道,但臣妾有时做不到”。我想说我写所有文章的初衷都不是为了要让老师家长们感到焦虑,觉得自己这儿那儿的做得不对。今天讲的这两个误区我自己也是经常误入的。老师家长也是人,也有情绪也有缺陷,不可能时刻保持完全理性的思考。但是正是因为知道问题所在,我们才有进步的空间。Progress over perfection,先有再好。
图片来源:teepublic

 size of problem 判断问题大小
绕开这两个误区,让我们进入正题,讲讲怎么教孩子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从而合理地对应各类问题。紧急的大问题自然要优先去处理,而有些问题则是可以忽略的小问题,不需要过度反应。想要孩子了解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有不同的紧急等级,就要先教他们判断不同问题的“尺寸大小”(size of problem) 根据孩子的年龄不同,家长和老师们可以选择“五分法”或者“三分法”给不同的问题归类。
用“三分法”给问题的大小分类,适用于八岁以下的孩子
小一点的孩子(8岁以下),对抽象概念的认知理解还没那么强,我觉得可以用三分法把问题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三类。小型问题就是那些可以自己一个人解决的问题,比如尿急(可以自己上厕所)、摔倒(可以自己站起来)、牛奶洒了(可以自己收拾)。中型问题可以通过和朋友一起协同合作来解决,比如橡皮找不到了(可以问同桌借)、一个人玩没意思(可以找朋友一起玩)。大型问题则是必须找大人帮忙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感冒了咳嗽不止(必须要去看医生)、同学在厕所打架(必须要告诉老师)。顺便一提,我的学生是5-6周岁,普遍能够理解如何用三分法衡量问题的大小。
用“五分法”给问题的大小分类,适用于八岁及以上的孩子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8岁及以上),老师和家长们则可以用更细分的五分法,把问题分为1-5级。
1级问题最轻微,是可以忽略不去管的问题,比如喝咖啡不小心滴到衣服上(啊,这是我的日常),忍耐一下,到家换洗就好了,不需要当场抓狂。2级问题是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类似三分法里的小型问题。3级问题是可以和朋友一起合作解决的问题,相当于三分法的中型问题。4级问题和5级问题都需要大人的帮忙,区别在于5级问题需要有特殊技能的大人才能解决,比如着火了(消防员来救火)、坏人作案(警察来抓坏人)。因此5级问题比4级问题更强调专业性和紧急性。
讲完不同问题等级的定义后还没有结束哦,下面要从实际生活中搜集大量的具体问题实例,让孩子学着分辨它们的等级。各位家长老师可以把这些实际问题写在小卡片或者便利贴上,让孩子根据问题的大小进行归类。
图片来源:encourage play

用树状图给三分法的问题分类
图片版权归【教书匠在美国】小绿老师所有

上图用三分法的树状图给大家举了个例子。用树状图归纳的好处是,孩子不仅可以练习对问题的纵向分类,还可以对相似事件进行横向比较。比如图例中的【肚子有些疼】和【上吐下泻不止】是相似事件。但是【肚子有些疼】是小问题,因为可以尝试着自己去解决(去上厕所),或许问题就解决了。但是【上吐下泻不止】显然是自己解决无果后的状况,所以是个大问题。在这样的分类练习中,请孩子自述分类的理由,也是对逻辑思维的锻炼。
size of response 选择合理的解决方式
学习了解了问题的大小后,我们也要对应地来学习解决方案的大小。没错,解决方案也有不同的等级,并且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等级的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的等级划分和问题的等级划分是一致的。以三分法为例,能自己一个人做到的解决方案就是小办法,需要朋友帮助的是中办法,必须找大人帮忙才能做到的则是大办法。五分法规则下,解决方式则可以分为1-5级。
这次我们换圆圈图来练习解决方案的等级划分。
图片版权归【教书匠在美国】小绿老师所有

把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写在小圆圈里,然后请孩子在卡片或者便利贴上尽可能多的写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贴在在大圆圈里。(不会自己独立写的孩子,可以孩子口述,大人代写,或者孩子用画图的形式来解说)在这一阶段,先不去管这些解决方案的合理性或者可行性,都写下来。
图片版权归【教书匠在美国】小绿老师所有

全部能想到的办法写下来后,开始剔除无效选项。比如上图中【把插队者挤出队伍】和【打插队者】都是无效选项,因为会引起肢体冲突,造成新的问题。剔除的过程要以孩子自主思考选择为主,老师家长引导为辅。如果孩子没有意识到某些选项的无效性,则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孩子打开思路:“如果你打了那个插队的同学,你觉得他会怎么做?”
剔除无效选项后,给剩下的有效选项标记等级,小的办法标个小,中办法、大办法以此类推。这时要跟孩子讲一个重要的解题思路:小问题用小办法,大问题用大办法,X问题从小到大试办法。
图片来源:encourage play

小问题用小办法,大问题用大办法,这很好理解。如果你已经判断出来这个问题是个小型的问题,那就不要用牛刀杀鸡,应该找同等级的办法来解决。
X问题从小到大试办法的意思是,如果你无法确定一个问题的大小,最好先从小办法试着来解决,小办法解决不了的,再升级用中办法,中办法还不行那就用大办法。
三分法的反思日志

五分法反思日志

在孩子小题大做或者大题小做的时候,就可以用反思日志帮助孩子分析自己的行为,从经验中学习待人处事的方式。反思的时候可以用前面提到的圆圈图帮助孩子打开解题思路,想出其他的解决方案。
衍生用法
这套方法用下来我觉得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可以减少学生动不动就找老师告状的情况,还有一个是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在学生因为小事找我告状的时候,我会先问他们:“你确定你要我帮忙来解决吗?我可以帮你,但是这样就变成了一个大~问题了哦。你先试试看用小办法和中办法解决看看。“等到他们自行解决了之后,我会夸奖他们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你把一个大问题变成小问题了呢!谢谢你自己解决问题!”这种强调能力(会解决问题)而不是强调性格(乖)的表扬法在《没有哪个孩子会理解父母的苦口婆心》里也提到过。
在【我要把大问题变小问题】的信念引导下,我发现班上的孩子越来越倾向于遇事先自己解决,而不是动不动就找大人求助。在一次次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独立能力和自信也一步步加强,形成良性循环,孩子们变得越来越乐意自己解决问题。
相关资源
教学资源由小绿老师制作,版权归小绿老师所有
今天文章里用到的问题大小定义海报反思日志模版,我全部给大家准备好了,而且做了中英双语版本,总共13页的资源,希望大家使用愉快!在公众号对话窗口输入【小问题有小办法】可以获取文档下载链接。
今天的教学活动中用到的树状图和圆圈图都来自于八大思维导图中(Thinking Map)。之前教书匠的另一位作者小杨老师有介绍过,点击这里查看。她关于八大思维导图的书籍正在当当热卖中,想要了解更多思维导图的衍生用法请点这里
今天就聊到这里啦~
想听听大家是怎么处理孩子爱告状这个问题的
在留言区可不可以告诉我
你与告状相关的故事呢?
情商培养系列
小绿
大家还想看什么内容呢?留言告诉我吧~
关于作者
私家绿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士
美国双语教育硕士
现任职于美国加州公立小学
微信ID:lycheegreen
微博:隐蔽青年私家绿
教书匠在美国
两位任职于美国公立小学的双语教师主笔
分享美式教育点滴
有爱
有趣
有料
长按二维码关注
想激励拖更的小绿?就点击“好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