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子树    来自:樊登读书会
罗振宇曾经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次,他去一家银行办事,因为业务比较复杂,银行柜台的经理大概为他办了一个多小时,办理过程中,经理一丝不苟,非常认真,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
大概过了半个月,他在超市偶然遇到了那位经理,闲聊之下,罗振宇才知道,原来经理是自己节目的忠实听众,不仅如此,他还说了很多对节目的感想。
罗振宇觉得很奇怪,问经理:“那天在银行你为何不说认识我呢?”
没想到经理说:“那个时候,你是客户,我在工作,在工作场合,我不宜谈和业务无关的任何话。”
这个经理是个智者,他深谙界限感的重要性,知道怎样把握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感,知道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是什么身份就说什么话。
一个人只有明确自己的界限,才能做出得体的处理。一个懂得界限感的人,会让人如沐春风。
有界限感的人是值得相处的人,他们懂得替别人着想,也更了解自己。
界限感说到底是人际交往的高素养表现,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前两天,有个朋友在微信上和我诉苦。
朋友芸是一名作家,这几年在圈子里小有名气,经常有写作爱好者向她请教写作知识,朋友芸为人爽快,只要有时间,就会倾囊相授。
前段时间有一位写作爱好者找到她,她们聊得非常愉快,朋友芸答应有时间就帮她。
但接下来发生的一幕让朋友芸大跌眼镜。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不论是清闲还是忙碌,她隔一会儿就会收到对方的语音聊天。
甚至是个别词语的处理也要问朋友芸的意见,最主要的是她完全忘了自己跟芸的关系,仿佛芸为她服务是理所应当的。
朋友芸本以为过几天就好了,但没想到往后愈演愈烈,这个人丝毫不懂得界限感,只要自己有时间就会发语音邀请。
芸说:“有天晚上我儿子刚睡着,她发语音又把孩子吵醒了,折腾了大半天也不睡。”
我说:“你向她表达自己的不满了吗?”朋友说:“当然。”
芸委婉地跟对方说了下,但没想到对方竟然觉得她小题大做,后来,没有丝毫办法的芸只好把对方拉黑了。
这位写作者说到底就是不懂得界限感,肆无忌惮地打扰别人,给人一种无形的压迫和困扰。
界限感是一个人修养的支点,如果不分时间地点地打扰,肯定会让人心生厌烦。每个人都很忙,没人有义务解答你所有的问题。
有界限感的人一定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不会随便干涉别人的生活,他们懂得界限感的重要性,懂得相处之道。
之前有个新闻,一位妈妈在女儿收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后,第一时间把录取通知书晒到了自己的好友群,不仅如此,她还非常骄傲地发了一段话:“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就是大气。”
这位妈妈本以为自己会被夸奖几句,却没想到自己竟然被踢出了班级群,她觉得自己特别委屈。
其实,这位妈妈就是不懂界限感,她不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女儿考上清华当然是喜事一件,别的家长可能正因为孩子没考上而心烦,一个不懂得换位思考的人,自然会让人反感。
聪明的人,绝对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换句话说,不将自己的事情强行分享给别人的人才是生活的智者,他们懂得界限感的重要性。
《最愚蠢的一代》里讲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明白白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别人毫无意义
一个有界限感的人,懂得换位思考,他们会尊重别人的不同,尽量不打扰对方。
其实界限感的存在并不是要划清彼此的界限,也不是让我们滋生隔膜、形似疏离,而是尊重对方的决定和想法,尊重对方的独立人格,规避一些潜在的争执。
比如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会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
王梓恒老师在《家庭关系痛苦的根源》一文中这样说道:“明确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
就算彼此的关系再好,也需要界限感。再亲密无间,也不能随意在别人的生活里走来走去。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认为人和人的关系有四种距离,由疏到近分别是公共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和亲密距离。
没有界限感的人,总是把握不好人际交往的尺度,说出来的话让人难以忍受,做出来的事情让人生厌。
有界限的人则能分清自己的世界和他人的世界,做好自己,不打扰别人。
无论何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一种理想的亲密状态。保持各自人格的独立,才是一段稳定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最好的关系并不是彼此纠缠,而是懂得界限感,给自己和他人的交往留点空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