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星标
收藏我,第1时间看好文
来源:国馆

国馆编辑部:
加入996,你的身体、收入、家庭,将全面走向下坡。
最近,关于996的话题闹得沸沸扬扬。
先是知名平台GitHub上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抵制互联网公司的996工作制。
再有企业家提出“福报”观点,认为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被网友口诛笔伐。
一时间,积怨已深的996引发了人们对工作意义的讨论。
那么,996到底有多反人类。
对此,我提出3点看法:
①  996不是福报,“钱给够”才是 
人说,员工不接受996就是吃不了苦。
在我看来,十分赞同。
是的,不接受996就是吃不了苦。
但问题在于,上班是为了赚钱,不是去集中营,为什么要找苦吃?
有人曾经采访过100位经历过996的员工。
他们的常态都是,“进公司的时候太阳还没升起来,走的时候太阳已经落下”。
由于工作量太多,有的发烧了也不敢请假、只靠硬扛,有的每天凌晨1点才下班。
广州的阿丹,毕业后就加入一个创业团队做新媒体运营,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一年都没休息。
当时他工作的岗位,月薪才3000元,1年换了6个人,都是刚毕业不久,其中有些人因为压力太大还患上了抑郁症。
深圳的阿举,在地产公司做管培生轮岗大半年了,基本上都是早上9点上班,一直干到夜里12点,忙的时候到凌晨,周末还要加班。
最晚下班的记录,就是直接通宵了。
有时候可能第二天要交一篇报告,要是准备跟客户交房,就又得通宵布置。
他每天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太疲惫了”、“没钱”、“想死”。
来源 | 每日人物
那么,像这样的生活苦不苦?
非常苦。
是不是福报?
不是!
钱不多的996只有苦,只有钱给够才是福报。
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不缺能吃苦能拼的人,只要钱给够,很多人都可以997随时待命,甚至买个折叠床睡在办公室,以公司为家。
毕竟房贷压着,丈母娘的彩礼催着,有钱的苦谁都愿意吃。
但如果一味谈福报,谈奉献,对不起,我们不可能对老板的事业有这么大热情。
中国老板都有一个毛病,喜欢站在长者的角度,对员工人生进行指导,对员工个人主观动机作出要求。
一定要搞成宣扬奉献和忠诚,还一副为你好的样子。
明明只是劳动换取金钱的交易,却包装得冠冕堂皇。
退一万步说,如果真要讲情怀讲奉献,为什么不去西部支教去,干个几年考公务员还有加分,要情怀有情怀,要实惠有实惠。
还要被强制加班,没有加班费,也不给调休,这是赤裸裸的劳动力剥削。
伟大的恩格斯早就看透了一切:“你们吸干了工人最后一滴血,然后再对他们施以小恩小惠,并在世人面前摆出一副人类恩人的姿态,其实你们给被剥削者的,只是他们应得的百分之一。”
要知道,企业本就不该是一个讲情怀的地方,而是一个现实残酷的环境。
再伟大的企业文化,再友好的办公室氛围,也比不过你工资条上那几个数字。
所以,不是员工不能吃苦,而是那些脱离了待遇讲福报的企业,都太不要脸了。
 ②  996背后的陷阱——“剧场效应” 
绝大多数时候,996不合理,不合法,钱还给不够。
但最恶心的,还是把996摆上台面宣扬,这样的害处可以说是毁灭性的。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知乎网友@锣鼓,曾说过早年爸妈的工作经历。
那时工厂为了提高效率,提供一套奖励制度。
简单地说,就是对计件工人设定一个平均工作量。
如果有人完成超额工件,就能拿到奖金。而平均工作量,是所有人的完成量统计出来的。
于是,为了拿奖金,技术能手开始加快工作速度,每天都比别人多做几件。
然后,其他人羡慕技术能手每天多挣钱,也拼命多干。
一个季度下来,大家都多挣了钱,其乐融融。
但工厂每个季度都要重新计算平均工作量。
可想而知,第二个季度,平均工作量增多了。
原来每天干10件,拿基本工资,现在要干12件。
慢慢地,技术能手再次提高工作量,其他人咬牙跟进,周而复始。
最后,平均工作量提高到了所有人咬牙才能完成的程度,工人即便咬牙完成,也只能拿基本工资。
在经济学里,有个著名的“剧场效应”,指的是假如人人都坐着在剧场里看演出,那么大家都会看得很轻松。但如果有人选择站起来,那他会获得更好的视野,但破坏了别人的观看体验。
然后其他人也不得不站起来,最后大家都站看表演。所有人都十分劳累,但视野却不比都坐着好。
由此可以联想,如果996泛滥,成为各公司默认配置。那么,即使累死累活,员工也不可能为自己多赚一分钱。
所以,公司狼性,实行996,钱给够,员工愿意,那是个人选择。
但不要宣扬,否则,当所有公司争相逼员工加班,那就是赤裸裸地吃人血馒头。
随着工作强度的持续增强,京沪等一线城市六成白领过劳,有76% 的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
过劳死的案例更是屡见不鲜。
作为员工,首先要承认自己作为“人”的正常诉求,而不应该沦为资本的奴隶。
无论从身体方面,还是精神方面,划定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只有这样,才能向一个更完整的“人”迈进。
 ③  996不等于奋斗,可持续发展才是竞争力 
对于996,人民日报评论道:
如今,人们对“美好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诉求,不再是温饱时期的拼命工作赚钱,而是需要有在工作之外获得更多价值,发现兴趣、陪伴家人、寻找意义。
企业治理也更需要树立结果导向、效率导向,进行更加文明、高效和人性化的时间安排。
更要让家人的陪伴、身体的健康、意义的饱满也成为工作的奖赏。
只有那些能够做好平衡兼顾的企业,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
要知道,每个人的身体基础不一样。
有些人,可能每天工作15个小时都没事。
像我这样的,超过8个小时就很累了。
大部分普通人,每天也就3-5个小时工作效率最高。
所以上班的时候抽空休息一下,在公司过道适度走动,会不容易感到疲惫。
一般情况下,我都会准时下班,业余时间做点什么提升自己,或者听听音乐看看电影,劳逸结合。
要不然持续高强度工作,效率反而更低。
最近抖音有句话很火: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月薪两千五。
每天干到大半夜,不等于就能成功。
如果方向找准了,未必要996,可能你每天多干个俩小时,甚至就正常工作8小时,也财务自由了。
努力很重要,但找错了方向的努力,就只能白白给人做牛做马。


作家苏见祈说过:“真正的奋斗和成长,是吸收新的知识,新的阅历,扩展新的视野。只有新的信息里,才藏着和现状不同的可能性。”
如果总在996的泥沼里,是用已知的重复占满所有的时间,让人没有精力吸收新的信息,启发新的思考,就会断绝所有新的可能。

奋斗是一种改变,改变只能发生在重复的循环之外。
崇尚奋斗,不等于要996。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有选择如何奋斗的权利。
/今日作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
请点本文右上角的三个点
请您点击"查看公众号"
然后再点右上角的三个点
将本公号置顶或设为星标
推文不易, 读完请点好看转发! 


请您点阅读原文看更多好产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