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探索ID:zhishitansuo)我们专注于高质量知识普及和传播,让您阅读有价值的信息。高质量的知识平台,敬请关注我们!

来源:咩咩文摘(mmie009)
01
你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么?
放在过去,它是信仰。
然而现在,在有些人看来,它成了一句毒鸡汤。
前几天看到一条新闻,怎么说呢,心情……有点复杂。
在西南山区一个穷苦的小村庄,多的是认为读书无用的孩子和家长。
甚至有一名15岁的少年,因为辍学在家,在村干部上门劝说时放出狠话:
“如果再有人劝我上学,我就跳楼自杀。”
那个村庄,贫困发生率高达90%。
为什么越穷的地方越厌学?
因为贫穷真的会限制想象力。
那篇新闻末尾,放上了当地区委党校教授的一番思考:
通过脱贫攻坚,让贫困家庭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已经没有过去的生存危机感。一些孩子觉得“不奋斗也有饭吃、有衣穿,读不读书无所谓。
这就是精神上的贫穷带来的“满足”。
在那里,许多人一生从未离开过山区。
那个贫瘠、落后、辍学、早婚的小村,如同一口狭窄的枯井,坐满了仰头望天的青蛙。
他们祖祖辈辈守着井底,以为那一方逼仄的井口,就是外面世界的全部。
然后,会心安理得地对自己,甚至对孩子说:
“大千世界,不过如此。”
世界的纷繁辽阔,千姿百态,活色生香……
因为看不到,所以他们毫无渴望。
02
1998年,美国著名作家芭芭拉,为了寻找底层贫穷的真相,隐藏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潜入美国底层社会体验生活。
她在不同的城市,换了六种工作,有餐馆服务员、有保洁员、有老人服务。
随着调查越来越深入,她开始渐渐假戏真做,发现自己掉入了贫穷的困局:
  • 因为没钱,不得不住在偏远地区;
  • 因为住得偏远,所以花在路上的时间成本大大增多;
  • 因为浪费了大量时间,她变得没有时间提升自己;
  • 因为无法提升自己,所以无法寻求到薪水更高的工作;
  • 因为薪水低廉,她不得不四处兼职维持生活......
当她连续几日沉浸在对经理、顾客和同事的怨气中时,才惊恐地意识到:
太长时间的专注工作,太需要不计一切专注在眼前的事情上,使我不知不觉变成了一个视界狭窄的人。
也许你会说,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无论身在城市还是乡村,只需要一部手机,一样可以看见世界。
的确如此。
可是,有知识和没知识的人,看见的世界是不同的。
所以,越来越多没有认知能力的小孩不爱上学,梦想将来做网红;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每天沉迷短视频,以为有钱人的生活,无非手机屏幕框起的那几种;
越来越多在底层挣扎的穷苦人民,因为“读书无用”、“寒门再难出贵子”等言论,一边骂骂咧咧控诉世道不公,一边为贫穷找到心安理得的借口:
不是我没能力,是社会封断了我们向上的阶梯。
于是,穷人变得越来越仇富,越来越不屑努力,把一生的命运走向,拱手交给运气。
本分的人,在没有波澜的清贫里安稳度日;
不甘的人,把希望寄托给一夜爆红,或暴富。
那条明明白白摆在眼前的读书路,被众人视如敝履,不信也不屑依靠知识改变命运。
03
贫穷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会逐渐啃噬你的上进心,用无数鸡毛蒜皮的琐事,吸引你全部的注意力。
你会沉溺于碎片化的信息、无脑肥皂偶像剧,以及无穷无尽的低质量游戏中。
你的时间全被消耗,大脑不爱思考,慵懒懈怠,毫无自律。
渐渐地,你会以为,刷一刷网红的小视频,看一档明星真人秀综艺,生活就变得丰富多彩。
可是别忘了,手机里的世界再精彩,终究不是你的。
关于贫穷,奥威尔在《巴黎伦敦落魄记》中,写下了一段真实深刻的感受:
刚刚接触贫穷的感觉很奇怪。
在此之前,你一直在幻想贫穷是什么样子,这辈子你一直在害怕挨穷,你以为挨穷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其实贫穷的生活非常复杂。
你认为挨穷会很痛苦,但挨穷只是很肮脏、无聊罢了。
最开始你体验到的,是成为穷人那种低人一等的感觉。
它让你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你变得很吝啬,连面包屑也不放过。
这样的吝啬,会导致什么结局?
追逐眼前利益,放弃长远规划。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省下学费,切断获取知识的最好途径,换取外出打工的廉价薪水。
第一年,你的同龄人读初中,而你可以每月寄给家里800块;
第三年,你的同龄人读高中,你可以每月寄给家里1500;
到了第五年,第十年,你的同龄人本科甚至研究生毕业,起薪就能七八千,而你因为没有知识,始终周旋于简单重复的劳动里,累死累活,赚不过人家拿下的一个项目分红。
你以为他们只是动动嘴皮子,暗自腹诽社会果然不公平,殊不知,语言只是传递知识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
附着于脑力劳动背后的隐性能力,是庞大的知识体系,以及由此衍生的纵深向认知。
那些成功的投资商,玩转股票市场的经济学家,无一不是凭借对经济学理论、资本运转、甚至概率学原理等等一系列知识的综合利用,才能从复杂多变的市场体系中,寻得普通人看不见的商机。
创造财富的,永远是知识。
知识,决定你的眼界、你的层级、你思考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法,乃至生活习惯。
最终,它会化成你的谈吐、你的举止,以及你的教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不是人人都担得起如此赞誉的。
而这些道理,你不去读书,没经历过,很难心服口服。
04
认知差异,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吧。
大学时,和室友讨论婚恋观,几个涉世未深的小姑娘,一边羞红着脸,一边坚定地说:
我将来要嫁的那个人,情史和经历都要清清白白。
什么浪子回头金不换,不信不信,都是骗人的鬼话。
结果呢?
毕业几年再相聚,还是同样的话题,我们却集体叛变了当年的自己:
结婚啊,当然要找个渴望安定的“老油条”。
历过风浪,才会心甘情愿地归于安稳;
吃过佳肴,才会渴望家常饭菜的贴心;
爱过美女,才能抵挡源源不断的年轻姑娘;
看过世界,才能明白哪里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归属。
我不敢妄自笃定,这样的观点是对还是错,但是当我们虚度过几段青春年华,经历了一些人和事,观念自然会发生变化。
你会选择爱一个纯情少年,还是情场老手,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它只能代表当下的一种认知。
最终,时间会默默给出最后的解答。
05
如今提起周润发,许多人会拿他坐地铁、逛菜市场举例说事。
称赞他朴实、接地气,千帆过尽,唯有平淡是真。
日常出门,他没有明星架子,也不在意镜头,或者路人的眼光。
常常一身极简休闲装,塔拉着人字拖就出了门。
他现在的生活,充满烟火气。
逛逛菜市场,吃吃路边小摊,抛开巨星光环的周润发,看起来和普罗大众没有什么不同。
有人奇怪,周润发的生活怎么如此拮据,他过气了吗?
并没有。
周润发在演艺圈中的地位,可是连周星驰和本山大叔见了面,都要尊称一句“发哥”的。
他被英国《帝国》杂志列为百位电视史上最伟大的角色第33位,在美国,《时尚》杂志则称呼他为名人英雄。
除了事业,周润发在近几年做过最轰动的事,大概就是2017年裸捐56亿,成立慈善基金会的决定了。
韩国媒体曾就此事采访过他,他淡然表示:
钱不是永远拥有的,死了以后,钱不能带走,捐给有需要的人挺好的。
而提到对幸福的理解,他说:
有饭吃有小床睡,其他都没有意义。
吃地瓜、吃点菜、就很开心。
《一代宗师》中,关于宗师的三重境界,给出了经典的三句台词: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我有一点粗浅的理解:
见自己,是指功夫首先要过自己那关,才能出来见人。
见天地,是指要知道极天的功夫高在哪里,三脚猫功夫差在哪里,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见众生,是指习武之人,要懂得心怀天下,造福众生。
手里的刀,可以授业,可以救人,唯独不可自私自利,独霸武林。
抵达了第三层境界,才可称之为一代宗师。
06
乔布斯说,至繁归于至简。
我们越来越发现,那些大牌、奢侈品、有高级感的事物,无论色泽还是款式,多是主打简约的。
性冷淡风、工体力学的兴起,不是人们的欲望降低了,而是因为有过千般尝试,最终才能寻得最舒适的体验。
就像那些看起来平平无奇,价格却贵得惊人的椅子和书桌,无论材质、高矮,还是角度,无一不是经过精确的测量。
《低欲望社会》中,大前研一写到当今日本年轻人的现状:
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不想升职,不想赚大钱,追求生活中的小确幸,排队买小吃就能获得当下的满足和幸福。
而《圆桌派》中,窦文涛说,他们不是低欲望,而是欲望在别处。
与此同时,耶鲁大学金融教授陈志武,也一针见血地指出:
“低欲望”实际是当下社会的一种富贵病。
因为唾手可得,所以不再在意。
周润发坐地铁,和普通人坐地铁有什么不同?
普通人只能坐地铁,而周润发只要愿意,可以开豪车、坐游艇、甚至私人飞机。
07
回到开篇那个问题:
你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么?
我信。
它或许不足以让你过上理想的生活,但却会为你眼前的困窘打开一扇窗,看见世界的另一种模样。
没有知识,你的价值是1,有了知识,你就可以从1达到10,达到100,甚至10000.
高晓松在《晓松奇谈》的开场白说:
世界不是苟且,世界是远方。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
未来不是岁数,未来是礼物。读万卷书,才看得清皓月繁星。
这才是读书的真相。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关于参禅三境界,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返璞归真,与固步自封,有着本质的不同。
有人说,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就是最大的公平。
当你有足够学识和能力,就可以结交更多精英人脉,拥有更多资源,以后的路,也会越走越宽。
至于以后,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取决于你的选择,而非仅仅囿于对现实的妥协。
世界之大,纷繁辽阔。
总要看过、行过、努力过、体验过、实现过,
才能内心富足,寻得一隅安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