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话: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孩子接受了好的教育,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先机与优势。
出身无法选择,但是通过教育来改变命运是很多人能看到的唯一可能。
因此,教育资源实在太重要了。

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今天,寒门出贵子也变成一件越来越难的事了。
学区房,私立名校,彻夜排队求入学报名表,学校对孩子的面试笔试,对父母的面试笔试,这些五花八门的新闻已屡见不鲜。

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曾在采访中,对教育资源发表过一段经典的大实话:
然而,这一切并非中国特色,同样是人口基数巨大的国家——
印度
也存在相似的现实。

电影《起跑线》,讲述的就是一对中产阶级夫妇绞尽脑汁送女儿上名校的故事。
《起跑线》

Our Planet

导演:萨基特·乔杜里
编剧:萨基特·乔杜里 / 琪娜特·拉克哈尼 / 阿米托什·纳格庖
主演: 主演: 伊尔凡·可汗 / 萨巴·卡玛尔 / 内哈·迪胡皮阿
上映日期:2018-04-04(中国大陆) 
片长: 131分钟
这几年不少优秀的印度电影走进大众视野。
《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摔跤吧!爸爸》,都是叫好又叫座的佳片。
它们的共同点是披着喜剧的外衣去探讨社会问题
电影《起跑线》也是这一类型的佳作,电影的英文名《Hindi Medium》,直译应为《印度中产》。
服装店老板拉吉与太太米塔就是一对典型的印度中产夫妇,他们女儿快上学了。
妻子米塔坚持认为一定要送女儿上名校,拉吉一开始却不置可否。
米塔觉得正是因为自己没有接受到好的教育,他们才只能待在中产阶级。
她不希望女儿的未来也像他们一样,所以不能让她接受和他们一样的教育。
而好的学校能提供良好的英语教育,英语在印度“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

相信这番话也让不少中国家庭深有同感。
正所谓”教育决定命运“,自然是阶级越高,命运越好。
于是拉吉被米塔说服,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二人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争抢起跑线的行列中。

他们看准了德里文法学校,然而仅仅是入学申请的队伍就排得望不到头,不少人连夜来打地铺了。
漫长的排队,繁杂的手续后,还是没能报上名。

这个画面,相信很多国人都不陌生。
国内某幼儿园的排队报名现场
原来这所学校
只招收住在学区房的孩子
,而且家长还要
接受考核和培训
,甚至连谈吐、衣着等等也是考量标准,不仅要笔试还要面试……

其实这些筛选条件与孩子并无直接关系,意图不过是在筛选上流阶层的家长而已。

为了孩子,拉吉夫妇只好花费重金搬入学区房,与所谓的上流阶层做邻居。
然而拉吉的英语水平实在太渣,言谈间经常闹笑话。
而米塔穿名牌强行炫富又被嫌太土,二人洋相出尽也还是与上流阶层格格不入。
然而经过一系列烧钱的折腾之后,入学名单上还是没有女儿皮雅的名字。
拒绝的理由就是,“学校不想录用店铺老板的孩子”(拉吉是一家服装店老板),因为“店铺老板”不是学校想要招收的上层阶级。
这种根据父母来筛选孩子的做法,现在也逐渐被中国的一些学校采用。
为孩子报名上学时,家长往往还要经过严格的面试。
仿佛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孩子也将是什么样的人;父母决定了孩子有没有资格接受何种水平的教育。
换言之,中下阶层出生的孩子还没走到起跑线就输了!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印度政府规定每所学校必须有25%的入学配额,留给贫困学生。


上流阶层凭身份入学,贫困阶层靠政策入学,中产阶级夹在中间就很尴尬了。
他们甚至连初赛资格都没有。

拉吉夫妇假装上流阶层无果,不得不开始扮穷来申请入学资格,为女儿争取那宝贵的25%入学配额。
为了骗过监督员的检查,他们搬到贫民区生活,尝尽了底层生活的艰辛。

从烧钱模式降级为吃土模式,其中自然闹出了不少笑料。
一掷千金的上流生活与贫民区连饮用水都没有的境遇形成了鲜明对比,背后反映的是印度贫富差距两极化的现实。
就在拉吉一家的贫民区生活陷入困境,焦头烂额之时,他们结识了善良诚恳的邻居希亚姆
希亚姆虽然出身贫寒,但是待人真诚慷慨。总是在拉吉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
对比上流阶层那些虚荣做作的邻居,贫民区的这位邻居希亚姆反而让人看到人性的善良。
一日,德里文法学校的检查员来拉吉家突击调查,发现拉吉的手很柔嫩不像干体力活的穷苦阶层。

接着又看到放在角落的瓶装水,更倒霉的是撞见女儿皮雅在吃披萨,而这些根本不可能属于真正的穷人生活。
热心的邻居希亚姆的儿子也申请了德里文法学校的贫困名额,但他还是不遗余力地帮拉吉一家应付检查员的盘问。
他向检查员解释说拉吉一定是富人破产变穷的,所以还没适应穷人的生活。

接着他说:在贫困中求生存是门艺术,而他在这方面经验丰富,因为他家三代都是穷人。
活脱脱的穷三代啊,这段话在电影中充满喜剧效果。
然而也反映出印度社会阶级固化已经严重到何种程度,贫穷就像基因一样代代相传……
其实25%的配额相对于庞大的贫民阶层来说,简直杯水车薪。
就算够幸运能抽签抽中名额,多数也无法顺利毕业,因为名校各种名目的收费层出不穷,足以逼退这帮来自贫穷阶层的学生。
拉吉自然是拿得出这笔钱,他趁着天黑去提款机取钱,被希亚姆撞见。
希亚姆以为拉吉要偷窃,立刻将他拉走,还劝他不要犯罪。
结果,没想到希亚姆用碰瓷被车撞的方式帮拉吉筹钱。
被撞伤的希亚姆将赔偿费拿给拉吉,他还自嘲幸好没撞到头。
一笔学校的活动费,只是富人账户里的几个数字,穷人却要拼命才能赚到。

《人民日报》也曾发文提出疑问,文章感叹,贫富差距正在快速加大,阶层固化的趋势越发严重。
文章指出: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机会,是非干部子女的2.8倍多,并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
与此同时,诸如“贫二代”、“富二代”、“官二代”等等名词的涌现,昭示着如今已经进入“拼爹时代”。
教育被商品化后无疑更让人绝望,因为它曾是对抗阶级固化最基本的渠道。

后来拉吉通过作弊让女儿顺利被抽中,而希亚姆的儿子,却因为落选而只能去上条件恶劣的公立学校。

《起跑线》让我们看到的残酷事实是,对教育资源的争夺是一场无情的博弈。
输了的孩子,付出的代价可能是整个人生。
而终于有天希亚姆发现了真相,知道是拉吉欺骗并偷了他儿子的上学名额,他说了一番令人悲伤的话。
《起跑线》令人捧腹的剧情背后,向观众传达的是:穷人本就少得可怜的机会与公平都逐渐得不到保障。

看完这部电影,不禁感慨,印度电影人再一次用喜剧形式传递了严肃主题,令人敬佩。

同时也令人忧心忡忡地反思这畸形的循环:究竟是教育决定阶级,还是阶级决定教育?
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实下,又如何才能保证公平?
*本文作者:RAMA
< END >
RECOMMEND|往期精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