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村的远亲给我打电话,说他家孩子今年高考,想参加一所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正巧这所大学我了解,还是一所名校,在询问完他家孩子的成绩和特长情况后,我建议他没有必要去浪费时间和金钱。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孩子多次模拟测试的成绩,都在一本线左右,这个成绩在小县城其实相当优秀了。而他想参加自主招生的大学,一般情况下,高考成绩至少要超过一本线50分以上才录取。而且,他孩子各学科没有特别突出的,音体美等方面也没有特长。
大学的自主招生,按照官方说法,主要是招收那些统考可能过不了线,但是有特长的偏才。比如:语文、数学、物理等某一门特别好,水平超过一般同学一大截,重点是一大截。或者获得过国际、国内的重大赛事的大奖。当然这个大奖也不局限在语数外等学科,比如机器人、编程比赛也可以,这叫做有创新潜质。如果韩寒当年高考有这个政策,估计他就不会辍学了。
自主招生的程序一般是中学推荐和自我推荐(网上申请),审核通过后参加大学组织的笔试和面试,合格者可以获得降分录取的机会。
那么,问题来了:自主招生考试对穷人和富人家的孩子来说,谁的机会更大一些呢?
那么我们就要回答一个问题,究竟是寒门学子更容易培养出特长,还是富人家的孩子更容易培养出特长。
我想这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那些活跃在大城市的各种兴趣特长班,动辄一节课收费上百到上千,有多少穷人家能承受的起?没有特别的训练,仅凭课堂上老师的教学,就能成为某学科的特长生,这概率有多大?
说句实在话,除了那种万分之一的天才,特长和潜质都是靠钱砸出来的。
在开发孩子的潜质和特长上,有钱人在这场教育竞争中,是绝对碾压穷人的。
再说第二关,笔试和面试。那些从小读双语学校,动辄就欧美游学的孩子,见多识广,同样碾压那些土里土气、没见过世面的穷孩子。
现实真如此吗?
一项对5所985大学本科生进行的调研显示。统招生30%以上家境都不富裕,而自主招生的学生,来自不富裕家庭的孩子还不到10%
另一个数据是2010年清华大学231名自主招生学生中,仅有7%来自农村。这仅仅只是生源地的区别,其中不少学生实际是保留农村户口,但学习和生活都在城市。现在很多有钱人,还专门花钱办农村户口。
香港科技大学的学者对北京高校做过研究,89.5%的自招学生都来自于各级重点中学,而且其中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班级或者年级的尖子生。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到一个很显然的事实,自主招生的绝大部分学生,本来就是重点高中的尖子生,就算不凭借自主考试的加分,一样可以考上好大学。
而自主招生有条规定:必须在第一志愿填报该学校才能获得降分优惠。这规定其实就是为了锁定那些重点中学的尖子生。
而自主招生从学生筛选到出题和面试环节,各大学均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怎么玩完全是高校自己说了算。这其中,也就给了各方神通人士巨大的操作空间。从论文造假到证书、发明专利造假,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造假产业,历年都有曝光的各种造假事件。
这些既需要花钱又需要通关系的事,恐怕是穷人家庭搞不定的吧!
自主招生在西方国家的大学是普遍的一种招生方式,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他们往往参考学生高中成绩,设定一个比较低的底线,录取的依据主要是自己举行的笔试和面试。
比如美国加州大学,是所公立大学,也是一所顶级名校。他要求申请者高中成绩排名达到学校前12.5%、高中最后两年6门课的成绩不低于B级。在招生录取上,以“卓越”和“公平”为准则。
什么是卓越?
成绩排名前12.5%就是卓越。学生在社会活动、自我生存方面的非凡能力,学生其他方面的潜力特长也是卓越。
什么是公平?
在政策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在招生时顾及少数族裔和受教育环境不佳、处境不利的学生,这就是公平
设立各种奖学金,保证每一个被录取的学生不会因家穷而弃学,这就是公平。
国外的私立大学,在招生上自主权力更大,更灵活。在美国,很多常春藤名校,甚至没人说得清楚究竟它招生的标准是什么。它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来挑选人才。通常两种人可以就读,一种是特别优秀的学生,有某种特长和潜质的学生。这是学校能够保持良好声誉和长远发展的基础。另外一种就是家里超级有钱的学生,通过家庭的赞助,也可以获得就读资格。因为私立大学有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之分,毕竟办学也是要花钱的。
这类学校的公平性体现在市场化本身上面。大学的声誉要靠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自主招生就是用各种手段去发掘潜在的人才。大学的管理者们,需要对学生的培养质量负责、对学校的声誉负责,这促使他们在选拔人才上必须公平、公正。
而我们的高校明明是公立的,学会了国外私立大学的灵活,却没学会人家的责任感。权力只需对上级负责,就必然滋生腐败。
对于寒门来讲,还是不要做自主招生的梦了,踏踏实实利用高考这个相对公平的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毕竟,除了高考这个捷径,寒门还有更好的选择么?
*作者:难得君,一个三观比五官正的温情大叔,985硕士,曾任企业高管,大学教师。
为防失联

请关注小号:

难得时光(ID:ndsg2018)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