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标题     bcdef
四月初,汉堡王在美国圣路易斯的57家门店推出了一款人造肉汉堡,以“口感逼真价格低”引发狂热关注。每年为了满足全球食肉需求,我们需要宰杀650亿头家畜,畜牧业还是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来源之一。人造肉研发者认为肉畜饲养的现状亟待优化,也希望能从全球消费者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肉食市场分一杯羹。
人造肉的商业时机已经成熟了吗?这不仅是科研前线与投资风口的热门课题,也是食品监管的新难题。《经济学人·商论》的精选文章与视频带你多角度了解人造肉的前景。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经济学人·商论》2018年八月刊
《昆虫,藻类,还是人造肉?》
到2050年地球人口预期将增至97亿,这就迫使人类重新思考食物来源,特别是如果更多人将采用西式饮食的话。我们的菜单上有这样几个选项:用植物蛋白制成的或在大桶中种植的人造肉;更广泛地采用蟋蟀和面包虫等昆虫作为蛋白质来源;使用螺旋藻和其他形式的藻类作为食物补充剂或食物本身;在一个玻璃瓶里提供营养全面的一餐的未来派蛋白饮料——这对忙着探索火星的宇航员来说尤其方便。又或者,我们将请食物机器人为我们下载食谱并用各种“食材墨盒”3D打印出一顿饭,这将让食物拥有各种各样的新形状和质地。


在桶里培育的螺旋藻每单位面积产生的蛋白质比大豆多20倍,比牛肉多200多倍,但其他形式的藻类可能有毒,因此确保纯度至关重要。饮料代餐制备和食用都很快捷,但这是一种昂贵又难以满足食欲的食物形式,而且长期食用的影响尚不清楚。3D食物打印机仍处于起步阶段,只能处理那些可以从管口里挤出来的食材。但在这众多选择中,有一点是明确的:消费者的偏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结果。


这些不同的方法各有利弊。人造肉越来越便宜,也越来越逼真。但依赖畜牧业提供就业和食品保障的13亿人要怎么办?你想在你的餐桌上看到人造肉吗?
欢迎打开《经济学人·商论》浏览2018年八月刊《昆虫,藻类,还是人造肉?》。
衍生阅读 | 食品监管新难题:人造肉算不算肉?
人造肉制造商希望在不伤害动物、不损害环境的前提下以替代原料吸引肉食爱好者。但仿制肉类不仅成为投资的新风口,也成了监管的关注点。随着商业市场逐步壮大,这类争议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欢迎登录《经济学人·商论》阅读2018年二月刊文章《这不是肉?我不信》。
衍生阅读 | 无细胞生物学 
大约一个世纪前,无细胞生物学的想法首次提出,如今它终于将隆重登场。这项技术从活细胞中提取蛋白质合成机制,细胞壁、无用的分子和生物体自身的DNA都弃之不用,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新DNA,就可以定制蛋白质了。从抗癌药到人造肉,这项技术即将大显身手。监管机构对它的普及速度也将有很大话语权。但将生物生产与活体生物分离是明智的,原因有三。欢迎登录《经济学人·商论》阅读2017年五月刊《摆脱细胞的束缚》。
衍生阅读 | 养活百亿人口,从改变动物饲料开始
到2050年,全球人口预计将达到98亿,而且新增人口对肉类和鱼类的需求将上升。粮农组织因此警告,到2050年,地球将需要生产出比2009年多70%的食物。如何实现食物供应的可持续性?欢迎登录《经济学人·商论》阅读2017年十月刊《饲料与食物》。

【经济学人视频】人类食用动物的历史已经有两百万年,为了保证供应而饲养家畜开始于1.2万年前。但每年为了满足全球食肉需求,我们需要宰杀650亿头家畜,畜牧业还是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来源之一。
几年前,来自荷兰的马克·波斯特教授和洛杉矶Beyond Meat公司的伊森·布朗团队就展开了一场竞赛,希望尽快将实验室培育的肉类摆上餐桌。欢迎回顾经济学人视频《人造肉革命》(Meat makers)

现在订阅全年《经济学人·商论》
即享新年限量福利!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下载《经济学人·商论》App: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