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击 今 夜 九 零 后 星 标 我 们👆
2017年12月28日,张家口女孩王晓静被医院确诊为白血病。
病房中的她高烧不退,鼻血不断向外喷涌。
医院向家属发出最后通牒:
病情难以控制,必须进行干细胞移植。
父母、大姐立刻在医院尝试配型。
可结果都是失败。
接下来医生的话,对他们一家来说更是晴天霹雳:
“这时找非亲属配型,成功希望几乎为零。”
这时,王爸爸才想起来,自己和妻子还生过一个女儿。
1986年6月,王家二女儿出生。
她在家里没生活多久,就被王爸爸狠心送人。
原因只是出生顺序。
32年后,为了帮老三继续活下去。
这个家中的老二,才第一次引起家人注意。
随后,王爸爸一家人踏上了漫长的寻亲苦旅。
被忽视,被送人,被卖掉。
这是背负在老二身上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悲惨命运。
可能是计划生育影响,也可能迫于生存压力。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导致老二一出生,就注定不配在原生家庭拥有姓名。
即使留在父母身边,二女儿也逃不掉被忽视的命运。
她们从出生那一刻起,就伴随着父母的失望。
“为什么不是儿子,偏偏又是个女儿?”
于是,这种落寞就被体现在二女儿的名字上:
“胜男”、“梦男”、“招娣”。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
孩子是妈妈身上的一块肉,哪一块掉了都不好过。
但这句话在二女儿身上,失灵了。
大家熟悉的台湾主持人小S,有三个女儿。
每次提到老大和老三,小S都是满脸欣喜。
“大女儿跳舞很辛苦,但是以她为荣。”
“好幸运,我的小女儿这么特别。”
等到她在节目中提到二女儿时,观众听到的是这样的回答:
我二女儿生出来就是一块肉摆在那里,根本不需要理她啊! 
这并不是个例。
在家庭中不受父母重视,是老二的生活常态。
韩剧《请回答1988》中,德善就是典型的二女儿。
邻居送来炸鸡,两条鸡腿分别给姐姐和弟弟,永远轮不到她。
家里只剩两个鸡蛋,姐姐和弟弟一人一个,她只能吃腌豆子。
没有人知道,其实她一点都不喜欢吃腌豆子。
每年最委屈的时刻,就是过生日。
因为和姐姐生日接近,所以家人总会给她们一起过。
并不是折中找一天,而是在姐姐生日那天,等姐姐许完愿后,再拔掉三根蜡烛,将就给德善过。
因为是二女儿,连拥有一个自己的生日,都不配。
在我老家有句土话“老大俏老小娇,中间一个嫌事包”。
在父母眼中,最大的孩子需要最先考虑;
最小的孩子因为年幼,照顾和关心给得最多;
轮到中间的孩子时,大人们只会冷冷地对她说一句:
没时间管你,少给我们添麻烦!
在被长期忽视的过程中,慢慢地,老二也会觉得自己不再重要。
和同龄人相比,她们总是显得格外懂事。
用成熟的外壳,小心翼翼包裹自己受伤的心。
她们脑中始终紧绷着那根听话弦,不敢越雷池半步。
好像只有做个好孩子,才有资格得到父母的关注。
小S的二女儿,就是最听话的那个。
她在节目中透露过一个细节,说经常吩咐二女儿干活。
每晚临睡前,都让二女儿给她在床头放两杯热水。
十岁出头,正是叛逆的年纪。
一般小孩不和父母吵架就不错了,哪能指望她照顾别人。
但是小S的二女儿总会乖乖去做,甚至做得还挺好。
不仅按时送水,就连水温也控制到刚好。
是小S的二女儿天生比别人细心吗?
未必。
她只是得到的关注度太少,错把使唤当成爱而已。
这些懂事的孩子,都在密谋一场赌局。
她们赌上自己珍贵的童年,去博一份关注。
最终活成了父母想要的样子,赢来一声赞许。
却永远输掉了那个快乐的自己。
村上春树说,
违背了自己定下的原则,哪怕只有一次,以后就会违背更多的原则。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 讨好型人格成为老二的通病:
我得了一种很严重的心理疾病,临床表现是想讨所有人欢心。
她们遇到事情后,第一反应是牺牲自己。
与人交往时,宁可别人欠自己,也绝不让自己欠别人。
她们从不拒绝,害怕和人起冲突;
擅长察言观色,是因为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
在美剧《小谢尔顿》中,密西是家中的老二。
有一次,弟弟谢尔顿和她被家人带去做测试。
医生对密西做出这样的论断:
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看到大多数人忽略的东西。
而年仅9岁的密西的回答,言语里有远超自身年龄的成熟:
谁让我名字里就含有“忽略”呢?
当你独处久了,就会慢慢具备这种能力了。
明明还只是孩子,却活成了家里的客人。
想起我二姐,也是如此。
伯伯家有三个女儿,二姐性格最成熟。
每次大姐和二伯吵到不可开交,都是二姐从中调和。
吃完饭后,大家一起看电视。
只有她,会乖乖去帮妈妈洗碗。
甚至到了适婚年纪,她都只在家门口选老公。
“她们俩都走了,我终于能霸占爸妈了。”
她用自己一生的幸福为代价,终于完成了和童年的和解。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在书里写到: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
说说家里三个小孩,排行老二是怎样一种感受?
其中一段对话,让人看了特别心疼——
老二和老三都在床上睡觉,老三可以倚偎在妈妈怀里。
老二身边空无一人,只能自己拍着自己说:
嗷嗷嗷,睡倒倒。
我从没觉得睡觉被父母拍一拍,有什么了不起的。
可就是这么一个小的举动,老二想得到一次,都那么难。
那些看起来外表坚强的老二,其实内心比谁都渴望爱。
当家人都不会关注你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孤独。
这种感觉,老二比谁都更早体会到。
有网友分享了这么一个故事:
小时候的方便面是两层的。
父母会把一包方便面拆开,我和弟弟一人一半。
但方便面只有一个袋子,弟弟每次都是那个拿着袋子吃的人。
而我,只能用手捧着吃。
直到有一天我受够了这样的规则,也要袋子,父母不准,我就大哭。
哭够一天一夜都没有人理我。
后来邻居问,这孩子为什么老是哭呢?
我听到家人回答,可能是想哭了吧。
没有人在乎你是否哭泣,也没人管你悲伤的理由。
很多二女儿在童年家中缺失的归属感和存在感,成年后只能在别处不断找寻。
这种对亲密关系的极度依赖,在恋爱中体现为:
爱无能。
只要别人对她稍好一点,她就会觉得那是爱情。
有的女生会因此爱上自己的老师,并且沉溺其中;
甚至有的女生,被男生骗走全部积蓄,都还不死心。
她们那么努力,只不过是想证明:
从小到大,自己都是值得被爱的。
网上有人总结中国式偏心:
家里孩子是兄弟或姐妹的,一般偏老大,
三个孩子的情况下,老二最不受待见。
在《请回答1988》里,压抑太久的二女儿成德善,最后终于爆发:
二女儿的悲哀是一直存在的,就像这个世界所有的老二一样:
姐姐因为她是姐姐,弟弟因为他是弟弟,所以都得谦让着。
但我以为我如此崇高的牺牲精神,爸爸妈妈是知道的。
原来不是。
有可能,家人们最不清楚。
老二身上最大的悲哀,不是被忽视,也不是父母偏心。
而是父母从不觉得自己偏心,反而指责你莫名其妙:
都是一家人,有什么好计较的?
姐姐的旧衣服还好好的,你为什么不想穿?
你从小就懂事,我们那是对你放心,怎么就是不关心了?
你在等他们说对不起,他们却在等你说谢谢。
父母都会标榜自己一碗水端平,明明东西都一人一份,你还觉得有什么不公平?
可比起物质上的公平,精神上的忽略才最叫人伤心。
这些忽略变成了刀,生出了利刃,狠狠扎在那些老二的心上。
老二只能不断委屈,不断自愈。
但童年的创伤,想愈合又谈何容易?
多年后,当父母和你聊起天来,他们可能会说:
你从小就独立,所以对你担心少一点。
这时,你才会告诉他们:
那你们知道我为什么那么独立吗?
因为我知道自己一旦倒下,背后将空无一人。
没人保护我,我才把自己变成刺猬,努力去保护自己。
至于那些父母们,真的想和你们说一句:
给老二一点爱吧,她们要得并不多。
只用一点点甜,就能填满她们那颗伤痕累累的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