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信息化时代,抢占市场份额的战争已和攒动的人头数量无关。只有先进的生产力,才能有机会撼动朝局。
然而,留学行业长期处于保守洼地,又因其独特的业务逻辑,很难受到外力侵扰,从业者的傲慢大多也源自于此。一直以来,留学行业不断迭出的新模式,与生产力优化没有太大关系。从本土销售到海归名师,从外籍导师到前任招生官,从咨询顾问到学长学姐,客户面对的只是不同的服务角色。无论角色称呼如何变换,都了无新意。
每一次调整,与其说是迎合市场需求的进化,不如将其归纳为不断更新的“噱头”更合适。
留学是少有的仅通过营销套路就可改变生产模式的行业。每一家机构想要出位,只能凭借噱头展露头角。虽然他们的势能不容小觑,但是仍难以改变行业的整体格局。
因为传统大机构的市场份额只会被群起蚕食,而无法被一举颠覆。留学创业者的认知中有五个关键词,格局、弊端、机会、方式和突围。优质的客户服务是师出有名的政治基础,却不是影响竞争走向的关键。一次性消费的产业劣势,反而成了传统大机构们的护城池。
外人进不来,自己更无望闯出去。
2、
在“脏乱差”中成长的留学行业,养活了十万从业者的同时,自身的弊病也是擢发难数。
对客户来说,服务体验差强人意,无法标准化。申请流程不透明,客诉纠纷频出。销售导向的留学机构,缺失口碑和品牌意识。只有在付费后才能得到验证的服务水平,让人无法放心托付。
对从业者来说,就业门槛低,收入不高,并长期面临着劣币驱逐良币的无奈和压力。服务专业度强,转行成本高昂,职场天花板过低。部门业绩和个人良知不能两全的纠结,更是困扰着多数一线从业者。
对资本来说,留学机构无望独立IPO,其一次性消费的特点,导致在人口红利消失的下半场,缺少足够的韧性和后劲。前期几十亿的小盘子,根本看不到什么钱景。
对机构来说,高获客成本、高管理成本和高租金,使得盈利越发艰难。服务周期过长,消耗了太多精力和人力。过度依赖顾问个人,且员工流失率过高。高成本面前,难以快速规模化是传统机构的痛点。当人们将想象力延伸至几千亿级别的海外市场时,传统机构又毫无作为。
就是这么一个令人既爱又恨的行业,培育了众多的“斯德哥尔摩患者”。
3、
直到互联网留学机构出现。
他们带着解决痼疾的决心高姿态出场,更有信心一把推翻留学市场规模过小的定论。“留学是小赛道,大市场”,传统机构力有不逮,正是互联网可施展拳脚的地方。
此时,人们对互联网的态度已经不再难以捉摸。从质疑互联网,到迷信互联网,始终积极的配合各种补贴大战推动着历史进程。无往不破的互联网,似乎能够改造任何一个行业。
可是当教育行业联网后,却陆续陷入掉线、限速以及404的困境中。尽管如此,创业者们的互联网信仰并未减弱分毫,并深入至各个细分领域。
浪潮之大,偏安一隅的留学行业自然没能躲过。都说乱世出枭雄,混乱的市场环境正是打破阶层的有效契机。驱网入局的留学机构们纷纷推出各种新模式,向传统势力发起挑战。
由此,诞生了数位一时令人侧目的玩家:社区起家的太傻网、以携程为发展蓝本的柳橙网,靠站群堆积流量的留学360、打造免费申请平台的51offer、重点布局留学工具的学无国界、主张去中介化的留学快问、重新定义赛道的顺顺以及主打免费日本留学的芥末网。就连曾经走在传统机构前排的老大哥澳际,也踌躇满志的加入了移动互联网大军,玩起了左右手互博的把戏。
4、
似乎,互联网即正义。
2014-2016年间,在政策和热钱的感召下,引来了更多创业者试水。从抢食到颠覆,互联网机构的愿景越来越大。
野心是金钱喂养起来的。一轮接一轮的融资,不断补充着他们的弹药库。
面对客户,他们采取免费申请和低价策略,期望以互联网模式重新定义留学行业,“海内外两头收费的模式本来就不厚道,互联网留学就是要打破这一点。”
不仅服务价格足够诱人,互联网机构利用技术优势,开发出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系统和平台,对服务缺少保障、需求得不到响应等关切到人性的问题,施以技术手段强势解决。
面对顾问,大打高提成高返佣的补贴战,渴望提高一线顾问的收益和话语权。虽然他们认为需要尊重有价值的服务者,但是能用系统代劳的事情绝不雇用人工。长期以来,留学服务质量深受员工个人线性的状态影响,所以当传统机构疲于解决员工高离职率时,互联网机构不惜为技术和系统豪掷重金。
不仅如此,在解决客服问题的基础上,能够做原始的数据积累,为新入行者提供系统的知识库,并能够快速匹配相关专业问题,告别传统机构缺少积累的窘境
5、
尽管新入局者们声势浩大,但是人们对互联网留学的认识仍是云里雾里。
到底该如何定义互联网留学,则成了一道玄学问题。
目前有几种主流观点。一是在大体量的前提下,通过低成本的互联网营销获客,比例达到50%以上。与长期活跃在线下以及SEM投放的传统机构,有着明显区别。一种是获客、销售和服务全部在线上完成,且流程透明清晰,节点明确。一种是借助APP或是任何其他互联网工具,提供线上咨询与签约。
无论是哪种观点,都不被传统从业者所认可。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攻伐,是一场高度信任系统和过于依赖人力的博弈。在多数人看来,互联网留学和传统留学的边界并不明显,传统机构正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只是侧重比例略有不同。他们认为留学业务是基于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服务,如何让客户把信任从咨询顾问投射到系统上是主要问题。
尽管缺乏安全感,但是在冷冰冰的机器面前,客户还是更加倾向传统模式。互联网能否改变人性,又如何能自适应人性做到真正有价值的高效,而不是为了提升效率而提升效率。个性化需求如何能够借助系统获得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是所有互联网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偏见和菲薄不只是传统机构自身的定位原因,和互联网机构们的表现也分不开。
以解决信息不对称为己任的互联网,却制造了更多不对称的信息。搜索引擎的出现没能让客户了解留学更容易,反而陷入无法筛选的广告泥淖中。
相比传统机构的几项高成本支出,互联网模式下高企的技术开发成本以及营销费用,至少从目前来讲并不具备优势。甚至,部分互联网机构跑偏了放向,陷入常见的圈粉误区,并把不多的资源投放到客户端感官不明显的优化上。
可以说,每家互联网公司都有几位不懂用户、不懂业务的产品经理。
6、
至今,盘踞在营收榜单前十的仍旧是传统机构。
互联网留学尚未带起节奏,就已祛魅。
没有人可以断定互联网留学能否成功,或许只有死亡才是最佳的证伪方式。有着良好现金流的留学行业,同样无力改变互联网机构亏损的难题。
顺顺巨亏1亿多,被好未来战略性收购后又遭战略性放弃。当年希望孵化出两大上市公司的柳橙网,已于2018年裁撤C端业务线,完全转型B端业务,成为一家具有互联网基因的校代公司。
主做英澳业务的互联网留学公司,面临着现金流断裂的风险。机构需要在签约数月后才能获得海外学费返佣,健康状况被不断激增的运营成本反噬。可能只有不断融资,才能撑过这些苦日子。号称有百万日活的51offer,开始考虑将流量引入K12领域,希望借此重获生机。
概念横飞,生意坠地,互联网留学机构们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不过,在互联网留学的带动下,传统机构也进化出互联网基因,开始热烈的拥抱变化。他们认识到,互联网是提高信息流通和服务配置的工具。
在当下时期,互联网留学机构自身能够拥有造血能力,财务状况相对稳定健康,是资本寒冬之下投资人们最为在意的事情。无论是口号,还是自身属性,多一些务实,少一些噱头,比起是不是纯网化的争论更重要。不要妄谈颠覆,赋能顾问去解决客户需求更务实。
尽管局面变得有些糟糕,但是故事远未终结。据36氪讯,芥末留学网日前获得数千万A+轮融资。这在寒意深入肌理的严冬中,也别有意味。当然,互联网对留学行业的改造任重道远,远非朝夕可达。
不破不立的留学行业需要多一些新生力量,前提是活下来。
好文!您的转发是最好的支持!
往期精彩回顾
近期报告免费下载:
【报告下载】K12在线辅导竞争多元
商务合作,投稿
扫一扫加小编微信
扫一扫关注灯塔EDU
灯塔EDU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除非实在找不到),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原作者不同意请联系微信:qq948645101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