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查看你有多少朋友在悄悄关注
“烧一把野火的是龙应台,乖乖守着万年以来岩穴中那堆灶火来为孩子烤肉讲故事的也是龙应台。”
——张晓风
搜索龙应台豆瓣主页,她的作品评分几乎都在8分以上,这在文艺圈着实是个不错的成绩。
大部分人更熟悉她的《目送》,文艺青年尤其喜欢读她温和细腻的散文。
但如果你以为,她和她的作品给人的感觉一样,那么你就错了,她本人其实非常刚!
除了是作家、教授、学者,龙应台还是一位锋芒毕露的批评家。
同时,她也是台湾首位女记者和首任“文化部长”。
到底龙应台是个怎样的奇女子?库管今天就来和大家聊一聊。
拥有内地血统的“台湾人”
龙应台的父亲龙槐生是湖南人,母亲应美君是浙江人。
父亲本是驻守广州的一位国民党军官,1949年国民党战败,夫妻二人在战乱之中来到了台湾。
在台湾乡下定居后,父亲谋得了一份警察的工作,每三年就要调动一次。母亲在家里织渔网补贴家用,养活四个孩子。
1952年,龙应台就在台湾出生了。
小时候,为了名字,龙应台一度还对父亲心生怨气,怨他没给自己取一个“女孩子”的名字。实际上,一直到她后来出名之后,也还有许多人因为她的名字误以为她是位男性作家。
龙应台上小学的时候,60个学生当中只有她一个外省人,同学们都不怀好意地叫她“外省仔”。除了身份上与当地人的隔离感,父亲浓重的湖南口音以及时常念叨的同乡“曾国藩”的故事,都一直在告诉龙应台,台湾不是她的家。
龙应台在后来写给大儿子的信中提到自己时说:
“终其一生,也是没有一个小镇可以称为‘家’的,我是永远的插班生、陌生人。”
早慧懂事的龙应台很快认清了自己的处境,决心发奋读书,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1974年,23岁的龙应台从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又赴美深造,专心攻读英美文学。
1982年,龙应台顺利拿到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之后在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
对于学习和读书,龙应台曾对大儿子安德烈这样说: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成就感、尊严和快乐也一直是龙应台追求的东西。她一直都是个心有抱负的人。
1983年她留学回到台湾后,一边任教,一边开始对白先勇等名家的作品进行辛辣有力的批评。最终写出了轰动两岸的文集——《野火集》。
这本21天内再版24次,印行100版的小册子,据说每五个台湾人就持有一本!
也因此几乎是一夜之间,年仅33岁的龙应台名声大噪,成为了当时备受瞩目的批评家。
这位有着内地血统的台湾“外省仔”,却在台湾点燃了一把熊熊的“野火”,让每个台湾人都争相购买她的书。
当然,高处不胜寒,人红是非多。
龙应台的批评文章大受关注的同时,她也受到了许多恶毒的人身攻击。
有人说她“厚脸皮”,有人攻击她“虚伪”,甚至有人骂她是“娼妓”。
有一天,一位作家对龙应台说:“你现在名气大噪,知道为什么吗?”
龙应台理直气壮地回答:“当然因为我文章好——我思考缜密、条理清晰、头脑清……”
作家打断龙应台:“得了!只因为你是女的!女的!”
当时的很多人觉得一个女作家写出像《野火集》那样阳刚硬朗、咄咄逼人的文章,是既不合适又不可思议的。
龙应台,她本可以像所有普通女子一样相夫教子,顺便写写文章,但是她偏要用手中的笔撕开社会的丑恶面孔,无所畏惧地批判她看到的一切腐败、贪婪和黑暗。
林青霞心中“最不爱漂亮的女生”
因为痴迷写作,龙应台经常会忘记吃饭,也忘记自己是个女人。
她不懂得化妆,从来都是素面朝天,即使去公共场合演讲她也多次穿着一双老旧的露趾凉鞋。还有一条裤子,穿了25年还在!写作时,她常常是写到肚子咕咕叫了,发现家里没吃的就胡乱塞一堆东西了事。
她在工作室内闭关撰写《大江大海1949》的时候,经常因为太过专注而错过饭点。龙应台说“如果不是朋友救我,我就饿死了。”她说的这位朋友,就是——林青霞
林青霞经常出现在龙应台的讲座上,认真听讲的样子就像龙应台的“小迷妹”。
这两个人,一个文艺界,一个演艺圈,似乎八竿子打不着。但林青霞曾这样形容龙应台:
“本性里,她是一个纯真的小女孩,至今保有童真,她常常会雀跃。”
一定是同样坦率又洒脱的性格,让这两个“小女孩”般的女人成为了彼此一生的挚友。
有一次深夜,林青霞带着饭菜去龙应台的工作室。昏黄的灯光、书桌上密密麻麻的纸稿,龙应台因为写作体力透支,整个人虚弱得不像话。见到林青霞,龙应台立即开心地抱住了她。
两人拉开墙角的小桌子准备吃饭,龙应台的手却颤抖得连碗筷都握不住了。林青霞只好把饭菜夹好放到龙应台的碗里,看着她一口一口慢慢吃。
知道龙应台要回台湾做“文化部部长”的时候,林青霞专门为她准备了化妆品。她知道龙应台不会化妆,所以挑选的都是最简单常用的——一盒粉和一支口红。
林青霞告诉她,粉只要像刷墙一样在脸上刷匀就可以了,口红涂在嘴唇上抿一抿就行了。
林青霞曾说龙应台是她见过的最不爱漂亮的女生,但她还说过龙应台有一种独特的性感,一种糅合了女人的柔顺和男人的果断的美。
一个“无能”的母亲
龙应台的努力不仅仅使她获得了演艺圈的青睐,还引起了政界的关注。
写而优则官,龙应台应该是这句话的最好代言人。
1999年7月,龙应台接到台北马英九市长的秘书来电,马英九希望她能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请龙老师把履历寄到台北。”
当时龙应台便不假思索地答道:“要履历?我又不跟你们求职,干嘛要寄履历给你们?需要认识我的话,去书店买我的书啊!”
龙应台当时正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任教,兼台湾《中国时报》驻法国、瑞士特派员。对做官这件事的不屑一顾自然不必言表,并且她认为马英九市长怎么可能读她的书。
令她没想到的是,又过了几个礼拜,马英九不仅买了她的书,还亲自来到德国,就为邀请她出任台北市的文化局局长!
过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文小姐”,如今却要摇身一变成为骑马打天下的“武将军”,怎会那么容易?她说,回台赴任,她已经做好了“身败名裂”的觉悟。
真正做了官,龙应台才发现自己的理想在百姓民生面前,简直脆弱得不堪一击。
当时李敖说:“龙应台连三个月都干不了”。
结果她硬是干了3年零3个月。不仅如此她还干得很漂亮!
她在任时为保护台北的本土文化开创了许多“第一”,包括第一个国际艺术村、第一个华人世界的国际诗歌节,提倡修复并开放了许多名人故居(包括钱穆、林语堂等人的故居)……
舆论送行时说:“龙应台在将自己的文化理念通过官僚机器的运作变成现实后,最终一尘不染地回归文坛。”
2003年,连任台北市长的马英九极力请求龙应台再任一届文化局长,但龙应台却说辞职就辞职了!
此时她远在德国的大儿子安德烈已经十八岁,“我发现他再不让我拥抱他,离得远远的,而且你要是出现在他和他的朋友当中,会让他觉得很丢脸。”
儿子的疏远让龙应台心里不是滋味。她说:“很怕赢得了全世界,却失去了自己的孩子。”
为了寻回家庭的温暖,龙应台毅然选择了辞职。
一贯强悍傲气的龙应台,内心也有柔软的一面。
她曾经一天发20条信息给儿子安德烈,凌晨三点上演“夺命连环call”,搞得安德烈的朋友们还误以为他交了个粘人的女朋友。最后安德烈说:“如果写信,可以让她不要再一直不停打电话给我的话,那我就写吧!”
于是,龙应台开始了和儿子长达三年的通信。这36封信最终集结成书,书名就叫“亲爱的安德烈”。书的出版社还特意为龙应台拍摄了一部她和儿子的小短片,龙应台看完,哭了。
龙应台常说,自己在儿子面前是一个无能的母亲,她告诉自己:“你是因为爱才显得这么无能,因为爱,才低声下气。”
在其位时谋其政,不在其位时她乐得回归作家生活,当一个普普通通的母亲。
有人说有了孩子之后的龙应台“越来越回归女人”了。
她说:“评论与文学,两者都是我,而无论笔下书写的是什么,都总有一个核心,那便是对人最深的关切。”
龙应台并没有改变。因为评论也好,文学也好,对待自己的人生,龙应台比谁都清醒,进退之间,她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永远是站在三叉路口选一条路走,不可能走回头路,不可能回到原点。既然不可能回到原点,那就不存在后悔的事。差别只是,每条路的风景都不一样。”
这是龙应台最喜欢的美国诗人佛罗斯特的一首诗。
就像诗中所写的那样,台湾、美国、德国、香港,人生的每一站龙应台都以最真实的状态去面对。
明白自己处在什么位置,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太难,而龙应台却做到了。
天留言点赞最多的朋友,送Kindle皮套!
(如果你等不及想要,点击小程序下单)
↓↓↓
明天21:35前,在本文留言区点赞最多的网友
送一个Kindle皮套!
— THE END —
没看够的话,这边还有:
点击阅读原文,来微博找我玩呀~
不在看,不配成为女神的好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