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游

来源:北游说事儿(ID:beiyou-talk)
01
中国人普遍有一种“道德焦虑”,表现在对于他人的道德水准,有着超出公域界线的热切关注。
究其原因,可能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个人道德的重视,以及一种惯常于从整体入手的思维模式所致。
用这种整体性的思维模式去谈道德,那么一定不会仅仅局限在某个人的道德水准上,而更多的是考察这个人的道德水准之于社会的的干系和影响。
也就是说,中国人普遍会在潜意识里有这样的认知:一个人之所以要有道德,是因为你的道德不是你私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家族,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和秩序。
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修身之目的,那是要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以,道德不但是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也必须是要用来要求和规范他人,是要律人的,否则就会礼乐崩坏、社会失范,这是中国式道德的逻辑演绎。
但是,我不得不强调,这样的演绎是极为错谬的。
02
这种对于道德的误解,认为道德是可以用来要求他人的,这是犯了想当然的思维懒病了。
因为,道德从来都是文化自觉的产物,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与他人并无关系。
比如,你认为孝顺是种美德,是因为你自己认为应该孝顺你爹你妈,还是因为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他们对你说应该孝顺,你才孝顺的?我想,你会承认,答案是前者。
再比如,你非常热爱你的祖国,是因为领导教育你应该爱国,还是你发自内心的认为自己应该爱国?我想,也肯定是因为你自己认为,爱国是应该的,是道德的,而不是领导说什么你就信什么,对吧?
可见,所谓道德,其实是自己事先就明白的一系列伦理观念,与他人的道德和认知毫无关系;同理,别人的道德,也是需要他们自己想明白的,而不是你想好了答案,强迫别人必须认同。
这才是正确的逻辑。
03
如果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下去,假如孩子的爹是人渣,天天回家就打孩子、虐待孩子,我想,孩子不但不会孝顺他父亲,甚至会发自内心的恨父亲,并认为无原则、无前提的孝顺并非都是道德的。
我也认为,他这么认为情有可原,实际上,他是受害者,是他父亲违法行为的受害者,我们就不能简单的扣上不孝顺的帽子来谴责他的道德人品。
其实,不仅仅是在针对孝顺这个概念时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道德领域的很多类似概念,实际上都存在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在不同的情况和前提下,一个道德概念会出现程度不同的不适性。
因为我们会发现,大多数我们耳熟能详的道德概念,只是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中,才会成立。在千差万别的现实生活的复杂性面前,仅仅拿着一个空洞的道德概念去要求他人,这是非常呆板、愚蠢和不近人情的。
我们可能会认为,卖淫是不道德的行为,但如果这个妓女是为了养育她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不得已而为之呢?
当汉奸是不道德的行为,但如果他是为了在侵略者的眼皮底下解救自己的同胞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呢?
打人当然是不道德的行为,但如果他是为了制止犯罪,救出你的女儿呢?
诸如此类的具体场景,都会让我们很难对一个人的社会行为作出明确的、笃定的道德判断来。
04
可见,当我们中国人天天讲道德、念道德,圣人君子制定一系列道德规范,去要求别人做到有道德,实在是在自欺欺人,虚构道德观。
因为社会之道德,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事实是不为你的愿望所左右的。你有好的愿望,并不意味着会变成现实。现实比愿望要复杂的多。
其实一直以来国人的道德观都是“虚构的”,不是真实的,是高高在上让一般人望之却步的。其原因,正源于此。
久而久之,很多人反感之、甚至厌恶之。其实不是道德的要求本身有问题,而是国人的“道德观”出现了偏差。
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全社会会在一些突发事件中,萌发非常强烈的观念冲突,这其实就是这种道德观的偏差在面对现实的一种无所适从。
国人虚构的道德观是怎么回事呢?
比如要求别人舍生救人,自己在公车上见到小偷从不滋声;
比如天天骂贪官,说不定自己经常都在给领导送礼;
比如恨不得杀死制造地沟油、毒奶粉的人,自己却对于本企业的假冒伪劣心安理得......
这些道德要求从来不会在社会上实现的原因,是因为这些要求都是给别人的,从来不是对自己的,是用来讲的,不是用来身体力行的,所以不用考虑是否实现。
说的再明白点:就是这个道德观并不是以实现为目的,而是以“表演”为目的的。所以,不能实现,本来就不奇怪。
在人类找寻道德的历史过程中,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道德观念本身也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
而判断一个社会的道德观是否是虚构的,就是看这个道德是否具备普遍性的现实基础。如果符合,OK,这个道德观就是实在的;如果不符合,那么这个道德观就是虚构的,只会生产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05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道德呢?
康德在阐述人性恶这个命题时说到,所谓人性是恶的,可以解释为,人类意识到了善,然后故意选择了背离它的原则。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康德认为,每个人都先天的具备道德意识,只是因为各种现实因素和感性因素对于个人行为的综合影响,导致人并不能总是做出正确的、道德的选择来。
因此,正是因为人的不完美,才需要道德。神不需要道德,神只会制定法律,动物也不需要道德,因为它们只能服从,没有自由,无法自律。只有人类才能找出并强迫自己服从自己心中的道德律令,这样的自律才是道德的本意。
所谓“自律”,是相对于“他律”而言。
如果你的道德观念不是源于你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而来自对他人的迎合、对自身利益的计算、对自私自爱等欲望的满足,那么这些“他律”支配的行为通通都称不上真正的道德,充其量是一种“伪善”。
真正的道德,是要抛弃一切“他律”因素或试图“律人”之企图,用康德的话说,道德就是理性为意志所制定的法则,是剔除了一切感性冲动的理性法则。
这个法则不但与他人无关,甚至与世上一切俗物无涉,是人类理性在隐秘通道与未知彼岸的对话。这个对话会告诉我们,我们到世上走一遭,意义何在?为什么需要道德这些不挣钱的玩意儿。
如果我们承认人类道德瑕疵存在的必然性,承认人类永远无法摆脱自然律束缚的必然性,就应该知道,没有人能够代表道德来教训别人说,怎么做才是道德的。
也许,人类找寻到道德的唯一方式,正如康德所说,仰望星空去思索心中的道德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