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啊,有这么一档子事儿,一些媒体跟风报道:

通过模拟使用场景,对安卓手机、iPhone 和 iPad 上的饿了么和美团外卖进行多轮测试后发现,谈话提及某种食物后,出现相关推荐的概率高达 60% 到 70%。还有的用户说,在刚谈到想吃什么后,打开外卖 App 就可见到对相关店铺的推荐,疑似出现 App 麦克风「偷听」。
不少用户看到这种新闻,都会一下子惊到,纷纷说他们自己也碰到过类似情况。
我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调侃到,说美团饿了么等 App 监听聊天内容那个太扯了,冒那么大风险分析用户语音聊天信息,就为了给你推荐一份二三十块钱的外卖?


我都有点感动了。
逻辑上不太对。
但是,网友并不都从逻辑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他们大多数人并不懂技术,但也有人是懂一些技术的,比如,有的人就会拿安全专家的话来证明:安全专家说,这种技术现在是可以实现的。 既然,可以实现,美团饿了么们就有可能会用。你怎么能证明他们没有这样做呢?
证明不了他们没这么做。
但是,我们可以假设他们这样做了。既然他们技术能做到这个地步,而且,你过去一段时间每天吃什么他们也都知道,为什么这个推荐准确率才不到 70%?这技术不太合格啊。
要是给我一个人连续几个月的外卖点单记录,不用那么高深的技术,通过一些常规的推荐方法,我也有把握对一大部分用户命中 80% 以上。
美团饿了么们既然都掌握了用户的餐饮记录与习惯,只需要不断优化自己的算法就行了。再分析语音记录有什么意思呢?又不是给你推荐新款内衣。
但这里有一个差异是,一般而言,并不是只针对你个人的数据训练。也就是说,虽然外卖公司知道你过去都吃了什么,单他们绝不是针对你一个人进行的数据分析,而是针对一个群体。
因为,对他们来说,需要从从统计层面得到更好的结果,而不是针对你个人推荐到如何之精准。为什么这样呢?「不够油钱」,企业做事,要考虑到投入产出比。
大家都知道特斯拉有自动驾驶的能力,但是,这个自动驾驶的能力,你用自己每天上下班的数据去训练反馈,试图得到一个个性化的自动驾驶能力,是没用的。理论上来说,特斯拉当然可以针对你的驾驶数据,为你单独训练一份数据出来,但实际上,不会这样做,即使做了,也未必有更好的结果。何况,还要付出额外的投入成本。
不过,也有人会说,既然外卖公司没这么做的话,电商公司没准已经这么干了,他们动力更大。如果给用户更精准的推荐电商产品,利润肯定更高。
何况,我个人认为,用户在实际购买过程中,受推荐影响的权重因素被大家高估了。并不是一直推荐给我想买的东西,我就一定购买。
我以前写过一篇从「微信一定监控了我的聊天记录」说起 ,大致解释了一些用户遇到的「灵异现象」。但解释并不会被所有人信服,我相信,过一段时间,还会有新的「都市传说」出现。
你说怎么着?我刚提到「都市传说」,已经有人给我打电话,问我要不要写一篇关于都市传说主题的小说了。
是不是太可怕了?
但是,上面这个段子是我即兴编的。
为什么要轻信别人呢?

题图:© Eugene de Salignac 
Brooklyn Bridge Painters, 1914
没有更新公众号的日子里,我在知识星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