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难得君
最近看明史,就跟大家聊聊崇祯临死的话题吧
公元1644年3月18日
,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杀,大明覆亡。

在崇祯最后的日子里,这个刚愎自用、严苛多疑、残忍冷酷的帝王,终于放下了一贯高傲的架子,低声下气哀求臣子和亲属,给防守帝都的官兵们捐军饷。
都是一帮影帝
皇帝当铜壶、大臣卖锅碗
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明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社会底层的百姓没有活路,下层士兵没有活路,而造反是唯一的出路。
大明存亡之际,朝廷的出路是用赈灾减税给百姓灭火,打豪强夺财产以充国库。与其让百姓杀豪强,还不如朝廷杀豪强,还落个好名声。
但崇祯不,他很享用当影帝的感觉,他重视的是自己的公众形象。
首先,崇祯自己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宫女不够用了,也不扩招。他甚至把宫里的金银器皿、大殿里的铜壶都当掉了,充作军饷。据史料记载,崇祯把宫里储存的人参都变卖了。
崇祯很懂得舆论导向,所以只要求官员们捐钱,而不要普通百姓捐钱。他似乎还沉浸在大明盛世的幻觉中:百姓们,你们看看,我们的官员比你们还苦,比你们还努力,你们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当然,搞舆论导向,一定要树立典型人物。
第一个站到舆论风口的是一个60岁的老人,他来到户部,热泪长流,捐出了自己毕生积攒的400两银子。崇祯得知后,马上给他赏了一个“锦衣千户”之职。于是官媒启动,大肆宣传,老人瞬间名扬天下。
接着,高级官员们开始行动了:内阁首辅魏藻德,捐500两;太监首富王之心,捐1万两……
崇祯原本设计的荣誉奖励“以3万为上等”,但很可惜,富甲天下的高官们最多的只捐了2万,绝大多数“不过几百几十而已”。
朝廷是真的缺钱,缺救命钱,但官员们却卖力的配合皇帝表演。
他们其实心里清楚,也许大明王朝已经气数尽了,谁知道明天是什么样呢?把钱留下,也许明天还能保住自家性命。
于是权贵们开始纷纷哭穷,各种夸张的表演:有把自家锅碗瓢盆拿到大街上练摊的,有在豪宅门上贴出“此房挥泪甩卖”的……
经过广大观众评比,最佳表演奖:崇祯的老丈人——周奎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崇祯派太监徐高上门拜访周奎,先不提钱的事,一上门就给周奎封侯,然后说,皇上希望你捐10万两银子,给大家带个头。
周奎不愧是影帝,立马哭得死去活来:“老臣安得多金?”(我怎么会有那么多钱啊),为了表明自己没有撒谎,他说家里穷得只能买发霉的米吃!最后,他坚定地给皇帝女婿的打了个一折,只捐1万两。
这天是3月10日,距帝都陷落、崇祯自杀还有8天。

▲景山公园崇祯自缢处
崇祯听徐高回复,很郁闷,也不好逼国丈大人太甚,但皇帝想,1万两太少了,怎么做榜样呢?于是把数额从10万两变成2万两。周奎眼看糊弄不过去了,怎么办?于是进宫去找女儿周皇后求援。周皇后深明大义,要求父亲也要深明大义,为权贵们作出表率。做完思想政治工作后,周皇后拿出5000两银子给父亲。
人啊,往往习惯成自然,哪怕在危机关头。周奎把女儿给的5000两银子,先揣进自个腰包2000两,只捐了3000两,合计前面的1万,他总计捐出1万3千两。
劝京城权贵们捐款的同时,崇祯还让每一个大臣从自己故乡推举一位有能力捐款的富人,只有南直隶和浙江各举一人,“余省未及举也”。
轰轰烈烈的捐款救国运动胜利落下帷幕,帝都各界达官显贵慷慨解囊,总计募捐20万两。
实际问题根本没解决
尽管崇祯高举国家、民族之大义,对权贵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权贵们死活就是不出血。
国库依然空虚,守城士兵依旧挨饿。
3月6日京城陷落前12天,赵士锦奉命接管国库之一、工部所属的节慎库,3月15日办理交割手续。
赵士锦后来写了《甲申纪事》及《北归记》两篇文章。
《甲申纪事》中写道:“新库中止二千三百余金。老库中止贮籍没史家资,金带犀杯衣服之类,只千余金;沅为予言,此项已准作巩驸马家公主造坟之用,待他具领状来,即应发去。外只有锦衣卫解来加纳校尉银六百两,宝元局易钱银三百两,贮书办处,为守城之用。”
《北归记》中,赵士锦感慨:“国家之贫至此!”

鹰犬统治说是饮鸩止渴
当一个王朝已经失去存在的道义基础和自我进化能力的时候,帝王对舆论的兴趣往往高于搞钱的兴趣。
崇祯清楚,舆论是必须的,搞钱也是紧迫的。没钱,饿肚皮的士兵们随时都可以倒戈。
但是,崇祯内心深处最大的恐惧,是自己统治的合理性。他急于抓住一切机会,证明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是合理的,他坚决不能容忍任何对自己掌权能力的质疑,所以他要控制一切舆论,神经高度过敏,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让其大动干戈。
明王朝就在最后一次的舆论工作中,丢掉了正确的方向。守城士兵没有军饷,为什么要卖命?史载,闯王大军围城之时,京城守军倒卧城头,“鞭一人起,一人复卧”。
对官员而言,装傻就是最稳当的求存之道。末日政权能够接受贪腐,却不能接受对其合法性的质疑。暗地里贪腐是纪律问题,贪腐被公开,则可能转化为对王朝的批评,皇帝为了自证清白,往往大开杀戒。对官员而言,捐出大笔的钱,是死,因为明朝的官员工资很低,如果你是清官的话,哪来这么多钱?肯定是贪污!不捐或者少捐,朝廷的灭亡也许就在眼前。但是比起背负骂名,马上被搞死,这些老油条的官员还是愿意选择后一种结果。因为,在第二种结果下,未必会死
更多的官员未必会考虑这么多,他们只是出于狭隘、卑鄙的本性,和大义玩起了游戏。这就是王朝统治的悖论之处,收集鹰犬有利于排出异见,加强统治,最后呢,这些鹰犬会成为王朝灭亡的推动者。鹰犬往往是最卑鄙最自私最没有智识的一群人,他们没有信仰,没有担当,没有远见,只有表面的服从,和他们的利益,他们冷笑着看着这个王朝灭亡,心里在打投靠下一个主子的主意。
卑鄙的朝廷,卑鄙的官员
明朝最后一任内阁首辅魏藻德,状元出身,在危难之际走马上任,崇祯对他寄予厚望。
城破前3天,崇祯问他有何对策,并说:你只要开口,我立刻下旨照办。魏藻德跪在地上,屁股撅得老高,一声不吭。崇祯气疯了,一脚踢翻了龙椅。
大臣没对策,崇祯没对策,那就大家一起等死吧!
崇祯,一个行为艺术家,他努力工作,不贪女色,不爱钱财,他似乎在努力证明:误国皆大臣

但是,城破了,皇帝死了,内阁首辅魏藻德大人没死,他投降了。
李自成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殉死?这个无耻之人回答说:“方求效用,那敢死。”(我正准备效力新朝,哪敢去死。)
表演结束
王朝和鹰犬都没有好下场
大明王朝末期,豪强掠夺,百姓失地,沦为奴隶或流民;司法黑暗,老百姓伸冤无门。朝廷抛弃老百姓,老百姓自然也抛弃了朝廷。谁当皇帝,关咱啥事,咱不照样当老百姓吗?
一个靠镇压和鹰犬维系的王朝,王朝上下没有利益共同,没有信任与共识。朝廷上下都在争夺利益,却谁也不肯担责任。
大明灭亡,浩劫来临,接踵而来的是数十年残酷的战争,无人能够置身事外。明末清初人口损失惨重,后来才有了“湖广填四川”。
魏藻德,勉强捐了500两银子的家伙,想投降被拒。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指责其身为首辅而误国,魏藻德辩解道:“我本是书生一个,根本不懂得政事,加上崇祯无道,所以才亡了国。”刘宗敏听了大怒说,你从一介书生到状元,不到3年就做了宰相,崇祯哪点对不起你?你竟诋毁他。说罢,命人掌其嘴数十下。
随后,魏藻德被刘宗敏抓捕入狱,受到夹棍夹断十指的酷刑下,交出白银数万两。堂堂内阁首辅才几万两银子身家?刘宗敏继续用刑,5天5夜的酷刑后,魏藻德因脑裂死于狱中。他的儿子魏追征又被逮捕,魏追征说:“家已罄尽。父在,犹可丐诸门生故旧。今已死,复何所贷?”旋即被斩首。
周奎,崇祯的老丈人,当初哭着喊着只肯掏1万两银子,在妻子、媳妇被迫自缢、长子被打死、自己和次子、侄子被严刑拷打几乎丧命的时候,不得不交出300万白银巨款和全部家产,不久周奎就愤恨而亡。
前内阁首辅陈演,哭穷的重臣,被刘宗敏囚禁后,主动交出4万两白银“助饷”,稍后,其家仆告发,说他家中地下藏银数万。农民军掘之,果见地下全是白银。刘宗敏大怒,大刑伺侯,再得黄金数百两,珠珍成斛,被刘宗敏释放。4天后,李自成出京攻打吴三桂,因害怕明朝旧臣趁机在北京作乱,陈演仅获4天自由便被斩首。

这些在崇祯面前哭穷的高官显贵们,在闯军的酷刑下,纷纷交出了惊人的财宝。当时京城之间,棍杖狂飞,炮烙挑筋,挖眼割肠,北京城内四处响起明朝官员的惨嚎之声。同时,城中富民不少人也被加以拷掠,平民的薪米尽被农民军抢掠以供军用。城内饿尸遍地。史料记载:经过残酷拷掠,李自成军共得银7000多万两,均让人重新熔铸成巨大的中间有孔窍的方板状银板,运往西安。
最后,喜欢读中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被扭曲的历史,真的没法看。历史没有绝对真相,就算名家如司马迁、吕思勉,他们各自笔下的国史都会因特定时代的意识和观念而偏离事实。
为了给那些追逐历史真相的人提供新的角度和更多的参考,相对比较客观的反而是老外写的中国历史。推荐的这套书,名字叫《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日本学者写的中国通史读物。
由于文化和学术传统的不同,西洋人、东洋人观察中国历史的角度和兴趣、重点不同,而在世界范围来看,恰恰是日本学者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是水平最高的。
一方面,日本历史和文化深受中国的影响,使得日本人更了解汉文化;另一方面,日本学者会从更宽阔的东亚范围去看待中国,能避免受到“唯中国论”的影响。
这套书很专业、前沿、有创见,非常值得珍藏。原价568元一套(10本)的书,读者专享价只需要239元还包邮。喜欢的朋友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就可购买。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