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全景网
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税率从 16% 降至 13% 这一降幅意味着什么?可能带来哪些变化?
知友:云中流浪(100+ 赞同,税务、会计、财务话题的优秀回答者,收录于知乎圆桌)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我国增值税基本税率由目前的 16% 降至 13%,10% 降至 9%。
对于即将到来的税政红包,笔者谈一下几个误区。目的是使财税人员和非财税人员,对于增值税有更多的了解,对于降低增值税税率有更清晰的认识。
误解一
增值税税率下降,商品价格也会下降
按照增值税原理,增值税税率下降,消费者端价格应该下降。但是市场上增值税税率下降,价格就一定下降吗?
从营改增试点,到全面推开营改增,到目前增值税基本税率从 17% 变为 16%,到现在改为 13%。
这一系列的税收政策红利,消费者是否感受到了呢?和消费者直接相关的日常价格降低了吗?(注意以下只是理论分析,实务和此图表有差异)
备注:如果税率为 16% 时,最终价位价税合计为 812 元。国家总体收税 96(第一环节 32 + 第二环节 32 + 第三环节 32),也可以理解为总体销项 240 - 总体进项 144=96.
备注:如果税率改为 13%,最终价位价税合计为 791 元,国家总体收税 78(第一环节 26 + 第二环节 26 + 第三环节 26),也可以理解为总体销项 195 - 总体进项 117 = 78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更加理解理论上间接税的原理。消费者作为负税人,是最终承担者。
那么是否如表所示,税率由 16% 降为 13%,价格就从 812 元降为 791 元呢?
有人说了我们消费者买的东西还有税?怎么我们不知道呢? 商超也没写啊。
没有写不代表没有税。只是我们一直没有将税标准在价格单独显示,比如美国就会单独标准税多少,不含税价格多少。
我国一直习惯是将税「隐藏」起来,否则商超买瓶水一直没标准,现在标准税了,平日里喝着没事,现在你左想右想,水还喝不喝呢?哈哈 (至于这种做法怎么样,不是本文探讨的)
首先我们要清楚税收只是影响价格的一个因素,除了这个因素还有很多因素导致市场价格。比如供需关系影响,比如受货币需求影响等等。就别说以下理论了,就税率由 17% 改为 16% 时,消费者感受到了物价下降了吗?
1):供需关系,比如市面上有同类产品,A 商家产品竞争力极强,市面上供不应求,其他商家产品质量不如 A 商家。
那么对于购买方在品质保证方面,即使税率下降了,可能A商家凭借其产品竞争力,市场供需关系,可能不仅不会降价,还会提高价格。
2):货币总需求M2(M2(广义货币)=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这些存款之和就是 M2)。
假如 M2 在营改增的时候发作。市场商品价格不但不变还会猛增。
根据相关财经报道:截止 2018 年年底,广义货币(M2)余额为 182.67 万亿元,1997 年年底约为 9.1 万亿元。20 年时间广义货币 M2 大涨近 20 倍。
误解二
税率下降,所有企业税负下降

总理说了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总理说这句话,然后我们大家立马就说所有行业企业都立马减税。真的是这样理解吗?
其一:那么你是否立马就认为立马减税呢?减税和和减肥是一样的,减肥不是 PS,都需要一个时间。所以增值税税率降低后,不是你企业就立马减税。
其二:是所有行业税负减,不是说所有企业减税。总理说这句话是站在整体角度来谈这个问题的。
具体到你企业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看,比如增值税销项确认,进项取得等的因素。
而且增值税是一个链条税,不是一家企业自己和自己玩的游戏,是需要上下游参与进来的。
我们来看当时交通运输业营改增。刚开始新闻报道交通运输业都说税负不减反而增加。原因是什么呢?在「营改增」实施过程初期,企业经营方式与增值税的征收可能不太匹配,还处在磨合中。
比如当时有新闻对交通运输业进行跟踪报道:
上海市 1 月份开始试点当月整个交通运输业税负增加是 7818 万元,2 月份这个数据就只有 1801 万元,到 8 月份整个行业税收总额已经是净减少 2820 万元。
据统计,今年 1 月至 8 月底,由于抵扣不充分等原因,上海试点有 10.1% 的试点纳税人税负有所增加,但该比例呈逐月下降趋势。
所以具体到你企业增值税情况如何,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误解三
利用税收政策时间差
能完美筹划增值税
增值税通俗讲,就是打麻将一样,你是和上下家一起玩的游戏规则,而且桌子不会输钱。
假设你开票还是 13%,下游抵扣也是 13%。
所以在增值税商业运行中的游戏规则,彼此之间是相互博弈的过程。你不能假设其他交易对手都是傻子,所以所有的商业安排和税务筹划,都是必须站在双方的角度来思考。
所以增值税税率下降后,财税圈的江湖筹划又开始了。
比如利用税收政策时间差,能完美筹划增值税(销售合同推迟,降低销项税额,采购合同提前,提高进项税额)。这种看上去「很美」的筹划,实则把交易对手看成很傻。
十几年前税收筹划还可以利用信息的不对等,进行税收筹划。
比如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一些税收新政策,一些财税专家知道,企业人士知道的比较晚。或者一些财税消息,当地财税口径,财税人士有渠道获悉,另外的人士则很难知道。
但是当年这个年代,知道一个新政策或者税收优惠,再也不是筹划的能力,这是互联网民的基本能力。更何况增值税下降这么大新闻,企业会不知道其中利弊?
既然说的利用信息不对等筹划没有啥作用,是否意味着企业什么都不要做呢?这也不是,企业需要根据总局相关文件,结合企业业务和合同进行落地执行。
比如:
1. 通知客户(打好预防针)
首先要做的是通知客户,未来在价格以及发票提供上将会有相应的变化;(已签合同/未签合同) 。
2. 梳理现有的采购合同和销售合同,合同的订立要更为细致并修改合同模板,尤其是合同涉税点,公司合同的订立必须写明是含税价还是不含税价,以免在合同应收款上与客户发生不必要的争议。
3. 不能为了筹划而筹划,比如筹划不能影响业务,在全面营改增的时候,不少筹划人士告诉企业「可暂时推迟不急需的采购。营改增试点后,试点范围内企业尽可能在营改增后去采购设备和办公用品等,并尽可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那么筹划只考虑税,本来需要办公设备,因为税停止采购设备,停止生产?另外筹划需要综合考虑。而且需要考虑交易双方的角度,让筹划的红利在供需双方,共同分享红利,最终实现双赢。
戳「阅读原文」查看剩下的 76 个回答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