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口的云淡风轻,要命的绝口不提”,似乎已成了当代成年人的处事准则。
《奇葩说》选手邱晨,曾在节目中自曝患上甲状腺癌。
36岁的她感受到,自己离死亡这么近。
她说,“死亡才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
做完手术后,邱晨有了很多改变。
原本活得很“丧”的她,也重新捡起了好好活下去的信心。
很少有人会思考,如果人生只剩3个月、6个月、一年,该如何度过。
可今天要讲的故事,就与“死亡”有关。
主人公原本以为,自己还可以活上20年。
只是,人生总充满意外。
确诊患癌后,他的时间只剩下:6个月。
这之后,他列下了一条条遗愿,在生命最后的时间里,一一完成。
他的女儿拿起摄影机,拍下父亲的临终录像——制成了纪录片《临终笔记》。
片子上映后,却创造了日本纪录片的票房奇迹。
网友谈到自己不敢看这片 /豆瓣电影
这是一场平常又刻骨铭心的生命教育。
人生终有尽头
“其实我今年五月发现生病,至今不断进出医院,你现在看到我还能正常生活,但是身体正在急速衰弱中,医生宣告我得了癌症。”
退休后的第二年,69岁的砂田知昭发现自己已患胃癌晚期。
这位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年少时曾拥有不少荣光。
在他的青春里,和普通人一样,满是年少轻狂、意气风发。
毕业后,他进了一家公司工作。
干出过业绩,也经历过失败。
但不变的是,他对公司和工作始终充满热爱。
“日本就是我这样的上班族撑起来的”。
他遇见一生的挚爱,纯子。
时隔多年,他还记得他们在东京车站的一次约会。
他等得望眼欲穿,她盛装姗姗来迟。
婚后,他们很快有了两个孩子。
这样的人生,完美符合砂田的规划。
但七年后,妻子又生下了小女儿。
这是砂田人生中的第一个变故:同时养育三个小孩,他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他每天忙于应酬,拼命工作,努力赚钱养家。
毕竟,“爸爸”这个词,从孩子出生开始,就意味着责任。
衡量一个家庭的幸福感,面包是重要条件之一。
但因为忽略了家庭,妻子对他的早出晚归有很大的意见。
他们开始不断地争吵,谁也不让谁。
孩子们长大了些,夫妻两人就分居两地,只在周末的时候见面。
但砂田骨子里,依然渴望家庭温暖。
孙女降临后,砂田最大的乐趣,就是假装被孙女们耍得团团转。
大多数时间,他都宠溺地把孙女抱在怀里。
哪怕被疾病折磨得消瘦,一见到孙女,顿时活力满满。
从年轻时和伴侣相爱,每天呆一起都不够;后来两人凑在一起,就是矛盾。
从恨不得24小时陪伴家人,到慢慢地疏于家庭,生活被工作填满。
从曾经意气风发,到如今步履蹒跚。
砂田知昭的一生,普通到不能再普通,却像极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正经历的人生。
等到来不及,才想到珍惜
工作的40多年里,他从一个普通业务员做到了主管,养成了一丝不苟的性格。
他要掌控所有的事情,亲自处理每一个细节。
在工作日志中,他写:“集思广益,决定权在我。
他的书总要按号数摆放得整整齐齐;
每次出门,他都要让司机按照他的路线开车;
他说:“我必须确保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计划之内。
得知自己患癌后,砂田起初十分震惊。
但很快,他就尝试着放平心态去接受。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不幸,我相信这是我的宿命。”
他甚至给自己拟定了此生最后一项挑战——
“安排死之前的生活。”
仔细确认自己的死亡日期,制作了一份癌症末期人生流程表,从容、有序地规划着自己最后的这段旅程。
为了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他做了很多不同以往的事。
包括:
为了性价比高的葬礼场地,选择去拜访神父受洗;
趁着移民出国的孙女回来的间隙,认真地陪孙女们玩一玩;
筹备自己的告别式,确定想要邀请的来宾和葬礼事项,亲自勘探告别式场地;
与94岁的母亲一起家族旅行,最后吃一次好吃的鲍鱼;
跟亲人和朋友告别,跟儿子交待好后事;
对结婚40年的妻子,第一次说我爱你;
......
其实,田还是有点怕。
在女儿的镜头下,砂田一件件完成自己的待办事项,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弱。
充满活力的老人,逐渐被一位瘫卧病床的绝症患者取代。
砂田看似理智,一遍又一遍跟医生探讨疗法,语气轻松地和家人商讨葬礼事宜,却止不住地问自己:
死亡到底是什么?我真的能死吗?
先于母亲离去,是砂田最大的遗憾了。
躺在床上打着电话,他的眼泪一滴滴往下掉:
“谢谢你长久以来的照顾,很抱歉比你早走一步,谢谢妈妈。”
他放心不下已经94岁的母亲,只好一遍遍安慰她说:即使没有我,家里人会照顾好你的。
妻子纯子的悲伤也压抑在心里。
他们不是不相爱,只是在漫长的岁月里,曾忘记了如何去爱。
丈夫好不容易摆脱了上班族生涯,两个人的关系开始和睦起来,有时间好好相处了。
但丈夫却要走了。
在看着有关抗癌的录像时,她的眼泪止不住地流。
在丈夫卧床不起时,她一遍遍按摩他肿胀的手指。
大儿子看似一丝不苟地料理父亲的后事,仔细跟父亲确认死后事宜。
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也忍不住流露出脆弱和疲惫。
孙女们见到爷爷时总是笑意盈盈,和爷爷玩耍时也有藏不住的开心。
如今看着病床上的爷爷,年纪尚小的她们也感受到了死亡的沉重。
告别是最伤感的。
分外甜蜜的告白时刻,因死亡而蒙上一层阴霾。
砂田的嘴唇颤颤巍巍,终于对妻子说出了那句他早该说的话:
“好好活下去,我爱你。”
妻子早已泣不成声:
“我也是,我想和你一起走,不要丢下我。”
在伴侣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只能不断嗫嚅着:
我应该早点珍惜你的,太迟了,你懂我的心情吗?
太迟了,对不起。”
“生命到了最后,所有的爱恨情仇,无非化作三句话:对不起、谢谢你、我爱你。”
中国人都缺一堂“生死课”
临终话题,谈起来总是沉重。
但这部纪录片,很多时候都在展示欢乐的气氛。
没有太多生离死别的镜头,相反,让人想哭时又忍不住破涕为笑。
老同学来看砂田时,他们还有精力调侃两人的秃头。
得知自己时日无多后,砂田开玩笑说应该将讣告印在贺年卡上,说罢把自己也逗乐了。
他自始至终,都虔诚地执行自己的规划。
日本近两年非常流行“终活”。
所谓终活,意思是直面死亡,为临终做准备。
中老年人们会参加旅行社推出的“终活团”,会参观火葬场,给自己拍遗照,还有专业人士来教如何写遗嘱。
孩子们会跟随家长参加“终活团”,去体味父母对身后事的担心。
然后明白:即使是父母,也不过只能陪自己某一段路程。
于是更加珍惜和父母相处的时间。
韩国的年轻人间还流行起了拍遗照。
在写遗书的时候,摄影师会要求他们回忆曾经岁月。
等到进入状态,再拍下“最后”那张照片。
拍照的年轻人,有的是为了50年后做准备。
但大多数人只是想从中得到向死而生的力量。
体验者说,直面死亡后,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烦恼其实不值一提。
看过六年级学生小邵写的对时间的反思:
“对人而言,沙粒不断坠落的过程就象征着光阴的流逝,但也不能单单认为这是自己的失去。
如果将我出生的那一刻定义为拥有全部时间的话,时光确实从我手中流逝了;
但如果将我死去的那一刻定义为我拥有了自己全部时间的话,那么,我一直都未曾失去过时间,而是一直在获取时间。
或许,人不是真的害怕死亡,只是害怕未曾真正地生活过。
纪录片中,孙女目睹着爷爷的离去大哭不止。
弹幕里有人质问:
“为什么要让小孩子看见这些?”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死”象征着不吉利,所以我们的祝福语,总是“健康长寿”、“长命百岁”。
人人都想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忘记,死亡是每个人都躲不过的最终归宿。
电影《死亡诗社》中有这样一首诗:
及时采撷你的花蕾
旧时光一去不回
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
明天变得风中枯萎
生命的遗憾之处,就是只有当我们真正去面对死亡,才会更明白当下要做什么。
临终前的懊悔,总是太迟。
电影《遗愿清单》中,患上癌症的老人同样列下了自己的遗愿清单。
可是在他看来那只是象征性地列下。因为他缺乏去执行的勇气。
他的病友问:“你说一直没机会尝试,这不你的机会来了吗?”
老人第一反应就是拒绝:“犯傻的机会吗?”
病友说:“总比没机会犯好。”
“人活着就是为了在某天死去。”
正因为知道某一天我们要离去,才更要珍惜当下,过好人生的每一天。
“因为我要过真正的生活,我要活的真实,吸取生命的精髓,摒弃一切与生活无关的事物,当我死时,才不致于发现我白活了一场。”
给今天的文章点☞好看☜吧,就从这里开始,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的每一天都足够“好看”:
别难过。
哪怕我们只有现在,起码我们还有现在。
本文截图来自纪录片《临终笔记》

槽值小妹
微博 | 抖音 | 知乎:槽值
加微信好友:caozhixm163
《槽值》招聘微信内容运营正职
坐班实习生、线上约稿作者
单篇稿费300-1500元
点击☞招聘☜即可查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