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铸剑为犁
『点击左上蓝字,即可免费订阅』
精华摘录:“他说他教导人要过群体生活,却发现自己生活在孤独里;教导人要祷告,自己却无暇祷告。”
你的知识和生命相称吗?
by   《心灵爱语》序言
作家卢云,是个值得一再探究与学习的对象。不只因为他的作家身份,更多的是他巨大的灵魂。

生前,他便写下许多深沉隽永的灵修文章。那透明自剖的文字,《负伤的治疗者》、《心灵爱语》、《卢云的心灵面包》、《浪子回头》等,激荡了无数受伤的灵魂。死后,他人为其生前拍摄的纪录访谈和丧礼颂文,居然也可以在听众的心灵深处激起层层涟漪,令人回味、再回味。
卢云脱口而出的许多话语,好似不经意间掷下的大大小小的金块,无不闪亮发光。信手拾来,足够在灵里受用上一阵子。正如制作访谈与纪录片的范登博希所说:“卢云是如此丰富,和他说上几个小时话,有如度假一个月。”
卢云的经历十分特别,耶鲁和哈佛大学的教授,堪称知识分子里的精英。教授的是教牧学和灵修学,因此也可说是牧者里的精英。这样一位生活在最高学府,身处脑力激荡的丰富精神世界里的大师,天天讲学灵修,掌握通向灵魂线索的地图,却一度沮丧失落,生活在灵里贫穷的光景里,岂不令人讶异?
虽然他在学术领域里有一定的成功地位,但他却觉得这一切是妨碍他走向呼召的障碍。他说他教导人要过群体生活,却发现自己生活在孤独里;教导人要祷告,自己却无暇祷告。他所教的不等于他所行的,产生了一股无法忍受的张力。因此,他决定离开学术环境,进入一个和知识、才能完全相反的环境——方舟团体,照顾弱智群体。
从滔滔雄辩的知识殿堂里,进到一个近乎沉默、无字、白纸一般的环境里;从被人仰望授教的身份地位,到俯身抱起无法欣赏他内里才华,也无法进行有意义对话的一个个弱智人士,这是怎样的“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
不禁让人思考,需要何等深层自省的灵里洞察,才能如此分辨:有效果的服侍,不等于来自神呼召的服侍。不管众人再怎么肯定他的名校教学成果,他在乎的是在灵里知行合一。但这又需要怎样破釜沉舟的心才能行得出?
这对所有属灵作者或教导者来说是多大的提醒:要行出所分享的,拥抱信仰到真正的“道成肉身”。很多时候,我们这些作者是住在自己的文字语言里,更确切地说,我们是住在文字所搭构的空中楼阁里。迷恋的是文字,是自以为大气宏博的想象。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故步自封,寸步难行。很多作者其实并不向往行出所知,笔间挥洒到底要比血肉淋漓地活出要潇洒轻松得多。

尤其是,如果我们也有机会身处果实累累的创作成果里,四处得奖,年年出书时,还会想到要这样省察吗?我们会舍得摘下作家光环,放下生花妙笔,进入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环境里,做奴仆式的服侍吗?尤其过去种种,在此英雄无用武之地,一切要从头学起,相形之下还显得笨拙;用己之弱,而非己之强,来奉献给神,我们甘心吗?乐意吗?
什么是身份认同?很多人是从身边人的言语态度中来获得肯定,建构自己的身份,是向外索取来供应内里。但是卢云却是从服侍身边人,从内里向外付出,得到了在父里的真正儿女身份。他心灵的富足,是来自一个精神世界相对贫乏的环境。这对倾羡“往来皆鸿儒”的知识分子,是一种逆反,却是一种真正“回家”的路程。
回家,对卢云有着深刻、重要的意义。因为卢云的一生,好比一张“流浪的地图”。他的学术训练与属灵知识,虽然赋予他生命地图的身份,为身边人与众多学子和读者提供生命的坐标和方向。然而内里,他却一直挥不去漂泊和孤独感。许多文字里,可以读出他对爱的渴求、心灵的破碎以及在灵里不断寻找自己的身份。
读他生平,便可看到,除了在耶鲁有十年稳定的教学环境,其他很多服侍,都是每两三年一换,从荷兰漂到美国,再漂回荷兰,再到美国、秘鲁、美国、法国、加拿大,直到64岁在加拿大去世。这张充满人生坐标的地图是流浪的,是许多人心灵深处对爱的洞察与体悟,是伤心、失落又被寻回的心路历程。因此,他能在面对伦布朗的名画《浪子回头》默想时,写下深富洞察的《浪子回头》一书。
当被问到他为何要写时,他和一般作家因为有话要说,或有使命呼召要从事文字侍奉不同的是,他写,只因为这是他维持灵里健康的方式。他从来没有所谓的写作计划,只因出于灵里的生存需要,他不得不写。
这是一个真正的作者,写,形同呼吸,是他整理生命的重要方式。所有的感情抒发、生命反思和灵里寻求,全都化为一篇篇文章,成为他人的灵魂生命地图。真正是道成肉身,肉身又成文字,肉身成道。
记录片中提到,卢云的文字和他生命中所经历的痛楚与破碎有很大的关系。卢云也选择痛苦。然而,读他生平,会发现卢云好似并没有真正经过所谓的天灾、人祸或谋生等大苦难,他所有的挣扎都是内里的。因为他的纤细敏感与特殊的内在组合,生命中经历的许多事都被深度咀嚼再咀嚼。生命的丰富,不在于经历复杂,而在于他能从简单的经历里,汲取深厚的生命洞察。真如箴言书所说:人心怀藏谋略,好像深水,唯明哲人才能汲引出来。(箴20:5)

因此,方舟负责人说卢云所有的属灵生命是源自破碎的心灵。诚然,卢云巨大的灵魂,是被痛苦和破碎所喂养大的。再加上他是“文字的天才”(genius of words),可以掌握、驾驭文字来表达他所汲取的深水。因此他的话语为许多人带来祝福,也带来亮光,让许多人能从他的文字中读到自己,发掘自我。这可能是所有基督徒作者所向往的境界了。
然而,我个人最向往的尚不在此,乃在于他对《圣经》的态度。当他和访谈者一起念诗篇时,读到每一节经文时卢云都会说:“神是信实的!”那是怎样一种经历道成肉身的经验?把每一句读到的经文都当真,然后在生活、生命经验里一一验证,最后,可以带着感叹的心说:“神是信实的!”
多盼望《圣经》上的话语也可以在我的生命里嵌下这样一句句真实的印记,有自己挣扎行出的血泪纪录,也有神实现他应许的一个个手印。
直到离世,卢云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仍然是:“他是信实的!”然后转头、阖眼,流浪的地图,终于真正回家了。
不禁让人沉吟,卢云离世的一刻,看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那将是我向往的属灵境界。
Book Cover & Review
图书封面和简介
 • 
本书是卢云的“秘密日记”,写于他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期。当时,他突然失去了自尊、被爱的感觉以及生活工作的动力,甚至失去了对神的盼望。他虽然经历了极大的煎熬和绝望,却仍然能够坚持写日记。他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每一天的“死荫幽谷”,感悟均来自他与帮助者之间的对话。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微店
购买本书支持铸剑为犁运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