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学总
来源:学经济家
中国人越来越不爱生孩子了。
所有人都能体会到,年轻人生孩子的欲望在严重下降。有人主动丁克,有人迫于经济压力选择暂时不生。
在单独二孩政策公布之初,有关部门曾经乐观地估计:“近几年出生人口会有所增加,大概每年增加200万人左右”。结果政策公布两年后,出生人口又开始下滑。
不仅中国,今天全世界一半的国家都受生育率不足的困扰。
对个人来说,要不要孩子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有意愿、有经济能力就生,不然就不生。
对国家来说,生育率关乎的是人口结构、经济活力等一系列问题,包括中国在内,所有生育率不足的国家都在各显神通,催促民众“多生”。
生多少才算多
首先,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概念:“世代更替水平”。
要完成人类的世代更替,就要保证新出生的人口不少于同期的死亡人口。
理论上讲,每对夫妇平均生育两个孩子,从数量上正好可以取代父母双方,从而维持整体人口不变。
在实际生活中,考虑到性别比不平衡以及婴儿夭折等情况,“世代更替水平”会比2.0高一点。一般会把这个标准设定为2.1。
在20世纪50年代,全世界的平均生育率接近5,全世界所有国家的生育水平都在世代更替水平线以上,人口高速增长了半个世纪。
如今,世界平均生育率只有2.4左右,不足50年代的一半。
生育率达不到世代更替水平,带来的是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
这个负面影响不会马上显现,北欧曾经在人口出生率不足1的情况下保持人口增长,虽然出生的人少,只要去世的人更少就可以了嘛!
比如由于医疗水平提高,本来预期70岁死亡的人群部分活到了80岁,就可以延缓人口负增长的时间。
但是,问题迟早会爆发:一旦进入工作的人口少于即将退休的人口,负面影响马上就会出现——交养老金的人变少了,领养老金的人变多了。
经济水平决定生育率?没那么简单
过去通常认为,影响生育水平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及城市化。
但这个理由无法解释一点:为什么同为西欧发达国家,生育水平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
下图是德国的生育情况,45-54岁和5-14岁分别为1400万人和700万人。
也就是说,十年后将会有1400万人退休,而新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只有这个数字的一半。
这就是为什么德国一直在大规模吸纳移民,甚至是来自中东地区的移民。
不然,十年以后,700万人的养老金缺口怎么办?工厂招工不足,被迫外迁,进而带动失业率提升、房价下降,谁来负责?
西班牙的情况也好不到那里去:即将工作的比即将退休的少40%:
意大利情形也差不多:
相比之下,英国和法国的情况就好很多。
下图是法国的生育情况,5-14岁与45-54岁之间的人口相差不远,基本可以实现完美“接班”。

显然,单纯用经济发展水平来衡量生育率并不合理:德国是欧洲第一经济强国,西班牙和意大利则不如英国、法国,但它们都出现了生育率低下的情况。
到底是什么原因在左右欧洲各国的生育率?
被忽视的生育杀手:公寓楼
我发现一个新的视角——住房,能非常好地解释这个问题:
首先,公寓楼的比例越高,生育率越低。只要独门独户,即使面积小也没关系,一旦换到公寓,生育率马上下滑。
其次,城市人口密度越高、生育率越低。城市大没有关系,但是不能太挤。
听起来不可思议?我们来看看证据。
下图是欧盟统计的各国住房情况,橙色是住公寓楼的居民,深蓝色是联排,浅蓝色是独栋。
西班牙、德国、意大利超过50%的人住在公寓楼里,比多数原东欧穷国还多,令人震惊。
把这个数据同西欧各国的生育率和城市密度放在一起,就能明显看到,无论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只要公寓占比高、城市人口密度大的国家,都不爱生孩子。
住公寓楼的家庭超过一半,毫无例外、无可救药的生育灾难;公寓楼只占两三成的就没事儿。
更有意思的是,只要住公寓,甭管多大,生育率都上不来;只要住平房,就算面积小,人们还是愿意生孩子。
结合下图,英国法国的人均住房面积小于德国、意大利、希腊,但公寓占比更低,生育率反而高出不少。
也许国别、种族、地域不同,会影响生育观念?
以美国为样本,各州生育率数据也基本符合“公寓多了生娃少”的规律。
上图是美国前35个人口大州的生育状况,可以得出与欧洲相同的结论:公寓占比高,生育率低。
稍微不寻常的是纽约州50%公寓还有1.65,猜测是纽约有很多单身公寓还有租金管制引发的大量不常住租户,常住公寓的家庭比例多半远低于50%。
作为种族大熔炉,美国各种族之间的生育率差别也不大:拉丁裔2.0、黑人1.83、英语白人和亚裔1.7上下的生育率,文化观念的影响没那么重要。
还是不信?我们可以再来看一组东亚地区的数据。
与多数人直观感觉相反,日本国土狭小、农地保护严厉,但也只有42.4%是住宅楼,其余家庭大都住独栋,日本人称为“一户建”。
日式的“一户建”和欧美式的独门独院不同,相当拥挤。长宽八九米的地基起两层,密密麻麻挤成一排,两排之间只有6米甚至4米宽的街道,只够两辆小盒子车“Kcar”交会,名为独栋实则也很压抑。
即使如此,住在“一户建”里的日本人,仍然比住在公寓里的韩国、台湾人更热爱生孩子,平均1.4的生育率堪称亚洲之光。
相比之下,在1990年时还有23%的韩国家庭住在公寓楼里,而到了2005年就达到53%。相对应的生育率分别是1.57和1.08,掉的非常快。
韩国住宅楼最多是80-200平米的,平均数超过100平米,应该是世界第一,还看到有老外奇怪要这么大干什么(他们直觉中公寓楼不是house,不适合家庭代代居住)。
韩国人的大户型公寓,看似既节约用地,又保证居住品质,仍旧是生育率杀手。
德国的情况和韩国相似。套均面积90平不算小,房价房租控制到几十年没有波动(不愧德国人),但由于公寓比例高、大宅少(超过120平米的只有1/4),结果就是单身或者小两口住房非常舒服,想多养娃就特别痛苦,青年们也会把自己的选择合理化,目前40-44岁有大学文凭的女性丁克比率超过1/4,成了文化了。
除了公寓占比,影响生育率另一个点是人口密度。
下图是东亚地区主要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图:
可以看到,澳门、香港和新加坡的人口密度极高,基本没有独栋,生育率天然就该0.9-1.1左右的,新加坡绞尽脑汁用组屋降低房价、提高人均面积,这10年最高点也就1.29。
日本的城市人口密度相对反而最低,毕竟还肯“摊大饼”,布满了密密麻麻的二层小楼,可惜太密了点。
有人会说日本经济停滞而韩国在增长啊……注意,那是因为内战原因。
韩国战后的生育高峰比日本晚了十年。等韩国1955—1975那批人开始退休,只有一半人接手工作、接收楼房,经济、资产价格、老人生活质量,那会叫一个惨。
为什么住公寓的人不想生孩子?
一是《规划为什么会失败》里提到,大多数家庭就是喜欢相对私密的独居,不受别人日常噪音打扰,自己和小孩搞点噪音也随意。
愿意聚居在公寓楼的新潮青年在调查中的比例不超过20%,事实上只要收入和工作半径允许(或者退休),绝大多数家庭都会搬到独栋里去。
另一点来自动物学研究。悬崖上的海鸟总是不停的鸣叫,研究者好奇做了个对照实验,捉些鸟来分区饲养,发现给持续播放鸟叫录音的那些孵育后代的数量能差一半。
研究者推测这是海鸟的一种进化适应,通过叫声推断资源竞争程度,密度太高就少生养,避免浪费,没啥竞争就努力生养,多占地盘。
类似的,独栋或者联排住房,尤其前后院有一点儿泥土草坪的话,会给人一种领地感觉,而高层公寓楼则给人一种旅店,或者集体穴居防御外部威胁的感觉。
不过这些都只是推测。
中国现在处于什么阶段?
根据恒大研究院的估算数据,当下国内城镇住宅约3亿套,其中约20%是平房,公寓楼约2.4亿户,公寓占比已经远远超过50%。
如果后面的城市化继续按照韩国香港路径走下去,继续对沿海沿江地区的联排和别墅零供地,在城市建设生育黑洞,在村庄建设空心住宅,那想必生育率掉到1.1左右、每代人口减少40%多,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看这张图,是不是怀疑借鉴方向选错了?
即使借鉴更加人多地少的日本,在“粮食安全”、“耕地红线”、“集约用地”、“均衡发展”等政策十几年来不断加码之后,中国的城市人口密度已经大幅超过老师,预计很快就会赶上韩国。是不是应该像计生一样,需要停下来而且反向操作呢?
如果中国想转向的话,不存在国力障碍,3亿亩村庄占地、四五亿亩半抛荒耕地,挪些指标给沿海沿江城市带,也足够两三亿家庭过半人口住上独栋联排。
但在正确观念克服种种习以为常的偏见、被大众接受之前,就拿着红蓝铅笔琢磨规划、房价、财政、地方债、房产税、宅基等等怎么配合,未免太心急了。
所以等“摊大饼才是对的”、“进口粮食总比进口移民要好”、“别墅和联排才是普通人住宅,公寓是给大城市里投行们码农们等少量时间金贵的人”等观点能传播开、有些接受度以后再说吧。


感谢阅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如觉侵权,请于后台留言,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热文推荐(点击即阅)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