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击点图片上方蓝色的生命季刊,选择关注,您就会每天收到生命季刊播发的文章)
彼得的失败与建立
——路加福音信息之六十三
文/任运生
生命季刊微信专稿
音频为肖磊弟兄朗读:
22:31-3454-62
主又说,西门,西门,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彼得说,主啊,我就是同你下监,同你受死,也是甘心。耶稣说,彼得,我告诉你,今日鸡还没有叫,你要三次说不认得我。’”(路22:31-34
主转过身来,看彼得。彼得便想起主对他所说的话,今日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他就出去痛哭。(路22:61-62
有关彼得的三次不认主,四本福音书都有记载。本文拟对使徒彼得这个圣经人物做一简述,看看彼得的软弱失败,以及主耶稣如何恢复和建立他。
彼得是一个怎样的人?彼得是一个打鱼的渔夫,平凡无奇,没有什么知识学问,又常常信口开河,感情用事,因此经常说错话,做错事。但正是这个没有学问的小民,因为他跟过耶稣,他后来的生命便放出奇异光彩,成为早期教会的中坚和柱石。
彼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真实,使人更容易和他认同。如果主耶稣能够在彼得身上创造奇迹,每一个信徒都不必为自己没有恩赐、没有能力而自我贬抑;如果主耶稣能够使用彼得,祂也能使用今天的我们。
使徒彼得热情冲动,集成功失败于一体。他的一生,说文雅一点儿,如三角函数的正弦曲线上下波动;说通俗一点儿,如过山车那样忽上忽下(up and down)。马太福音十四章记载一个事件,颇能概括彼得的这种性格特征,这一事件实际上也是彼得一生生命轨迹的生动写照。
耶稣用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然后祂随即催促门徒上船渡到海那边去。耶稣叫众人散开后,祂又独自上山去祷告。夜里四更天,因门徒摇船不顺,耶稣便在海面上走,要往门徒那里去。门徒以为看见了鬼怪就惧怕,耶稣说,是我,不要怕。
彼得说,主,如果是你,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耶稣说,你来吧。彼得就从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稣那里去。只因见风甚大,就害怕。将要沉下去,便喊着说,主啊,救我。耶稣赶紧伸手拉住他,说,你这小信的人哪,为什么疑惑呢?’”(太1428-32
除了耶稣之外,彼得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在海面上行走的人。彼得走在海面上,当他定睛在耶稣身上的时候,他走得挺好;但当他的视线离开耶稣,他看见眼前风浪甚大就惊恐害怕,便要沉下去。于是他情急之中发出圣经记载中最短又最有效的祷告:主啊,救我。耶稣便分秒不差地伸手拉住他。
彼得走在海面上,代表他灵性的高峰;彼得将要沉下去,代表他灵性的低落;耶稣及时伸手拉住他,表明主耶稣始终没有丢弃他,始终把他带在自己身边,越是在他软弱失败的时候,主耶稣就越是紧紧地拉住他、扶持他、坚立他。
彼得是主耶稣最早呼召的门徒之一。先是耶稣借用彼得的渔船对众人讲道,完了吩咐彼得说,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路5:4)彼得开始并不情愿,因为他整夜劳力并没有打着什么,但碍于面子他还是听从了耶稣的话下网,那一网所打的鱼装了满满的两条船。
彼得和同伴本来正在兴高采烈,忽然他被圣灵光照,俯伏在耶稣膝前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路58
这符合彼得的性格:他刚刚还兴高采烈,转眼就面色凝重。但他这一次的瞬间晴转多云,是他为自己的罪沉重。他被圣灵光照,在圣洁的主面前看见自己不堪的本相。今天传福音的一大障碍就是,很多人在我是个罪人这一点卡壳。人只有深切地认识到自己罪人的本相和不堪,才会对主耶稣的救恩格外地珍惜和感恩。
耶稣对他说,不要怕,从今以后,你要得人了。(路510)从此以后,彼得便跟随耶稣,开始他一生并不平坦的行程。
一、彼得的洞见与血气
彼得常常代表十二门徒说话,也确实有不少非凡的洞见。但同时彼得也常常凭血气信口开河,所以常常说错话、做错事。
1. 信永生之道
耶稣用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然后主耶稣接着对众人讲有关生命之粮的道,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约6:55)门徒议论说,这话甚难,谁能听呢?(约6:60)于是门徒中多有退去的。
耶稣问门徒说,你们也要去吗?(约6:67
西门彼得回答说,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我们已经信了,又知道你是神的圣者。(约668-69
不知道彼得从哪里得着这样的见识,也许他从主耶稣与尼哥底母有关永生的对话中得到启发?也许是他将主耶稣的话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的话听到心里去。总之,彼得这样的见识很不平凡。
尽管彼得这句话有着非凡见识,但他的说话仍然带着血气的成分,因为人靠自己是无法跟随耶稣到底的,这被彼得后来的失败证实了。
2.认主是基督
在凯撒利亚腓立比,耶稣问门徒说,人说我人子是谁?众人回答,有人说是施洗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有人说是耶利米或是先知里的一位。耶稣又问,你们说我是谁?
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太16:16
这是彼得很了不起的认信,相信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彼得得到主耶稣的夸赞,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约16:17
也因着彼得这一了不起的认信,主耶稣应许说,祂要将教会建立在这磐石上,磐石指彼得对耶稣是基督的非凡认信。也正因为彼得有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的认信,这是教会的磐石和根基,因此主耶稣从此才开始教导门徒,为祂的十字架做准备。
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祂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太1621
然而,彼得刚刚还在属灵的高峰,被主夸奖他的认信是父的指示;但彼得转眼之间却跌到了低谷,用血气行事成了撒但的代言人:彼得就拉着祂,劝祂说,主啊,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太1622
耶稣转过来,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太1623
3. 在变像山上
在马太福音十六章的结尾,耶稣对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祂的国里。(太16:28
马太福音十七章开始,耶稣带着彼得,雅各,约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象。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太17:1-2
在变化山上,耶稣在门徒面前变了形象,并且有摩西和以利亚也在荣耀中与耶稣一同显现。
登山变像,是主耶稣弥赛亚国度的预演。因此,彼得、雅各、约翰他们三人提前品尝那完美国度的荣耀,可以说是正处在属灵的高峰。
但彼得接下来讲的那句话可是一点儿也不属灵,又跌入了属血气的低谷。彼得对耶稣说,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你若愿意,我就在这里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太174
彼得的说话,一方面是从属灵的荣耀跌入血气的世俗;更重要的是,他将神的儿子耶稣与神的仆人摩西和以利亚并列。
祂(耶稣)比摩西算是更配多得荣耀,好像建造房屋的比房屋更尊荣。摩西为仆人,在神的全家诚然尽忠,但基督为儿子,治理神的家。(来33-6
于是,立刻又神的声音从天上来予以澄清: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祂。(太17:5
4. 最后的晚餐
在最后的晚餐,主耶稣离席站起来,那一条毛巾束腰,把水倒在脸盆里,挨个为门徒洗脚,并用所束的毛巾擦干。
挨到西门彼得,他竭力反对说,“‘主啊,你洗我的脚吗?你永不可洗我的脚。耶稣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分了。’”(约13:6-8
彼得一听若主不洗他的脚,他就与主无分了,便迫不及待地改口说,主啊,不但我的脚,连手和头也要洗。(约13:9)因为他可不想与主无分。
主耶稣为门徒洗脚,一方面是为门徒树立一个谦卑服事的榜样,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其属灵意义:为门徒洗脚,代表得救信徒生命时时刻刻的洁净和更新。
彼得先是靠血气强烈反对主耶稣为他洗脚,然而他又表达爱主渴慕主的心,决不愿与主无分,他热情甚至过分地要求连手和头也要洗,虽然还是不明白主说话的意思: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约1310
5. 三次否认主
最后晚餐之后,耶稣预言门徒都要跌倒逃散,因为经上记着:我要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了。(太26:31)但彼得夸口说,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太26:33
当主耶稣预言在鸡叫以先,他要三次不认主时,彼得甚至拍胸膛说,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太26:35
彼得的誓言是发自内心的吗?是。
然而,人的血气是多么地指靠不住!当天夜里鸡叫以先,彼得果然三次说,我不认得那个人。(太267274;参可:14:71;路22:57;约18:1725)最后一次甚至是发咒起誓地说,他不认得耶稣。彼得彻底地失败了,而且跌得很惨!
彼得的血气还包括他很多次对主耶稣幼稚的提问。
那时彼得进前来,对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太18:21
彼得就对祂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将来我们要得什么呢?’”(太19:27
彼得说,主啊,这比喻是为我们说的呢?还是为众人呢?’”(路12:41
彼得对祂说,主啊,你洗我的脚吗?’”(约13:6
西门彼得问耶稣说,主往哪里去?’”(约13:36
彼得看见他(约翰),就问耶稣说,主啊,这人将来如何?’”(约21:21
但感谢主,借着彼得这些幼稚的提问,主耶稣给我们今天的信徒有关饶恕、跟随、儆醒、服事、相爱、末世、天堂、永生等许多宝贵的教训。(待续)
任运生牧师,在美国牧会。生命季刊特约撰稿人。
请阅读作者“路加福音”系列信息:
============
如果您是在朋友圈中看到这篇文章,请点击手机屏幕的右上角,然后查看公众帐号,点击关注即可。
您若有任何问题,可以直接回应或评论。生命季刊微信平台牧师团将为您解答疑惑。
生命季刊微信公众号:cclifefl
生命季刊网页:https://www.cclifefl.org/
击点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看到生命季刊的视频短片及文章。
主内弟兄姊妹若愿意支持生命季刊微信文字事工,请按住下面的本刊微信专用二维码,然后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为本刊奉献: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