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标题     bcdef
今年两会,“保障非婚生子女合法权益”的提案引发热议。实际上,结婚与生育在富裕国家已经开始脱钩,OECD国家由未婚父母所生子女所占的比例现在平均为40%左右。全球范围内,人们结婚和初育的时间都比以前晚得多,人口总生育率也大幅下降。女性参与劳动比例上升以及离婚率持续飙升,更让“家”不同以往。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经济学人·商论》二月刊
《基本要素》

今天的家庭已和几十年前截然不同。最明显的是,它们变小了。在所有经合组织国家,总生育率(TFR,女性一生中可能生育的子女数量)目前为1.7,而1970年为2.7(见图表)。即便是美国这个直到最近都比大多数西方国家生得更多的地方,现在也已接近富裕国家的平均水平。在韩国,TFR急剧下降——从1970年的4.5跌到现在的1.2。同一时期,中国的TFR从5.6降到了1.6。这通常都被归因于独生子女政策,但东亚其他国家的超低出生率表明,这无论如何都会发生。即使这项政策被完全取消,预计也很难带来一个婴儿潮。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整个富裕世界,人们结婚和初育的时间都比以前晚得多。上世纪90年代初,在大多数经合组织国家,女性初婚的平均年龄在22岁至27岁之间,男性要再大两三岁。现在女性的平均婚龄为30岁,男性则在32岁以上。瑞典的新娘、新郎最大龄,分别为34和36岁。而且许多人根本不再费事去结婚——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发达国家的结婚率大致降低了一半。由于文化和现实原因,中国人最热衷结婚,反映出对非婚生子女的强烈反感。


在大多数富裕国家,这种态度已成为过去。经合组织国家由未婚父母所生子女所占的比例现在平均为40%左右,而1970年时只有7.5%(尽管东亚的数字仍然很低)。超过80%的儿童生活在一对伴侣组成的家庭中,他们的父母可能只是选择不结婚或暂时不结婚。不过,经合组织国家中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儿童在单亲家庭中长大,通常是由母亲抚养。一般来说,这些家庭要比双亲家庭贫穷很多,往往也更不稳定。在美国,它们占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在非裔美国人中比例更高。
【商论付费文章】“家”的形态剧变,一个新的阶级鸿沟正在显现。订阅《经济学人·商论》即可阅读二月刊文章《基本要素》(Essential ingredients)。
商论二月刊特别报道关注童年、家庭、教育与老龄化,欢迎在App内浏览全系列文章:
  • 《人的力量》(People power)
  • 《做不完的任务》(A never-ending task) 

  • 《基本要素》(Essential ingredient)
  • 《击碎不平等》(Conkering inequalities)

  • 《与生俱来的屏幕》(Primal screens)
  • 《可塑大脑》(Plastic brains)
  • 《代际游戏》(The generation game)
  • 《居家照护》(Home help)

  • 《不收老人》(No hospital for old men)
现在订阅全年《经济学人·商论》
即享新年限量福利!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下载《经济学人·商论》App: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