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铸剑为犁
『点击左上蓝字,即可免费订阅』
精华摘录:“真正带给这个世界祝福的,是那些允许上帝介入他的生命,改变他的生命规划的人。”
让耶稣“毁”掉你的生活
by   细拉《凯蒂之爱》读后感
身为95后,凯蒂说她原本的生活“毁”在了耶稣手上,当然,当她这么说的时候,脸上一定挂满笑容。今年22岁的凯蒂已经是14个孩子的妈妈,而她第一次做妈妈时的年龄也只有19岁,当时她还只是刚刚高中毕业。
2006年,凯蒂离开美国第一次踏上乌干达的土地,用她的话来说,她立刻和这个曾经陌生的国家“陷入了爱河”,如今围绕膝下的14孩子就是她与乌干达的爱情结晶。凯蒂的第一个孩子斯科维雅是这么“诞生”的,5岁斯科维雅的父亲死于艾滋病,母亲不知所终,留下她与两个姐姐相依为命。一个雷雨之夜,斯科维雅的一位姐姐被倒塌的土墙砸伤,三姐妹被生活逼入绝境。凯蒂将三姐妹接到自己家里,同时“到处帮这三个宝贝寻找合适居住的新家”,但最终没有找到合适收养她们的家庭。凯蒂回忆起那个历历在目的时刻时说,“就在这时,害羞的小斯科维雅踮着脚尖走进令我我的房间,好奇地看着我的脸,长达十分钟没有说一句话,然后问了一个似乎已经思考很久的问题:‘我可以叫你妈咪吗?’面对那样一双褐色大眼睛,这个世上一定没有一个人可以说‘不’,我们本来就已经是一家人了,而在那一刻,有一个答案充满了我的全人全心,就像我清楚已久了一样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好,我是你的妈咪。’”就这样,不到二十岁的凯蒂一下子成了三个女孩的妈妈,几个月后,又有两个女孩加入了她们的家庭,此后凯蒂的家庭越来越大,用凯蒂的话来说,“上帝带我来到乌干达……是为了让我成为妈妈。”
凯蒂令人如坐针毡
在我看来,一本值得阅读的书除了讲一个感人的故事之外,还应能够照进现实,凯蒂的故事正是如此。当凯蒂发现在同一个星球上,有人生活奢靡,有人却陷在可怕的贫穷中,她“意识到自己信仰上的瑕疵和空洞,在我对外宣称的信仰和实际生活之间,有着一条巨大的鸿沟”。凯蒂义无反顾地跨越了那条鸿沟。对于基督徒而言,凯蒂的故事使我们这些生活与信仰不符的人如坐针毡。当然读者未必和凯蒂有同样的信仰,但我想凯蒂的故事同样见证着当今中国普遍流行的消费主义、物质主义信仰,甚至那种以解放全人类为口号的信仰,若无视他人的苦难都是空洞无益的。
凯蒂指出今天的世界面对着1.648亿亟需帮助的孩子,但和全球21亿基督徒相比,这个看似庞大的数字就算不得什么了。不必每个基督徒都成为凯蒂,只要有8%的基督徒愿意多照顾一个孩子,这些孤儿的眼泪就能够被擦干。凯蒂让我们看见孤儿的眼泪,但在阅读过程中,我也禁不住想象,如果这些孤儿的眼泪不被擦干,未来则极可能成为社会的伤痕。根据一项2013年的统计,我国有六千一百多万留守儿童,全国五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201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父母双方都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仍超过九百万。由于缺乏父母关爱,这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孤独、自闭、暴力倾向等各种心理疾病的重灾区,在人生安全方面,他们更是得不到有效的保障。随着这些留守儿童渐渐长大,很多人开始关注留守儿童成人之后的犯罪率问题,在山东省的一份抽样调查中,留守儿童犯罪率超出普通儿童11个百分点。袁凌在《青苔不会消失》一书中藉一位管教狱警之口说“留守儿童背景的犯罪尚未到达高峰期,因为中国打工潮出现在1995年前后,留守儿童现在大都在20岁以下,‘他们成年之后进入社会,才是更令人担心的时期’”。凯蒂的故事表明信仰在抚平社会伤痕中的现实意义。
跟随神就是一种教育
更加令我感动的是,凯蒂的故事在一个以血缘为家庭关系最重要纽带的文化中,毫无疑问是一种颠覆。我们的文化通常将血缘视为最牢靠的关系,但现实常常打我们的脸,告诉我们血缘这条纽带其实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牢固,有时甚至我们不得不被迫承认血缘其实不足以成为亲子关系的标准定义,通俗来讲就是,我生了你并不自然使我成为一个父亲或母亲,为人父母除了肉体上的生育之外应该还有更重要的东西。一个被美国人收养的中国弃婴长大之后想要寻找自己的生母,最终当母女通过视频通话时,母亲声泪俱下地说“对不起”,而视频那端的女儿安慰道,“不用道歉,谢谢你们不要我。”看过这个视频的网友大都对母亲的眼泪表示并不同情,主流的想法是当这位母亲将女儿抛弃的时候,她已经放弃了作为母亲的身份。
当孩子们称呼自己“妈妈”时,凯蒂说,她“整颗心脏都会惊喜地狂跳不已”,因为“妈妈”这个称呼对凯蒂来说最主要的含义并非血缘,而是超越血缘的信任、安全、依靠和交托。更重要的,凯蒂说道,妈妈“意味着,你是我的,我是你的”。如果不是血缘使“你是我的,我是你的”成为可能,那是什么?凯蒂解释道,“妈咪意味着永恒”。在凯蒂看来,因为父母的离弃或死亡,血缘关系有结束的日子,而真正的亲子关系却有无与伦比的神圣性,这种神圣性所依靠的不是血缘,而是在上帝面前的盟约。当曾经的孤儿称她“妈咪”,当凯蒂回应说“女儿”的时候,这种立约关系就成立了,而之所以这种立约的关系如此牢固,是因为它反映的是上帝与我们之间的约。
人类也曾是无父无母的孤儿,藉着耶稣的死亡,上帝收养我们成为祂的儿女。上帝藉着十字架所建立的这种立约关系是凯蒂和她收养的孩子之间牢固的纽带。这在《凯蒂之爱》一书中俯拾皆是。
为何当她听见“妈妈”这两个字,整颗心脏都惊喜地狂跳?因为,她“感受到这同样是天父的心肠。”
为什么她能够为无家可归的孩子提供一个家园,让那些害怕、迷失方向的孩子有一个安全的港湾?是因为“天父那无与伦比的爱。”
为什么她敞开家门收养这些孩子?因为“神接受我,爱我,虽然我如此不堪。
凯蒂以上帝的视角来看待自己身为母亲的角色,其实也是今天我们所面对各种亲子问题的秘诀。最近听到有人这么说,“人们在进入某种职业的时候通常会接受长时间的教育,但在为人父母这件更重要的事上却很少有人接受过培训。”凯蒂还没来得及进入大学,就被呼召成为一位妈妈,有人说她没有接受“完整的教育”,凯蒂对此的回答是“他们这样说真是错得离谱……跟随神就是一种教育。”如果我们要在做父母这件事上接受培训,凯蒂的回答显然是最好的培训就是跟随神。
被“毁”的祝福
回到文章的开头,凯蒂说自己原来的生活被耶稣“毁”了。通过让她爱上遥远、贫穷的国家里那些流泪的孤儿,耶稣将她原来的生活“毁”了。被耶稣“毁”了的女人不只凯蒂一个,两千多年之前,巴勒斯坦地区一个小农村里有一个名叫玛丽亚的女人同样还没有结婚就被呼召成为母亲,她所生的孩子就是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耶稣。凯蒂说,“一想到玛丽亚,我就决定……努力像她那样,自己毫无准备,却随时愿意接纳神所托付到自己手上的孩子。玛丽亚的信心非常大,她对神完全顺服,完全不计代价和后果,完全遵从神的旨意,哪怕这意味着要失去自己的名声、爱任,甚至是生命。”因着玛丽亚的被“毁”,耶稣成为人类的救主;因着凯蒂的被“毁”,她成为乌干达数百名孩子的祝福。
实际上,耶稣基督自己也曾被“毁”,祂在十字架上的钉死成为人类和上帝和好的途径。
凯蒂的故事再次揭示基督信仰中那个恒久不变的法则: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真正带给这个世界祝福的,是那些允许上帝介入他的生命,改变他的生命规划的人,凯蒂不是第一个这样的人,当然也一定不是最后一个。
Book Cover & Review
图书封面和简介
 • 
这个世上没有一种礼物比把自己奉献出去更珍贵的,当代“德兰修女”凯蒂用行动诠释:“爱是永不止息”。
2007年高中毕业后,凯蒂前往非洲乌干达短宣,被当地儿童的孤绝、饥饿情形所感动,于是全心投入到当地孤儿的照顾事工。在那里,她收养了十三个小女孩,并且是亚码齐码传道会的创始人。这个传道会在乌干达还帮助了其他数百名儿童。 这是她的第一本书。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微店
购买本书支持铸剑为犁运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