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铸剑为犁
『点击左上蓝字,即可免费订阅』
精华摘录:虽然医务繁忙,医院也有专职院牧,但钟爱华总是把传福音放在首位,在医治病人身体的同时更注重他们的灵魂。
钟爱华:一位洋医生的中国心
by   《钟爱华传:洋医生的中国心》
在一次布道大会上,一位美国老人用汉语发表了一段演讲,他的汉语发音,带有浓重的苏北方言色彩。这也难怪,他曾经在苏北的淮阴清江浦生活过25年,他的中国话就是在这里学习的。
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著名的基督教传教士——钟爱华,一位与清江浦(江苏)结下不解之缘的美国人。
美国著名基督教布道家葛培理牧师(Billy Graham),曾是12位美国总统的心灵顾问,去年2月去世,享年99岁。
一些华文传媒在报道葛培理牧师去世的消息时,称他为“中国女婿”,原来他的妻子钟路得出生在中国的江苏淮安,被称为“中国女儿”,他的岳父钟爱华在华传教25年,钟爱华曾在一次布道大会上用中文说:“我并不是个洋鬼子,我是顶爱你们的一个基督徒。”
钟爱华的出生
钟爱华(钟仁溥,L. Nelson Bell)1894年出生在弗吉尼亚州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父母是虔诚的基督徒,他在高中时代成为全校棒球队的出色投手,前途看好。
进入大学后,钟爱华原本准备学法律,据他后来回忆,有一天他的一位同学问他,想不想成为一名海外医疗宣教士,当时的他觉得同学的话就是主耶稣对他的呼召,犹如天空中的一道闪电震撼了他的心,当天他就将专业从预备读法律转为预备读医。
大学毕业后钟爱华进入弗吉尼亚医学院读书。入学后钟爱华曾有机会成为职业棒球手,但他毅然放弃这个有着大好赚钱前途的职业,转而和上帝签下了一纸常人难以理解的合约:“若上帝许可,我愿意成为一个医生,去中国宣教。”
1916年22岁的钟爱华从医学院毕业,在教会的安排下,到西弗吉尼亚的矿区行医三个月作为前往中国传道的实习。在此期间,他与相识多年的女友弗吉尼娅(Virginia Myers Leftwich)完婚。实习结束时,正逢美国长老会在江苏淮阴清江浦(今淮安)的仁慈医院需要人手,于是钟爱华被派往江苏宣教。
1916年秋,年轻的钟爱华偕新婚不久的妻子从西雅图搭船启航抵达上海,随即转往清江浦的仁慈医院,开始了他25年的医疗宣教生涯。
钟爱华的25年医疗宣教生涯
美南长老会在淮阴地区的宣教工作始于1887年,是由该会宣教士赛兆祥以及林嘉善、林嘉美兄弟开创的,赛兆祥是赛珍珠(Pearl S. Buck)的父亲。林嘉善、林嘉美兄弟则是仁慈医院(Love and Mercy Hospital)的创办者,该医院成为当时长老会在海外所办规模最大的医院,为苏北广大地区的百姓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在钟爱华到来之前,林嘉美已在此服务多年,为医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仁慈医院工作了17个月后,年仅23岁的钟爱华就成为这所医院的外科主任,以后成为院长。虽然医务繁忙,医院也有专职院牧,但钟爱华总是把传福音放在首位,在医治病人身体的同时更注重他们的灵魂。
那时,仁慈医院每天清晨都有崇拜,基督徒医生和他们的助手邀请所有能够下床的病人一同参加敬拜听道。每次进行手术前,钟爱华都要为病人、为手术顺利而祷告。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时,苏北广大农村流行着一种名为“黑热病”(Kala-azar)的寄生虫疾病,致死率相当高。虽然美国已生产出一种可以治愈此病的特效药,但价格非常昂贵,非一般百姓所能负担。幸而在得克萨斯州有一位富有的基督徒商人本杰明·克莱顿为抗黑热病药品奉献巨额金钱,支持钟爱华在中国的医疗宣教事工,使他藉以挽救了无数中国百姓的生命,仁慈医院也因此成为全球治疗黑热病最为成功的医院。钟爱华的仁者之心及其精湛的医术,赢得了中国百姓的爱戴与尊敬。
钟爱华院长与在仁慈医院接受治疗的黑热病人合影(1941年)
钟爱华夫妇在清江浦共生育了4个子女:罗莎(Rosa)、路得(葛培理的妻子)、弗吉尼娅(Virginia)和克莱顿(Clayton)。
钟爱华在仁慈医院的25年里,经历过数次排外风潮、政治风波和战争,但他一直没有被吓阻,与家人一起坚持留守在仁慈医院,服务中国的百姓,显明了他对上帝的信心,以及愿与中国人民同受苦难的爱心。
钟爱华一家圣诞节早上在淮安住处前合影(1934年)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许多宣教士纷纷离去。1938年2月下旬,侵华日军又发动了新一轮的进攻。此时许多宣教士已撤退到上海,而钟爱华一家除了较大的两个女儿已回美国读书外,夫妻俩带着小女儿和儿子仍在清江浦。美国领事和友人们都劝吁钟爱华偕妻小赶紧离开,转移到安全地带。但他不顾个人安危,仍然坚守在仁慈医院照顾病人。
钟爱华的妻子弗吉尼娅坚决支持丈夫的决定,与他和孩子们厮守在一起。她还引用美国诗人爱默生的诗句“若为真理,舍上生命,纵使毁灭,也得成全”作为对自己和丈夫的激励。在留守的日子里,钟爱华在住所屋顶上覆盖上大幅美国国旗,以提醒日本的飞行员,不要轰炸美国侨民。直到日军占领清江浦一年多后,钟爱华看到美日关系日益紧张,预见到美日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加之妻子患上了严重的疟疾,身体亟需调养,才不得不选择返回美国。
1941年5月19日清晨,当钟爱华偕眷离开清江浦时,医院内所有宣教士和员工,以及无数当地的百姓都来到大运河码头向他们所爱的钟院长告别。钟爱华回到美国后定居北卡罗来纳州的蒙特利特(Montreat)。
1943 年8月,钟爱华的二女儿路得嫁给了葛培理,钟爱华对葛培理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他的许多建议受到女婿的重视。葛培理曾开玩笑说:“我想上帝给我路得,是要让我得到钟爱华这位岳父。”
从1956到1973年,钟爱华担任美国最具影响的福音派杂志《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的执行编辑。晚年时,钟爱华虽然自己患有严重的糖尿病,但他仍无微不至的照顾着中风的妻子。他曾对女儿说:“这是我们两人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能照料你母亲,是我一生的光荣。”
钟爱华传出版
1971年由英国著名传记作家约翰·波洛克(John Pollock)执笔撰写的钟爱华传记《钟爱华传:洋医生的中国心》(A Foreign Devil in China)出版。葛培理为此书所写的“序言”指出,钟爱华的一生经历四段生涯,就是职棒球员、医疗宣教士、期刊编辑以及葛培理的顾问。
路得在回忆父亲时说,父亲的手曾紧握棒球、手术刀和笔杆,推着母亲的轮椅,但更重要的是他一直紧握着上帝的手,顺从上帝的引导,因此才没有走错路。钟爱华生前最喜欢也最常引用的经文就是箴言第三章中的句子:“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
钟爱华在华宣教25载,多次面临生死抉择,而他每一次都顺从上帝的引导,相信上帝为他所安排的地方就是最安全、最稳妥之地。在一次美国的电视采访中,钟爱华和妻子被问到是否觉得当年在中国的时间是浪费生命。他回答说:“浪费?当然不是!我们知道将来在天家会遇见许许多多在仁慈医院接受基督的人,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呢?”
1973年,钟爱华在蒙特利特(Montreat)的家中去世,享年79岁。次年,夫人弗吉尼娅亦随他而去,他们的后代仍然深爱着中国这块土地,继续着父辈爱的事业。1988年,葛培理牧师访华时,曾和夫人路得一起到江苏淮安寻根访旧。当年路得出生的二层高砖房还在,还见到她童年时期的朋友。当年的仁慈医院已成为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
Book Cover & Review
图书封面和简介
 • 
1916年,钟爱华携带着他的新婚妻子,来到了中国的清江浦(现江苏淮安)。作为一位杰出的年轻医生,钟爱华参与到了医院里几乎所有的工作中去,从行政工作直到手术台上的抢救。正值中国的战乱年间,钟爱华经历了当时的宣教士所能经历的一切患难:内有人才、器材短缺之患,外逢战火、土匪肆虐之忧。
他对传福音始终怀有巨大的热情,抓紧一切机会向病人宣传那位能救人灵魂的主,凭着他的信心、威望和使人亲近的个性,使许多中国人领受了福音。他去监狱医病和讲道,亲眼看见基督是怎样为自己预备了许多饥渴的心灵。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微店
购买本书支持铸剑为犁运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