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私房艺术
微信号:wh2dian
一边被时代抛弃,一边被社会容纳,

胶卷摄影的美,不会欺骗你的眼睛。
胶卷摄影
人和世界的真实模样,
不是摄影技术的过度曲解,
而是一五一十的光影复制。
在这个被PS妖魔化的时代,
谁还愿意拾起老旧胶卷摄影?
用昂贵的胶卷记录时间,
在暗房里待一天静待不可逆的成片,
美不过电脑前几分钟的涂涂改改。
庆幸的是,
对胶卷的喜爱,
大有人在,
少年蒋翰翔就是其中之一。
在数码相机时代,
蒋翰翔着迷于手动相机和胶卷摄影,
他对身边的一切充满好奇,
包括私立寄宿高中生活的点点滴滴
他用胶卷,
记录下成长过程中对生活的感悟。
2018年4月,
蒋翰翔(JOHN JIANG)凭借下图,
在英国著名胶卷品牌
ILFORD全球摄影大赛美国区
获得冠军(学生组)。
It's Raining Men
两个站在浴帘后的青涩少年,目光耐人寻味,观者如何解读,都不过是蒋翰翔无意图的瞬间抓拍。
“他们有点不乐意,但有一点好奇,他们知道我喜欢摄影,就让我拍了。后来看到照片,效果挺有震撼力,我挺激动的。”
高中寄宿生活是少见且私密的,
成片后的效果颇为震撼,
于是翰翔邀请同学抓拍了一组系列照:
男孩与男人的界限,被黑白模糊了。
无独有偶,
成百上千张的摆拍,
有时候也敌不过一次抓拍而体现的意味。
你习以为常的生活,
常常存在令人震撼的瞬间。
高中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
在少年蒋翰翔的眼中,
他们是未沾风尘却又饱含青春的存在。
他用淘来的二手相机记录着留学情谊。
如果说少女是花,
那少年就是叶了吧。
花有千般美,
叶有万种形。
Brain On Leaves
学术不是千篇一律的数字,
少年被变换无穷的知识困扰着,
单纯的眼神仿佛在说:
要是数学公式像踢球那样简单就好了……
这是你看得见的青春,
还有你看不透的烦恼。
Throug The World
如若非要给少年加个形容词,
那一定是“阳光味”的。
即使只是课间慵懒的一回眸,
也能让你嗅到春光明媚。
Early Spring In February
真想知道美国寄宿高中生的日常,
翰翔的照片朴实无华的一一展现,
高中时期的叛逆和妥协,
在一次侧脸里,在一个发型中。
青春,怎样挥霍都不浪费。
After Lunch
这组“High School students in my eyes”
仿佛就在告诉每一个人:
生活不无聊,无聊的是人。
蒋翰翔,
要给你注入一股名为“平凡”的兴奋剂。
Look At Me
Ty
Studio
在学校上了一门“暗房技术”课后,蒋翰翔就迷上胶卷摄影。
“用一个老式相机,一切都需要手动进行控制,对学摄影的人来说像是一种磨去浮躁的训练。”
相较于同龄人的不谙世事,
蒋翰翔更为成熟通透,
许是性格使然,
00后的他与70后的摄影
才能相知相守。
蒋翰翔接受美国中文电视《纽约会客室》采访现场。
不满足课堂教学内容,
他开始揣摩摄影名家作品。
夏日午后,
翰翔带着老旧的手动相机走在街头,
揣摩街拍鼻祖  
Henri Cartier-Bresson的作品,
将“The 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
运用到拍摄当中。
这是翰翔最喜欢的作品:
转瞬即逝的飞鸽、
街边席地而坐的妇人,
静与动的强烈对比,
是可遇不可求的Moment,
令人在定格的“瞬间”看到期盼与守望。
Waiting
街头摄影没有预见性,
看见什么就拍什么,
完全取决于摄影师的眼睛。
滑板少年和狗。
喷泉边嬉戏的亲情。
长辈跟前,爱撒娇的表演。

橱窗里,无言的守候。

只要足够快,就能激流勇进。
胶卷相机的限制,
在拍摄运动时尤为突出,
但却使得虚晃带着运动的气息:
生命不息,运动不止。
摄影师比常人多了一双慧眼,
能发现寻常中的不寻常。
翰翔对街头摄影的喜爱,
冲在每一张胶卷里。
爷爷的肩头枕着小女孩的梦,
伴着将睡未睡的童真,
世界都要沉浸在爱与和平中。
Childhood Dream
流浪汉的世界,
终日奔波苦,一日不得闲。
New Location
在街头纷繁杂乱的元素中,
翰翔喜欢拍摄流浪汉和小孩。
一边是被世界抛弃或者抛弃世界的成年人。
一边是拯救世界的天使。
成年人的世界,
一个吻充一次电。
下一站,我要对陌生人说我爱你。
The Next Stop
我感激发明了电话的贝尔,
卷曲的电话线弯弯绕绕,
承载着我对家乡的思念无穷无尽。
Township Love
蒋翰翔拍摄纽约街头的人物,
他走在街上,
任由现场激发的灵光,
举起相机拍下很快流逝的一幕。
这些不经修饰的照片  
赋予了时光额外的故事。
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弃的胶卷,
在他手中就是“凝结时间”的最好工具。
《伟大的盖茨比》同名电影拍摄地,
城堡曾经的辉煌与没落,

花草树木都知道。
我在迷茫中看到一条路,
这条路通往何处我不在乎,
只要双脚还能行走,
我就要踏遍荆棘去往任意处。
There Is A Road To...
海是蓝色的,
只有足够蓝的海才迷人。
可在翰翔的镜头下,
海是灰色的,沙滩是灰色的,
却同样让人忍不住陷入其中,
黑白的海,比湛蓝的海更引人深思。
Sand Point
霓虹闪烁的夜景最怕黑白记录,
但翰翔的黑白霓虹比彩色霓虹  
多了复古韵味。
从前从前,有黑夜白天,
如今如今,有白天无黑夜。
闪烁的灯失去了色彩,
我们才又看到另一种黑夜。
Brooklyn Bridge
相对于黑白世界的纯粹,
少年说“不想让四年高中生活待在课堂”,
他要去寻找生命的彩色,
于是彩色胶卷世界如期而至。
断桥将断未断,
自由开始被说得泛滥,
自由的桥业已开始破烂,
是走得人多了,还是被口水淹没了?
你是行动的矮子,还是语言的巨人?
Broken Bridge To Freedom
翰翔决定开启一场心灵的救赎,
这场救赎在遥远的旅途中,
是身体的放逐,
是心灵的欢呼,
是镜头下的记录。
Remedy
翰翔欣赏英国近代摄影师Nick Brandt的作品,这个以拍摄非洲野生动物闻名的摄影大师给翰翔留下深刻的解读:
“他镜头下的动物与众不同,很有尊严,很有特质。”
翰翔将“动物尊严”运用到大自然的摄影中,他对大自然怀抱着一颗敬畏之心,这一点从他的作品中就能感受到。在一次野外教学中,他被落基山的壮美征服,远离城市丢掉手机的探险过程让他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他将感受融入摄影中。
落基山的尊严被定格,
这片山脉孕育出不可屈服的生命。
Morning In The Rocky Mountains
树在倒下之前,
与石头会有一次谈话。
树:你相信轮回吗?
石:我是永生的。
这像不像人与自然的对话?
Reincarnation1#、2#、3#
比石头更坚硬的,
是不息的生命力。
自然能给到生命的东西,
最奢侈的莫过于生生不息的希望。
Hope
你看,
纽约皇后区植物园的花开好了,
开在70年代的相机里,
绚烂的大自然,
开在胶卷中。
心灵朝圣之旅,
就是静待一朵花开、聆听盛放的声音。
我们从每一张照片中,能得到相似或者完全不同的体会,你能感受到他镜头里的世界是纯粹的,有对人的关怀,对大自然的敬畏。更可贵的是,在求知路上有母亲的陪伴。
黑白世界的孤独,
母亲仁青是第一聆听者;
胶卷冲刷出来的第一时间,
母亲仁青是第一个欣赏者。
每一次成片分享,
仁青不再是母亲,
而是一个被作品感动的观众,
她切身体会到摄影师的世界。
母子之间的鸿沟,
被一张照片化为乌有。
在一次校园活动中,好友不慎将他推倒致脑受伤。疗养中的翰翔每日的期盼就是拍一组“落日前夕”,仁青忍着心疼化身为“拐杖”,拄着翰翔一步步爬上露台,一步步靠近他的落霞。在他的落霞组图里,看到层层逼仄的云、看到渐弱的余晖,他原谅了好友,拥抱他更热爱的世界。
仁青站在他的身后,
润物细无声。
仁青将翰翔的作品整理成集,
让每一张照片都有了欣赏的价值。
这些照片里,
有抹不去的胶卷摄影中
因化学反应产生的颗粒感;
有因手动相机拍摄速度限制
无法捕捉的“特效“瞬间;
而这些“技术层面“的限制,
需要拍摄者更专业的摄影技术涵养。
拍摄者要在瞬间中,
在脑袋里完成光影构思,
发现独特的拍摄角度,
以及敏感的艺术直觉,
这是胶卷摄影的弊病,但也是吸引翰翔喜爱的点。相比起数码摄影,他更喜欢胶卷。
“胶卷摄影艺术不能被遗忘,它的特点和美的效果是数码摄影无法替代的,胶卷还能帮助摄影者更好地理解摄影过程,如聚焦、快门速度,傻瓜机是无法做到的。”
一张会说话的照片,
比千字文章更直观感动!
胶卷摄影,
没有任何修饰,
还原世界的模样。
一边被时代抛弃,
一边被社会容纳。
少年蒋翰翔,跨越大洋,
用70年代的手法,
记录身边的真实。
他用镜头锁住时间,
这是一个少年对生活的热爱。
胶卷摄影的美,不会欺骗你的眼睛。
图片、资料来源:
微信号《翰翔JOHN的胶片世界》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系授权发布,From 私房艺术,微信号,wh2dian,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INSIGHT视界 诚意推荐
本期推荐阅读:
后台回复关键词【男孩】阅读文章《这个男孩的诞生轰动世界,因为他爸是全球最帅的男人最牛的老公!》
微信公众号又双叒叕改版了…
为了让大家第一时间看到优质的海外内容
千万!千万!千万!
记得【星标】或【置顶】INSIGHT视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