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被短片刷了屏,一个是苹果与贾樟柯的「大片」《一个桶》,一个是电影宣传物料的「小片」《啥是佩奇》。都是主打春节亲情的广告宣传片,却在播出效果和口碑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知名电影导演的年度宣传片输给了「不知名」广告导演用一天聊出来的创意宣传物料。是贾科长拿不动刀了还是这届网友太飘了?网友评论很直接:「贾导,你可能太久没回农村了。」
一个桶
导演:贾樟柯
时长:6分36秒(全片)
啥是佩奇
导演:张大鹏
时长:8分13秒(全片)
关于两部短片的评价和分析网上已经有很多,这里我想通过两个片子的对比聊一下故事中的真实感到底是什么?怎样营造真实感。
真实感对于故事的重要性不赘述了。我们常认为真实感就是生活,这也是《一个桶》的主要槽点之一,许多网友认为沙子装鸡蛋不生活,母亲忍心让儿子千里迢迢扛一桶沙子回城里不生活,在鸡蛋上花笑脸不生活。当观众基于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评价时,这些吐槽都没问题。但《一个桶》对于真实感处理的最大问题并不是「不生活」,反而是因为这个故事太「生活」。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一书中认为:「故事应该是生活的比喻,而不是对生活片段的呆板刻画。错误的将表象逼真当成生活真实,会造成故事的结构性欠缺。」
书中对结构的解释是,「结构是对角色人物生活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
注意这里有个关键词——事件,在角色被创造出来后,角色的人生中就会发生无数的事件,但进入到故事中的事件,应当创造出人物生活情境的变化,这种变化用一种价值来表达和经历,并通过冲突来完成。
按照这个标准,我们把《一个桶》的故事进行拆解时就会发现,结构才是造成这个故事「不真实」的根本原因。
《一个桶》的故事一共有四个事件,分别是:主角出场母亲让儿子带桶回家,儿子无奈儿子带桶上路儿子发现桶里的鸡蛋
事件一交代母亲的生活环境是山区小镇。
事件二交代主题:母亲要求儿子带一个桶回城,儿子有些为难,但也接受。
事件三
讲述儿子带桶回家一路上的遭遇,重点展示了山水迢迢,交通繁琐。

事件四
是高潮,儿子打开桶,里面是一桶沙子,沙中埋着鸡蛋,每一颗鸡蛋写着日期和笑脸表情。儿子感受母亲的爱。

但是在这些事件中,角色的生活情境没有改变:回家是既定行程,从头到尾都没有变化。我们看不出角色的价值体现,儿子和母亲在价值观上有什么差异。各种冲突也被淡化:包括价值冲突以及行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麻烦和矛盾。因此即使所有的剧情取材于生活,但观众仍然会觉得这又是一个虚情假意的故事套路。
为了更好的理解,请回想一下《我不是药神》中,开场选择的几个事件:
1. 照顾瘫痪父亲亲子互动表现了主角程勇的生活状态和他的性格特点。
2. 前妻要求带儿子移民展示了主角的困境。
3. 吕受益请程勇走私救命药给了主角一个改善生活现状的选择,只不过他没有答应。
4.
父亲病情加重
把主角推进了绝境,他终于下定决心带药。

如果把这一段看作一个完整的故事,每一个事件的选择,都对主角生活情境的转变产生影响——从平庸谨慎到违法走私。都表达或展示了某种生活价值——“程勇的庸碌无为亲情至上”对比“程妻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教育”以及“只要能活下去”,而且都有冲突——“与前妻的冲突”、“儿子在身边与更好教育的冲突”、“生活压力与违法挣钱的冲突”。编剧和导演通过对事件的选择,让观众感同身受的理解了主角的选择:焦虑是共通的,困境是现实的,冲突是合理的。主角因此不再是刻板的正面高大全,而是有可能出现在“身边”的普通人。
//////////
回到《一个桶》,如果保持原故事基础不变,可否通过事件调整强化结构呢?以下提供一种思路供参考。
事件一,角色的出场,描写母亲起早贪黑劳作,同时儿子劝母亲可以多花钱少劳动。这样增加了价值观对立和价值观带来的冲突。
事件二中,母亲提出带桶回家,儿子不是无奈接受,而是抱怨桶太重,表示城里都能买,不用带。调整后价值观和冲突更明确,角色的生活变化也有体现。
事件三中,如果提前让桶坏掉,可以增加带桶的难度。同时再多一些儿子的纠结,例如偷偷把桶扔掉,最终却还是捡回来。既增加了戏剧性,又表现出儿子对母亲的体谅。
事件四到来时,穿插一些母亲的起早贪黑,和儿子的一路辛劳,观众的感同身受才能达到合理的位置。
通过这些调整,虽然同样是刻板桥段,但观众更能理解角色的选择和情境的变化,故事的真实感因此加强了。
//////////
当然,《一个桶》的实际片长只有6分钟,与电影相比有些勉强,所以我们来分析一下同为短片的《啥是佩奇》的结构。
全片8分钟,共有5个事件,分别是:「主角打电话,孙子要佩奇」、「主角不明白佩奇的意思,到处寻找」、「主角搞明白佩奇,开始制作」、「主角误以为儿子一家不回乡过年」、「儿子接主角进城,送孙子礼物」
事件一直接进入主题「啥是佩奇」,表达主角的生活情境即将发生变化:儿子一家要回乡过年,爷爷要送孙子一个礼物。同时给出冲突:爷爷不明白孙子想要的佩奇是什么东西。这里也体现了价值对立:「山村寡居老人对世界的认知」和「城里小孙子对世界的认知」。
事件二中,爷爷的生活情境继续发生变化,他为了搞清楚啥是佩奇,问遍了村里的老乡。在这个过程中,凸显了城乡之间的生活差距,让城市观众对乡村生活有直观感受。同时巧妙的将「视频里的乡村」和「看视频的观众」进行了价值
对立,强化了喜剧的荒诞性和现实的真实性。

事件三中,爷爷搞清了佩奇的样子,但限于条件,他用自己的方式制作了佩奇。这一事件里,导演并没有展示爷爷的作品,但是一连串的制作过程,给出了很强的悬念。这里同样是将观众与角色进行对立,毕竟现在很少有人会用电焊给自己做东西了。
事件四
是高潮前的压抑,爷爷得知儿子不回乡过年了。这里应用了编剧的基本技巧,在高潮事件来临前,应当有一个反向的事件。例如当高潮是团圆时,那么前一个事件就是分离,分离后的团圆才会更加珍贵。本片中,所有的礼物都准备好了,饺子也包好了,儿子突然打电话说不回了。爷爷的沮丧和失望就显得格外真实。当这种情绪低到极点时,最后的事件就会格外感人。

事件五是高潮,爷爷兴奋的拿出一件又一件的礼物,这种迫不及待的赠与在事件四的铺垫下显得格外真实。同样,最后一件礼物「硬核佩奇」在千呼万唤中出现,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至此所有的价值对立和城乡冲突在团圆这个大主题下达到统一。
我无意评价《啥是佩奇》是否有丑化农村和刻板印象,但在事件的选择和处理上,《啥是佩奇》有着更好的故事结构,通过结构产生的生活情境变化、冲突建立、价值对比,让人物的真实感远强于《一个桶》。
如果大家有兴趣,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分析张大鹏导演的另一部短片《活地图老爸》,以及2018年的苹果春节宣传短片——陈可辛导演的《三分钟》。相信分析后能更清晰的理解,为什么《一个桶》的「不真实」:并不是「事实虚假」,而是故事的结构性欠缺造成的「情感虚假」。
//////////
参考视频:《三分钟》  导演:陈可辛   时长:7分06秒
参考视频:《活地图老爸》  导演:张大鹏   时长:9分27秒
~ < END >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