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学以后,大多父母都希望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但大多数情况孩子都会只是敷衍地说“很好!”“挺好!”“没什么。”等等。父母究竟要怎样提问才能与孩子畅快交流,了解孩子的日常和想法做法呢?
如果提问的方式不对,父母便难以达到预期的沟通效果。一般父母容易犯的错误是提问方式过于狭窄或过于宽泛,或者没有针对性,让孩子难以回应。
比如说孩子放学时,大多父母都会问:“今天过得怎样?”孩子就会例行公事地说:“Good!”于是没有了下文。而如果父母继续要求说:“跟我讲讲学校的事情吧。”孩子就会懒洋洋地说:“没什么。”或者:“我不记得了。”
我曾经在睡前道晚安时让孩子讲讲学校的事情,五岁的女儿忽然眨巴眨巴着眼睛说:“学校的事情啊!好吧!我们发现了一个魔法洞……”然后巴拉巴拉编了一通想象中的童话故事。尽管我很享受听她编故事,但她在学校里的情况我仍然没有了解到,因此也算是一次没有达到目的的沟通。
那么,怎样提问才能达到父母与孩子沟通的目的呢?这就需要父母改变提问方式,不要提只能用是或否回答的问题,不要提太空乏孩子难以理解主旨的问题,而应该选择用开放式提问,一方面能引导孩子回答和描述更多细节,也能带动孩子思考。
同样以放学后的沟通为例,有的孩子属于无话不谈类型,父母没有问就已经巴拉巴拉说个不停了;但有的孩子则需要引导他们来回忆发生过的事;有的孩子不喜欢一放学就被父母追着问,但却会喜欢在餐桌上一起吃饭时聊聊学校的事,或者喜欢在睡前跟父母讲讲。
父母需要在不断的尝试中了解自己的孩子属于哪种类型,喜欢在什么时候谈话。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以后,父母便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用开放式提问跟孩子交谈。
沟通的切入点:微笑、赞美及请求帮助
人与人之间沟通最重要的技巧是切入方式,当我们要跟陌生人见面,如何才能在短时间内拉近距离?
那首先就是微笑,赞美或请求帮助。
如我们去见一个新客户,微笑握手并自我介绍后,适当地对对方进行衷心的赞美,即便是赞美一下对方的耳环首饰,或者对方的声音特质,对方的热情周到等等,都会让对方瞬间拉近距离。
请求帮助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沟通技巧,很多高明的销售人员都会请求客户帮他做一些小事,如帮忙拿一下东西,帮忙倒杯水等等,然后因此而发出真诚的感恩和赞美,这会让客户感觉良好于是对销售人员印象深刻。而恋爱中的男女,如果适当地向对方请求帮助,也会促进爱慕之情。
如一个女子倾慕于一个男子,也希望男子对自己产生好感,那她只要适当地请求帮助,让男子帮她提点东西,扣上手腕上的扣子等等,便很容易收获男子的倾心;夫妻之间要促进感情,不能彼此过于独立,而需常常请求帮助,便能恩爱有加。
心理学上说人对于自己帮助过的人会怀有非常大的好感和深刻的记忆,因为人更重视自己“被需要”的特质,这就是“请求帮助”为何会成为一个重要沟通手段的原因。
亲子沟通也是人际沟通的一部分,也符合沟通的基本原则。因此当我们想跟孩子谈话时,我们首先得对着孩子微笑,然后赞美孩子,或者请求孩子帮助。接孩子放学时对着孩子微笑并拥抱孩子,赞美孩子做的手工作品,赞美孩子跟别人道别时的礼貌等等,可以让孩子帮你做点小事,比如拿着你的钥匙,帮你调出GPS地址等等,然后感谢孩子。待这些步骤都完成了,再用开放式提问与孩子说笑沟通,就能让孩子愿意跟你聊聊学校的事。
很多妈妈都表示当她们邀请孩子帮她一起做饭或洗碗时,孩子就会边做饭洗碗边跟妈妈聊学校里的琐事,甚至包括暗恋的对象。而爸爸们如果邀请孩子一起做点敲敲打打的手工活,孩子就会愿意跟爸爸讲自己在学校遇到的情况,甚至包括打架或被霸凌之类的经历。
沟通的链接方式:情感和行为的链接
任何的沟通,直奔主题大多不会有太强的效果。如一个销售人员在服装店里看见一个顾客,直接冲上去提建议说:“你可以购买我们的羊毛大衣,今天有折扣超值。”这样唐突的建议可能会让顾客反感,觉得被冒犯。而如果销售人员先跟顾客建立一系列情感链接,比如看顾客带着孩子,就逗逗孩子玩,夸奖一下孩子,跟顾客探讨一下孩子养育问题,或者看见顾客对一条项链感兴趣,就跟顾客谈谈项链的搭配等等。这些都是沟通前人与人之间的有效连接。我们会更愿意跟与自己有真诚的有效连接的人透露心声。
回到与孩子沟通的问题,如果能先跟孩子建立有效的链接,如你看到孩子的胸前贴了一个贴纸,就可以问问孩子贴纸是怎样得来的啊?如果孩子说是老师因为她很棒而奖励她的,那家长就可以充满骄傲地拥抱孩子,说自己为此感到非常自豪。这就是沟通前的预热,与孩子建立了有效的链接。
沟通前有效的预热,通常可以从聊一些孩子觉得轻松愉快的话题入手。比如问问孩子午饭吃了什么食物,课间跟哪些朋友玩,玩了什么游戏之类。孩子通常愿意谈这种轻松的话题,待孩子们为谈话做足了预热,就可以进入更深层次话题的探讨。
沟通的对话方式:开放式对话
与孩子有了情感和行为的有效链接为基础,家长就可以进入与孩子的开放式对话,用开放式提问引导孩子与父母沟通。
同样以孩子放学后家长想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为例,我们不但希望了解孩子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更希望通过谈话能引导孩子关注于自我的成长,形成一种自我认同和肯定从而成为孩子对自我认识的可实现的预言。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提问:
1.你有做什么项目吗?(美国的中小学学习都以主题项目研究为主)
2.你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
3.你觉得哪里可以做得更好?
4.你觉得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5.你从中获得了什么经验?
6.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7.你觉得你可以把你学到的知识用在解决什么其它问题?
以上问题都是询问孩子过去发生的事实,并引导孩子从中总结的开放式提问方法。要小心的是不要把这些问题发展为父母的说教,而是真诚地跟孩子去探讨。孩子普遍比较敏感,一旦觉察到父母有借聊天之机说教,便会终止跟父母的谈话。
因此父母不但要使用开放式提问不断引导孩子思考,还得时不时夸奖一下,用如“你这想法不错!”“你真的很善于思考。”“我很欣赏你的分析!”等等类似的肯定赞赏语句,鼓励孩子不断说出自己的想法。
而如果需要拓展孩子的潜能,让他们发掘和感觉到自己内在的力量,或者需要鼓励他们尝试新的机会或挑战,则可以对孩子问类似以下的开放式问题:
1.想想看你会从中获得什么?
2.这个对你有多重要?
3.你还有哪些方法没有去尝试?
4.你觉得你身上有哪些潜能可以帮助你实现它?
5.有什么会影响到这件事的结果?
6.如果没有限制,你会怎样做?
7.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8.你需要我帮你做些什么吗?
9.其他人有什么看法?
一旦引导孩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可以开始鼓励孩子往未来的目标看,通过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鼓励孩子去行动时,我们可以问类似以下的开放式问题:
1.你将要怎样做?
2.你想听听妈妈的建议吗?还是你想先按自己的方法去做?
3.刚才你列举了那么多的方法,你觉得哪一个方法最好?
4.第一步你需要做什么?然后呢?那之后呢?
5.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一个有胆识的领导者会怎样做?
在提出了所有引导性问题后,不管孩子最终的决定怎样,不管孩子最终有没有解决问题,我们都让孩子自己去做选择和尝试。引导式提问并非需要牵着孩子按照父母的想法走,而是引导和锻炼孩子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新回到放学时讨论的例子,在我们与孩子建立起链接后,孩子可能会告诉妈妈:
孩子:“今天Johnny 在厕所里又打了我一拳。我没有惹他。”
妈妈:“哦!那你今天一定过得很糟糕。(共情链接)能告诉我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吗?”
孩子:“我什么都没做,我觉得很生气!他是我最好的朋友。”
妈妈:“是挺让人生气的!听起来你也不愿意失去他这个朋友。你觉得怎样做才可以让他学会尊重你而你们又可以继续做朋友?”
孩子:“我觉得我最好也打他一拳。”
妈妈:“想想还有没其它更好的方法?毕竟你不想失去这个朋友。有什么方法你没有尝试过的?”
孩子:“或许我应该告诉老师。”
妈妈:”这个主意不错。再想想还有没有其它方法?或者你需要我帮你做些什么吗?“
孩子:“我想我最好先尝试跟他谈谈。“
妈妈:“不错!如果你需要我的帮助可以随时来找我。“
……
孩子在与父母的日常的交谈中如果能遵循以上开放性讨论规律,那不管孩子日后遇到任何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首先会导入开放式提问,引导自己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本文内容转载于奥斯汀频道(ID:Austinchannel
长按二维码关注
奥斯汀频道直击追踪报道美国新闻,介绍美国周边生活娱乐项目,为奥斯汀华人提供社会、科技、咨询、娱乐等前沿消息,欢迎关注!
积极教养
THE END
如果你也对正面管教感兴趣,可添加宽宽妈妈个人微信号,向她发送“入群”,她将邀请你加入“积极教养亲子交流群”,与其他家长一起讨论育儿经验,做学习型父母。
微信号:gracekuang51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