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津
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国发院研究员
自2017年8月吴敦义担任国民党主席以来,先将“九二共识”改成“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后又干脆改称为“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据1月17日台媒报道,中国国民党正在研议补全原有“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两岸论述,加入“民主和平”、“两岸或经济双赢”内涵。针对这一报道,1月19日下午国民党主席吴敦义在台南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时坚定地表示,“不会有九二共识2.0版,那是历史事实,不可能随便改变”,接着吴敦义通过列举往来电文内容的方式来证明1992年的确存在“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 
虽然吴敦义在接受采访时的表述没有像先前媒体报道的那样有所“进”,反而有所“退”,但有人认为,这是吴敦义“以退为进”的策略,其“醉翁之意”不在升级至2.0版,而在于强化其“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论述。 
那么,“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是否符合历史真实?这是一个关涉到国共两党能否正常互动的问题,也是一个关涉到两岸关系能否持续和平发展的问题。为此,有必要加以厘清。 
汪辜会谈(图片来源:网络)
诚如大家所知,“九二共识”是苏起在2000年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据他本人解释,他希望能通过建构这一概念来避开“一中”,也能避开“各表”,以让两岸在民进党执政时仍能各自保有模糊空间,持续和解,避免战争。2018年台湾陆委会主委陈明通也公开说,“苏起当初创造这个名词,其实是好意,因当时政党轮替,所以创造新名词给民进党使用”(参见苏起:《“九二共识”变形得我都认不出来》,载台湾《联合报》,1月10日版)。 
应当说,苏起希冀通过创制“九二共识”概念以确认两岸存在争议同时又对争议加以模糊的做法,不啻是一种智慧之举。事实亦证明,马英九主政八年期间,“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正是在这一政治基础上两岸关系开辟了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实现了两岸最高领导人的新加坡会晤。大陆方面认为,“九二共识”不仅是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基楚,而且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处理两岸关系不可替代的工作指针。 
要厘清“九二共识”的意涵,还得从1992年香港会谈说起。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赴大陆探亲后,两岸交流日益频繁,一些事务性的问题亟待解决。于是两岸的海协会与海基会于1992年在香港举行会谈。会谈其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共识。但两岸在表述内容上存有分歧。当时海协会的表述内容为:“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含义”。台湾海基会的表述内容则为:“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对照以上两个表述不难发现,大陆方面想通过模糊“一个中国”涵义的方式来暂时回避双方争议,以便不影响两岸谈判的推进,故主张两岸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达对“一个中国”涵义有“不同认知”,但不主张进一步说出分歧的内容,即坚持“一中不表”。然而,台湾方面却坚持依据“国统纲领”和“国统会”关于“一个中国涵义”的说贴,列出了两岸不同认知的具体内容,即坚持“一中各表”。 
那么,为何台湾方面坚持“一中各表”呢?原因不外乎有三:其一,在台湾方面看来,“一个中国”原则隐含了一个语义陷阱。在主流国际社会的观念中,“中国”通常被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很少有国家将“中国”与台湾当局联系起来。因此,若台湾方面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则很容易被外界认为其默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政权。为了避免给外界造成如此印象,台湾方面即使在接受一中原则时,也总是强调“一中各表”。其二,相较于大陆方面,台湾方面在国际社会处于“弱势”地位,非常担心自身的“主体性”被淡化或忽视,故在表述一中原则时,总是坚持表达出“一中”的具体意涵(即强调“一中即中华民国”)。在这一意义上说,“一中各表”是台湾方面(国民党)维护“中华民国主体性”的权益之计。 
面对台湾方面的“一中各表”,大陆方面是不能接受的,其原因有二:其一,接受“一中各表”意味着大陆变相承认了“中华民国”。与此同时,大陆方面还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存在,若在坚持自身“法统”的情况下再承认对方的合法性,就意味着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并存,这在事实上会导致“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一国两府”或“两个中国”。其二,“一中各表”有被利用的空间。大陆对“一中各表”心存芥蒂,担心台湾有人会在“各自表述”的幌子下,把“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和“台湾独立”等内容塞入其中。譬如,李登辉曾利用“一中各表”将“一个中国”论述表述成“独台”论述。所以,大陆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 
那么,后来“九二共识”在台湾是如何被异化或歪曲成“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呢?
首先,通过前述历史考察可以发现,当年双方均认同的“各自口头表述”所针对的仅仅是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而非“一个中国意涵”。部分国民党人士将“一个中国原则”和“一个中国意涵”加以混同,笼统地表达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这有违当年的历史事实。正因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会弱化两岸原本的一个中国原则,所以大陆方面迄今对其从未表示接受、同意或承认。 
其次,各自表述“一个中国原则”仅仅是为打破当时僵局而采取的一个权宜之计,其仅就表述方式而言,而非就表述内容而言。换言之,其为表述当时双方共识的“方法”,而非双方共识的“内容”,只不过随后被部分国民党人士渐渐地由“表述方法”演化成“表述内容”。“各自表述”从来不是“九二共识”的内容,两岸从未就“各自表述”达成共识。针对这一歪曲,1996年11月1日,时任海协会副会长唐树备说:“九二年两会经过协商,曾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双方各自就这句话进行口头表述的共识。对于一个中国的内涵,两会的事务性协商中不讨论。台湾方面把这发展成‘一个中国、各自表述’,那是它的事情,与当时的共识风马牛不相及”(参见参见苏起、郑安国主编:《“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共识的史实》,台湾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67-68页)。 
从2005年“胡连会”后的国共互动看,尽管国民党在岛内不时声称其坚持“一中各表”,但在国共两党面对面的场合,从来不讲“一中各表”,这是国共两党在多年互动中形成的“默契”和惯例。譬如,2012年3月时任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来北京时提出“一国两区”论述,只提“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而不提“一中各表”,只是后来面对记者提问以及返回岛内以后,又重新讲“一中各表”。再如,2015年11月7日,“习马会晤”时,双方只提“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而不提“一中各表”,只是后来在各自召开记者会时,马英九才提及“一中各表”。2017年8月吴敦义担任国民党主席后,曾公开声称国共两党互动的政治基础是“九二共识,一中各表”,这一变化引起外界种种猜测和国民党内部质疑,也因此而使国共关系的走向陡升变数。大陆认为,国共两党互动的政治基础只能是“九二共识”四个字,而不能变成“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八个字。一旦四个字被改成八个字,就偏离了国民党原来的两岸路线,国共互动的政治基础就遭到破坏。 
笔者在与台湾学者交流时,有人直言不讳地说,大陆方面先将“九二共识”改成“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这次习近平讲话又将其改为“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九二共识’”。为何大陆可以改,而台湾则不可以改? 
众所周知,本来“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就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或“一个中国原则”,正因如此,三个概念有时互换使用。从这一意义上说,无须强调“九二共识”是“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大陆后来之所以强调,是因为岛内有人对“九二共识”进行曲解,使“九二共识”有脱离其本来含义的趋向。有鉴于此,大陆出于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考量,才开始强调“九二共识”是“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至于这次习近平讲话对“九二共识”的“新表述”,其实并不新,只是“还原”了“九二共识”的本来意涵。如上所述,从历史文件看,当时海协会的表述内容为:“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含义”。台湾海基会的表述为:“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比较两会的具体表述不难发现,海协会和海基会各自向对方明确承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追求国家统一。可见,“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是“九二共识”的题中之义。这次习近平讲话提出“共同谋求国家统一”的“九二共识”,不是大陆方面“升级”或“改变”了“九二共识”,而是为适应新时代国家统一的需要而“复原”了其本来意涵。 
编辑:孙巧铃
来源:中评社
作为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人大国发院坚守“国家战略、全球视野、决策咨询、舆论引导”的目标,着眼于思想创新和全球未来,致力于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进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