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美国的马丁路德金日,全国大体都放假一天,以示纪念。可能有些人不是很记得金先生是谁,他就是那位作出 ”I have a dream..." 演说的人。他的演讲不能不说是很多美国人梦想的开始。
那今天,就说说我们这些小人物的梦想。
还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有各种各样的梦想,或称理想。随着我们慢慢长大,这些理想就慢慢和现实交融,不断变化其形态,结出不同的果子来。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的理想又不断自我调整,有时变大,有时变小。有时我们找不到下一个理想的样子,我们就因此变得迷茫。
对我而言,我觉得我的理想,始终是三部分因素相互催化、制约的结果。
一部分就是你心底那从未放弃的,你看重的那些东西。对我而言,我从来没觉得我一定要做什么事,或者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独立、自由、高品质的生活对我很重要。而高品质的生活和独立放在一起,就意味着投胎得好(生在富有人家),或者嫁得好并不能成为我实现理想的途径。只有靠自己努力,独立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被社会认可。不断增强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独立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样才行。所以一方面我非常独立,能住得舒适,吃得开心,偶尔可以全世界乱跑,每天可以看到想看的书,和喜欢的人群交往、合作,不断给自己充电。另一方面,又从来没有停止为保持甚至进一步优化这样的生活努力和辛苦着,我知道那正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所以乐在其中。
而喜欢自由,就意味着即使面对一些似乎让我达到另两个目的的选择,如果让我觉得其违背了我的本心,让我必须做一些不喜欢、内心不接受的事情,我也毫不犹豫地放弃。我也很自然的总是和自己喜欢的人扎堆,有自己喜好的消磨时间和利用时间的方式。反映在性格上,偶尔也会让我过于耿直,或是错失良机。但好处是自己能一直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不会委屈自己的心。
这三个点叠加在一起,在我做选择的时候,正向的影响力往往成为我优化选择的目标。打个比方,也就是在一个公司里,工资、影响力、头衔,我自然喜欢更高的工资和更高的头衔,但是如果一件事从影响力而言对我更有利,我往往会这样去选择。至于具体做什么,反倒不是那么重要了。当然,这样的取向,会让某些职业对自己更合适。比如技术人这个职业范畴,对我而言就是很好的。
第二部分因素,就是身边不断出现的机遇还是范例,让我们改变想要的具体东西。这也就是环境的因素。简单说来,以前没有想过的事情,看到周围的朋友还是同事做到了,突然意识到:原来这也是个很好的选择啊。或者,这也许也是个不错的途径。最明显的,其实硅谷很多的朋友早年并没有创业这样的理想,后来慢慢发现,很多人通过创业实现了、或者最大化了自我价值。这种示例的影响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硅谷人前赴后继地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说大点,你读到一本书,会突然想,啊,这个人的人生经历真有趣,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说小点,在一个公司一两年的奋斗目标,往往会更加清晰,如果你发现公司里有一个人正是这么走的。也就是 role model 的力量。“嗯,我就想一年后成为她/他那样的人,做她/他做的这些事”。有时候我们会这么跟自己说。这样的一些人,就会潜移默化你想要的生活。
第三部分因素,就是自己的天赋和愿意付出的努力,在一段时间后,让你的理想和成就之间的距离有多远。这可能是催化理想转弯的最大因素。早年想当老师或者医生,后来发现,哦,似乎自己走到一条完全不同的路上。读博士的我们都想过当教授,几年下来,却发现当教授可不是那么好当的。想着要成为大公司的高层,又发现大公司的梯子爬起来需要的耐力不是闹着玩的,而且过程中需要的很多努力不一定是你喜欢的事情……
当然,还有很多外在因素或限制,对我们的理想的影响极大,而且大部分时候在我们的控制之外。但这里想讨论的主要是我们内在的因素,所以就不展开了。
总之,我们就在一些初衷、人群环境、和通过努力取得的现实之间不断调整自己的理想。不变的是初衷或初心,变的是自己接触的人群,可控的是自己的努力,虽然控制自己的努力从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们会对现实妥协,却从来不会在初心上妥协。我们会遇到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这些人给我们带来一些自己没有预想到的影响。
我们就这样一路走着,一路努力着,有时候似乎是与梦想越来越远,有时有似乎越来越近,偶尔甚至超越了自己的梦想。我们在追逐着梦想,却不曾想梦想一直跟在我们身后,成为我们的烙印,只要我们没有放弃努力,梦想其实也从来不会放弃我们,不过是换了一件衣裳而已。
梦想有多大,我们就能走得多远。这里说的远近,如果不是按照世人眼光的成败来衡量,而是用自己内心的成败来衡量。也许,你就会觉得自己其实走得挺远。以后,还可以走得更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