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个比较轻松的话题,关于外语学习的话题。
上一篇末尾提到假期顺便复习了日语,有朋友就问,为什么会学日语。这件事要追溯到我还上大学的时候了。那时候还在中科大,每个学期除了必修课的学分,还要选一些选修课,也有学分的要求。
总的说来,最流行的选修课有两类。一是各种鉴赏,什么古典音乐鉴赏啊,世界名画鉴赏啊等等。另一个就是各种第二外语,简称二外。而当时科大提供的好像是日语、德语、俄语、和法语。
当时比较贪心,或者说比较务实,总想学点什么有朝一日可能会对职场发展有益处的,万一失业了还能去翻译一些书籍糊口,所以就选了日语和德语。于是大学期间,就通过二外结结实实学了两年日语,两年德语。因为拿学分要考试,所以也不能太糊弄。最后这两门语言也就算入了门。

这么多年,除了偶尔去欧洲和日本游玩的时候,能认出读出一些简单的路标啊,菜单啊,说明书什么的,基本也没有啥真的用处。而且日语里很多字会中文的就能猜出意思,德语里很多单词也和英语相近,所以没有体现出太多的优越性。
如果真说有什么用,我工作过的几个公司都算国际化大公司,偶尔能用自己蹩脚的二外去验证一些简单的网页的翻译,仅此而已。
今天说说我觉得这几个语言里最难的是什么吧。
先说母语中文。我觉得中文就是世界上最难的语言,所以作为母语,从小就会说会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优势。光常用字能记住怎么读怎么写,就是一个不小的存储量,更别提什么方言啊,文言文啊,成语啊,古诗词啊,修辞方法了。
英语呢,就是二十六个字母变来变去,每个单词的读法其实都有约定俗成的规律,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能不算最简单的语言了。娃上学不到一年,基本不太复杂的英文故事都能自己读了。
英语学到后来,我觉得中国人而言有这么几个难关。首先就是口音。我遇到的大部分中国人说起英文都有点中国式口音,有时候还有点汉语方言式的口音。还有的人说中文没有那么严重的口头禅,一说英语,就能一分钟的话里用十几甚至几十个 so,kind of,I think,like,等等。
另一个就是喜欢用长句子,尤其是写作的时候,特别是科技相关的写作,经常遇到一个句子通过 which,that,接的老长。自己写得过瘾,别人看得头晕。
而另外的一个难关,或者说需要花时间积累的,就是很多英文词组,每个单词是那个意思,放一起词组似乎也很容易懂,但是其实因为文化背景,完全表示一个和字面完全不同的意思。比如 In the doghouse,There is more than one way to skin a cat,White elephant,stone cold fox 等等。
不过总的说来,达到基本交流的标准,还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再说说日语。我个人而言,有两个伤脑筋的地方。一个也是它容易的地方,就是很多日语字和中文字完全一样,大部分意思也一样,但是读音却完全不同。结果就是很多这样的字时间一长我就不记得日语的读音了。所以日语读写远远比听和说要掌握的好得多。
另外日语一个语言特征就是有敬语、谦语,换句话说,完全一样意思的一句话,对长辈上司说,对朋友家人说,或者对晚辈下级说,就完全不一样的说法,不一样的单词。学完了时间长了不用,有的时候也不记得哪个是更尊敬的说法。虽然不是特别影响表达,不过想说地道的日语,这个就得下功夫。
德语学习,当时遇到最头疼的有两个。一个是它中间有一个叫做“小舌颤音”的发音,有点像仰着脖子漱口的那个乌噜噜的声音。我每次都要费很大劲才能发出来。另一个就是德语里面的名词都是有性别的。比如桌子是阳性、椅子是阴性、手表是中性等等。没有什么逻辑或者道理可言,只能靠硬记。而相应的定冠词、不定冠词等,都随着名词的性别有相应的变化。现在好多年不用,其实又忘的差不多了。
后来因为在一家法国公司实习,公司很多人说法语,我还尝试着去学习法语,不过实在没有入门。法语单词里很多字母都会不发音,所以听比说更要难很多。
学习语言很枯燥,因为有很多死记硬背,不过知道不同语言的特征和区别,能简单交流,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等我什么时候没事了,我觉得我还是会把不同外语作为兴趣去花时间学习的。现在网上教程什么的也很多,愿意下功夫的化,自学起来也不是什么难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