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办公室里日常寒暄,除了“这片/剧你追了没”“吃了没”之后,又多了一句“票抢到没”……

Sir的消息窗口和票圈呢,更出现了一班“加速包怪”。
嘘寒问暖,不如帮我省笔巨款。
你身上有他的香水味,是我没票犯的罪
唉,谁都不能免俗,谈吐逼格和好衣服早就打包收起,放开俩膀子,一边埋怨人挤人,一边还使劲往里挤……
回家过年,这中国人最隆重、最大型的仪式感,随着年龄日长,每年压力倍增。
小时候盼望的年味,被回家恍若在线催婚催育、在线陪聊尬笑折腾得越来越少。
心疼假笑弟
但仅仅怕,就不过了?
Sir说什么也不同意。
中国人需要春节、需要年
理由,全在这部片——
《回家过年》
一部播错时间的央视纪录片。
2017年2月11日上线。
这是啥日子。
鸡年春节假期刚过,角色和生活节奏艰难转换的当口:从“吃了睡睡了吃的幸福肥”变身“早出晚归夜不睡”的爆肝社畜。
刚从老父老母的唠叨声中逃出,刚从花式催婚尬笑的日子解脱;再加上被工作日迎头痛击。
说那是一年里最讨厌春节的时刻,不夸张。
也因此,这部10集纪录片到现在都没豆瓣评分,因为……看过的人太少。
(第二季知道的人更是寥寥)
底下评论边打五星边可惜。
要搁现在,早爆了。

《回家过年》说了啥?
真没啥大不了的。
25分钟一集,主要就说一个事。
每件事,都能用这种句式概括:
*漂×××打算回家过年
第一集,广漂孟俊源打算跟一帮老乡组摩托队回家过年。
第二集,杭漂某快递点老板,打算送完快递,在大年二十九那天赶回老家。
第三集,拖家带口的北漂,打算回家安置要回沙县高考的女儿,顺便回老家过年。
第四集,沪漂陈伟打算把媳妇接回老家过年。
……
主角呢,有你平时在生活里就能遇到的平常人:快递点老板、食堂大叔、二胎妈妈、拆迁户;
也有偶尔在热搜上见到的“特别”人物:边防守疆的可爱哨兵、东北过年南迁的老人团、以及在中国扎根的外国钉子户……
不管平常或特别,在“年”面前,他们都是同一身份——
要回家的人。
《回家过年》不是那种报喜不报忧的煽情式纪录片。
它还是会让你看到“那些让你害怕回家的东西”。
比如拥挤的车站、难带的行李;一大早在冰天雪地里赶路。
比如保安小哥脸上,我们都太熟悉的穷笑。
年味太奢侈,童年时最充足,年纪越大越稀薄。
为啥?为钱。
过年没什么
我现在没钱
没钱就没想过要过年
有钱才能想
比如让所有年轻人头大的催婚催育现场——
老爹催婚第一招,你成家立业了我就不管你了。
面对儿子反驳“你们能不能发展点自己的爱好”,老爹杀手锏又来了:
你妈最大的晚年爱好就是给你带孩子
嗯……即便Sir是过来人,也还是看得瑟瑟发抖。
《回家过年》不回避你的害怕,也能拍出你熟悉的真实。
在回老家前一个月,广漂蒙俊源就找肉铺老板定了十多斤靓猪肉,当晚下班就准备起来。
没办法,爹妈就爱吃媳妇做的腊肠。
夫妇俩和好友们,聊着公婆小孩,手上一刻不停地切肉、调味。
蒙俊源呢,洗好肠衣,在旁边打配合。
老婆蓄肉,他就用牙签给肠身扎几个透油的小孔。
老的有,小的也有。
临出发前一晚,他们去超市给孩子买了爱吃的大鸡腿、小面包,还有玩具。
在外打拼一年,为的不就是能在这天,恨不得把所有家里人用得上的、喜欢的东西都带回去?
如果只做以上两点,《回家过年》不过就是出号召大家“过年回家”的公益宣传片。
但它有绝杀。
《回家过年》的故事,是两边对照的。
不单拍归家的游子,它还拍在家等待游子的父母家人。
知道孩子要回来的他们,能过两次年呢!
一次,当然是大年三十。另一次,是他们回来那一天。
一大早,蒙俊源聚集的摩托车队就在指定地点集合完毕,无人迟到。
同一时间,蒙老汉把夫妇俩闲置好久,已经堆了好些东西的双人床收拾了出来。

接着,就骑着摩托车,到菜场置办晚饭。
还扛回一罐满当当的煤气,打算给孩子做烧猪蹄。
家里几个孙子,知道这天爸妈要带着好吃的、好玩的回家了,都高兴得不行。
可大孙子都考完试下课回家了,儿子媳妇还没到家(路上摩托车胎瘪了)。
老爹着急,打了电话也不敢多说,匆匆嘱咐几句就挂了。
只得继续围着那锅猪蹄转悠。
从早等到晚。
一条春运路,困着出发的人,也揪着目的地里那些人的心。
而那些让游子害怕的,《回家过年》也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群人的害怕。
孩子不结婚,爹妈也担心。
担心自己跟儿子被说闲话,担心孩子太忙搞坏身体。
怎么还没结婚
好像你这个儿子肯定有什么地方不对
这种兵分两头的拍法,让“回家过年”又有了特别的意义。
家,不仅是从小长大的故乡,也是家人能团聚的那一处、那一刻。
家,是你的挂念有处安放,你的脆弱有处存储。
它还为观众展示了“年”的另一重定义。

过年,是社会、传统文化赋予一个家庭团聚、团圆的仪式感和契机。
繁琐的规矩和密集的社交,确实挺讨厌的。
即便如此,我们都不该忽略它,因为——
“年”,是为你和家人准备的,不是为来闲聊的亲戚、为攀比的同学准备的。
我们怕过年,因为我们总在“被过年”。
Sir前几天重刷《请回答1988》时,看到一个场景:
孩子们工作后,胡同安静了很多。
只有一个老儿子陪在身边的成东日夫妇,总是嫌房子太大。
真的大吗?
不,太冷清,没人气儿。
等俩女儿回家过周末,一起床就互相吵吵嚷嚷时,东日笑了。
这才是家嘛。
但明明,姐妹俩都刚起床,也没什么摩擦。
像是故意般,宝拉跟德善就大声吵起来。
连弟弟都觉得奇怪……我怎么觉得姐姐们就是故意的
Sir觉得,之前姐妹俩挣钱养家的种种情节,都不如这个细节能说明她们的成长。
主动吵架、主动找骂,让家有家样。
年,也应该主动地过。
《回家过年》里,北漂快三十年的宋熙东,有3年没过春节。
因为爸妈没了,他成了孤儿。
但前几年,为了学满语,他认了个满族老太太当奶奶,祖孙俩学着学着就学出感情了。
3年没过过有家人陪的年,宋熙东决定,不拒绝了,回去吧。
接着,像我们都熟悉的那样,他给家里人置办了年货。
给小妹买了把尤克里里,给奶奶挑了身红色袄子,还准备了一本全是他和奶奶照片的相册。
揣回去的路上,止不住的笑哟。
置办这些年货,为的啥?
主动创造年味儿。
衣服,老人家一穿上,就到邻里街坊家串门,生怕别人注意不到自己的新衣服。
我家那小子买哒。
相册呢,能给老人拿出去显摆;以后每年年夜饭,还能边看电视边翻着更新的照片。
过年,不是满大街的炮竹、不是热闹的红包拜年,更不只是那一晚上的年夜饭。
是让你爱的人,有跟旁人显摆、能跟朋友絮叨的新谈资。
别说年味淡了,那不过是父母老去的速度跟不上你口味、心情的变化。
别再说这种强社交、弱交流的年你过腻了,你用心制造出真正的年味细节,这年就一样令人难忘。
因为每个人主动过,才会有年。
《回家过年》里的父母和孩子、丈夫和妻子,都在为年出力。
毕竟在外打拼了一年,回家才算真正回到终点,才算歇一口气。
这样的节,别说人,还有一个物种也相当上心。
他们为了全家老小能喝口爽的,也跟着过安检、穿人海、挤位子。
他们是谁?
又为什么如此辛苦?
60秒给你答案——
| 时长:60秒 |
没错,他们是百威小蚁
一群为了一口爽劲,能智斗大熊、勇绊自行车的百威忠实粉丝。
这群蚂蚁也真是成精了,竟然也赶起了春运的热闹。
不管是蚂蚁还是你们,这一路的喜悦,百威希望与你分享;而路途的心酸,百威也愿能和你承担。
回家的路,百威陪你。
划重点时间。
明天,也就是1月19日到1月22日,点开手机天猫APP AR扫一扫今年任意回家的火车票,就能瓜分百万红包哦!
趁着时间还没到,难得来毒舌做客的百威,当然不舍得让看完文章的你空手而归。
马上留言评论,说出你过年回家的暖心故事,能上墙且在1月19日23点前,点赞前十的毒饭,将获得百威送出的,具有收藏价值的VintageT恤一件
为你留住独属你的年味。
新年,敬我们。
擦干眼泪……准备……
又一张欢乐的合家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过年回家》的,b站就能看
编辑助理:莫妮卡住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