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 末 微 报
Since 2014
♥♥
刚刚过去的跨年,你是在电影院渡过吗?
我有一半的朋友,都去电影院看了《地球最后的夜晚》,奔着“一吻跨年”去的。结果大家吐槽,亲是没亲到,在电影院睡的倒是挺香——电影实在是太无聊了。
由于宣发过于“激情”,《地球最后的夜晚》首映座无虚席,提前两天都买不到当日的票位。很庆幸,错过了首映一点都不遗憾,因为第二天,这部电影遭遇了空前的滑铁卢——口碑骤降,猫眼评分3分;票房断崖,首日累积2.61亿,第二天仅有1139万,跌幅近95%。
当初是你说一吻跨年的
现在却让我昏睡直接到天亮
也算是在意料之中,毕竟《路边野餐》这部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冗长无味、个人风格过于浓重的电影,就已经体现出毕赣这位年轻的导演很难拍出能符合商业运作预期的作品。
很多专家啧啧称赞《路边野餐》的著名40分钟长镜头,坚持看完的都说像路边的监控摄像头。
如果把电影拟人化,那么《地球最后的夜晚》则是一位想与观者谈一晚上恋爱的姑娘。你得费神主动去了解,营造私密又浪漫的约会氛围,才能确定这位姑娘合不合你的心意。奈何,宣发硬是把这部电影宣传成了一名妓女。给大众的感觉——元旦佳节,拉着女孩的手,一桶爆米花配可乐,灯光暗下来,只需简单粗暴的享受就行了。
结果,上来就扭扭捏捏晦涩难懂,折磨了所有辛苦了一年,只想在2018年最后一天享受简简单单电影快乐的消费者。
看到一半,拍桌而起,愤怒地离开影院的现象也就非常能理解了。
所以说,这部电影的“烂”,宣发需要背80%的锅。
百度百科都知道的道理,你宣发却偏要弯道超车
经过了两天网络上的谩骂洗礼,我终于在第三天的晚上几乎是包场一样的看到了这部电影——偌大的电影院,只坐了四个人。
也许对于这次观影有了正确的心态,整部电影看起来,美的就像梦一样。
我们习惯去注重一部电影的叙事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剧情冲突,影片的拍摄手法,镜头运用都是辅助。而《地球最后的夜晚》(以下简称地球)由于她独特的题材让这些元素颠倒——一部将现实、回忆、梦境杂糅的电影。如果抱着看故事片的心态,自然会被她“插片式”的情节弄的不知所云。
之所以说,《地球》是一位想与你谈恋爱的姑娘,是因为愿意了解她,就需要用心体味导演给你架起的沟通桥梁。

影片分为2D部分和3D部分,2D部分是男主角现实与记忆的混合,3D部分则是男主角在电影院里做的一场梦。
可以回味一下自己做过的梦,虽然有情节,但基本都是支离破碎,难以连贯的——这就决定了这部电影梦幻到起飞的叙事风格,现实与记忆的部分共同在最后60分钟的3D梦境中来了一次Déjà vu

与其说这部接近梦境体验的电影是一部文艺片,不如说她是实验电影——尝试创造一种新的结构,打破了我们脑海中对电影边界的限制,你完全可以沉浸在影片中放飞自我。
这种尝试虽然是值得称赞的,却掩盖不了她的硬伤给人们带来的不愉快。
百分之四十的台词是根本没必要存在,百分之七十的台词真的可以改成好好说话,也许太想把台词设计的散文化,反而造成了拖沓、脱节的问题,让好不容易进入状态的观众纷纷跳戏。
有些台词,确实让人一身鸡皮疙瘩
导演对诗化电影的着迷,导致了很多意象添加的刻意又突兀,让本就凌乱的情节变得更难把控。
《地球》升级了《路边野餐》的粗粝画面,成全了一个潮湿的、几乎从火入魔的迷幻梦境。却让原来本充满张力的长镜头变成了刻意的,缺乏存在感。不仅没让人觉得震撼,反而让观众跟的气喘吁吁。
♥♥
即便这部电影有这么多的不是之处,还是推荐你去试一试。因为,她至少是一部可以让我们去探讨这些问题的电影。没有廉价的感动、流水的工业制造,值得你理直气壮的去骂,也值得意犹未尽的回味。
一直觉得,除了那些特技爆棚,完全享受感官刺激的特效大片儿以外,看电影一直是件非常私密的事情。越是那种需要情绪代入的个人化影片,观影氛围的要求也就越高。
现在,这部电影的热度已经降至冰点,错过了热气腾腾的观影大军——你可以放心的去体验这场不太安稳的梦境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