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在人海中失联,请把我们设为“
星标 ★
”哦~

点击上方蓝字“24楼影院”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设为星标”。

2016年,一部在地方台播出的国产纪录片,默默地火了。


这部叫做
《人间世》
的纪录片,以实景拍摄医院病人切入,拍下了一个个平凡的生死故事,戳中了无数人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在豆瓣上,《人间世》的分数是9.6分,我不能确认的是,它是不是国产纪录片的最高得分。给大家一个坐标参考,国民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的最高分,是第一季的9.3分。
但它火得太不够了,要知道,即便有观众自发的疯狂安利,《人间世》在豆瓣标注“看过”的人数,也只有《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1/5左右。

第二季第一集刚播,腾讯视频飞过的弹幕,第一个就是“盼了好久”。而这,似乎说出了所有跟随观众的想法。在我的目之所及,弹幕里几乎都是关于内容的发言,在吐槽文化盛行的今天,我甚至找不到哪条弹幕调侃一下。
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最忌讳的就是“死亡”。《人间世》却直面平凡人的生死,
在疾病和死亡的医院里,所有的人间感情和社会情绪,因为最朴素的记录方式,它们被放大了,又还原了。


放大的,是平凡人面对生死的激烈;还原的,是平凡人的软弱和坚强。
而真实,是这部纪录片所推崇的创作思路,亦是击中无数观众的根本原因。

在《论语》中,孔子被问及神鬼之事,观念入世的老夫子回应“未知生,焉知死?”在历史的哲学演变中,《人间世》重新提出了这个问题:未知死,焉知生?


没有比死亡更深刻的了,因为去接触和理解死亡,即是去寻找活着的原因。


12岁的恶性骨肿瘤患者,用带着口音的旁白说,
“病房里的故事不像童话,有的结局很悲伤。”
那些悲伤的故事,令人泪下,生命抛出了一枚硬币,你不能确定它是“字”是“花”,亦或奇迹般的站起来。
《人间世》第二季,第一集的名字叫做“烟花”
。人的生命,就好像烟花,短暂但又有绽放的时刻。


恶性骨肿瘤,就是吹灭烟花的疾风。在片中最令我揪心的一幕,是孩子因为痛苦在哭喊,而他的母亲无力面对这一幕,闭着眼转过头去。
镜头记录下了这一幕,它让人们的心揪了起来,疼痛是传递的,生死的思考也是传递的。现实不是童话,有时它让你尝一点甜头,让你像烟花一般灿烂,有时它又翻脸无情,狠狠地把它熄灭掉。


12岁的杜可萌,在自己公众号上写:
“宁愿断腿,宁愿伤痕累累。只要有命在,一切都不成问题。”
确实不是问题。在一个故事里,一个截肢的孩子在哀嚎。在另一个故事里,一位面临截肢的孩子,在和父亲谈笑。她说自己会长个儿,而假肢不会变长,那以后装个弹簧吧。

孩子的父亲,没有放下手里的工作,一边忙碌的操作,熨斗烫平了衣服;一边又被孩子逗乐了,发出“嘿嘿嘿”的笑声。


烟花的美,是它努力绽放过,而生命的美,不一定是成就伟业,或许只是你努力地活下来。


失去了左手的小男孩,在单手打游戏。在游戏里,他可能是“神队友”,也可能是“猪队友”;在生活里,他有时会和父母吵架,有时又坚强懂事的让人心疼。
许多亲子类的综艺节目,孩子们被刻薄的网友挑刺,即便你是孩子,你也必需得是一个完美的孩子。但在《人间世》里,被生命恶意丢出了硬币另一面的孩子们,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他/她们会哭会笑,会乐观也会绝望,他/她们从来就不完美,活下去就要拼尽全力了。


导演们延续着第一季的态度,不着急去批判谁,也不沉溺于煽情。中景镜头保持着克制和冷静的情绪,它们在静静地观察,丝毫不去冒犯。在真人秀综艺节目铺天盖地的今天,真实也可以成为一场秀,幸而有这样的创作者,他们有耐性、有能力、敏感又不冲动,愿意去
尊重“真实”
孩子的呻吟,父女的谈笑,病患家属的自责……一幕幕就在那里,你拍与不拍,都在那里。一位患儿的母亲,在听闻噩耗之后,无力支撑坐到了医院走廊的地上,另一位家属硬要给她屁股下垫上点东西,悲剧能击垮一个人,而人与人的善意还在。
这才是现实主义,不去放入哪怕一点点情绪,让平凡人走入镜头,又走出去,回到他们自己的生活。镜头和观众都是过客,在别人的生死故事里,你会想起自己的事。小到刚抽完了一颗烟,大到自己如何与死亡相处。


我只看完了第二季的第一集,本想等着更新,多看一些,再向大家推荐。但是,我等不住了,和那些着急在豆瓣上打分的网友一样
(截至今天,第二季评分9.5分)
,我迫不及待想跟大家安利这部国产纪录片。


少一些戾气,多一些友善,生命如烟花般短暂,我们也要努力绽放出最美的那一面啊。

“好看”是最大的动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