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爸爸真棒”(id:babazhenbang):K12原创国际化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中西融合教育探索。
我曾观摩过一堂非常“高大上”的一年级拼音课,将流行的PBL、思维导图都用上了,极尽花哨。原来,这是一批拥有耀眼海外资历的“高知”们,因为不满当今的教育,自发组织起来的“学校”。
家长们都被唬得叹为观止,可是,我作为从大学生到幼儿园都教过、在教育一线战斗过的老师,看了只想发笑:这完全就是一帮不懂教育的人,用道听途说来的所谓教育理念拼凑出来的东西啊! 
这也许就是社会的现状吧:教育的门外汉们靠着高大上的概念被盲目推崇,而踏踏实实的老师,却被家长们来回挑剔。
好老师一定要是所谓的“精英”吗?其实,即便在全球教育第一的芬兰,也不是选择最顶尖人才来做老师,而是理性地选择真正具备教师潜质的人。好老师不见得是专业上的顶尖人士,而是有心帮助学生、有能力去成就学生的人。
说到底,好老师是被家长们信任、尊敬的土壤栽培出来的,孕育出这样的土壤,才是真正为我们的孩子造福。


某个周末的早晨,我在路边吃早饭,邻桌是一对40来岁的中年夫妇。夫妻俩一边吸溜着牛肉粉丝,一边催着老板娘快点做鸡蛋饼。突然,女人猛拍下老公,俩人忙不迭放下碗筷,满脸堆笑跟迎面走来的一位女士打招呼:“周老师上街去啊,我是李某某妈妈,这么巧……”一边说,一边就要把刚出炉的鸡蛋饼、刚买的水果塞给老师。
几轮热情的来回推搡,老师最后还是没有收,礼貌地离去。人一走远,夫妻俩马上变了张脸,男人大声来了一句:
刚才的问候有多热情,现在的吐槽就有多难听,不过十分钟的时间,这对夫妇忽然让我意识到,这个时代,没有几个家庭不重视教育,但是真正信任和尊重老师的有多少?
家长们对老师的不信任,或许在于老师们的背景履历实在不如自己。
不久前看到某篇教育热文,作者是在500强做管理层的海归,文中提到对现在女儿的班主任非常不满意,准备转学,原因是老师实行“军事化”管理。作者认为这是因为班主任是从“十八线小城”考到上海来读师范的,虽然年轻,但也免不了观念上的落伍。
想起去年让人印象深刻的某小学家委会选举家长背景大PK,还有刷屏的5岁牛娃简历,这里面的家长可全部都是“钻石领”——哈佛大学、证券公司、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而这些学校对教师招聘的要求,不过是师范大学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学历,跟这些父母的履历根本无法相比。
所以,以至于每当学校爆出负面消息时,总有人感叹:“月入5万又如何,还不是要把小孩交到月入5千的人手里?”
这是一线城市的魔幻,优质的中小学里老师们的资质已经在全国百里挑一,但在收入、社会地位上还是逊色于名校里卧虎藏龙的家长们。
二三线城市也一样。曾经有同学感叹,留在当地最好的中小学任教的却是当年“不怎么样”的同学。而这些当地名校的家长们,各方面的条件往往比老师们更好。
但在我做学生的时代,似乎完全不同。
我成长在一个小城,那个时候,我们的老师是绝对的知识分子,拥有崇高的地位。他们是在大学录取率极低的年代成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不论在知识水平、眼界还是收入,在当地都是佼佼者。
他们在工作上勤奋自律,都是抱有情怀的理想主义者。地理老师可以不带任何讲义,随便抓起一个知识点就给我们妙语连珠地讲一小时;某个妈妈下岗的同学父亲在大考前不幸去世,同校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师得知后当即把钱包里所有的500块塞给了学生(那时个税起征点不过800块)。犹记得高中第一堂数学课,头发花白的数学老师说:“你们其中的大多数同学将来会比老师上更好的大学,做更重要的工作。”
20年过去了,我们真的长大了,进入了各行各业,但“更重要”的工作究竟是什么?是站在时代风口上的互联网吗?是高薪的金融吗?或是至今热度不减的公务员?
回顾当年的同班同学里,你会发现曾经的学霸们普遍就职于一线城市的上述行业,而当年默默无闻,各方面平平无奇的同学则在当地最好的学校当起了老师。
“最优秀”的人不再当老师,教育者不再处于整个社会的高位,这听上去似乎有点可怕。
然而,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上个小长假里,我和几个中学同学结伴带孩子出游。在公园里,遇到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在独自练习骑自行车,离我们大约有20多米远。小男孩控制不好平衡,来回摇晃,很快就连人带车摔倒在地。
我们几个人中,唯有Y同学第一时间跑了过去,仔细询问孩子是否受伤,虽然孩子的家人就在不远处,她还是叮嘱了半天,并且唤来了他的家长。
Y同学正是当年我们几个人成绩最普通,各方面都平淡,最后去了重点小学当老师的人。然而,她也是那个最温柔,最和善,对待小孩子最有耐心的人。
我们几个人的小孩交到她手上,从未见她急过吼过,大把的时间跟小孩一起度过,却从未听到过她一句抱怨。让我们这些动不动就“吼娃”的妈们佩服不已。
我的另一位同学W,在一个偏远的地方当中学语文老师。两年前,我刚出版完一个文艺册子,她力邀我去给她的学生讲一堂课。
我们那边信息闭塞,小孩子普遍知识面有限,初二的学生还会把希腊教堂误认为是美国白宫。我就想尽可能地让他们接触点新鲜事物,多读书。
我去讲的那堂课上,稚嫩的孩子们用好奇的眼神望着我,听得无比认真,给我很大触动。可课后,有小孩怯生生地说:“老师,我妈妈不让我看课外书。”W同学果断告诉她:“跟你妈讲,这些书是我指定的,期中测试我要考!”
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当老师?我们又需要什么样的人来教孩子?我的同学Y和W,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她们都很“平庸”:学生时代成绩平平,学历只是很一般的师范院校,履历上也找不出什么闪光点。然而,我却可以肯定地说,她们是非常,非常优秀的老师,能成为她们的学生,三生有幸。
因为她们有耐心、细心和责任心,还有心底的柔软与和善,她们对孩子毫无保留。而这些,在这个时代,才是真正昂贵的稀缺品。
老师,是孩子求知路上的引路人。这个引路人不必完美、不必神话、甚至不需要一切夸张的字眼来歌颂。如果老师能够通古识今、融汇东西又紧跟时代,固然非常完美,但如果没有一颗育人的心,也未必能够胜任得了一线中小学老师的角色。
网上的教育专家们时常争论“素质与应试”、“东方与西方”、“教育分层和阶层固化”,抨击种种,反思种种。然而,这些题目都太大了。
陪着每一位学子一道题一道题刷下来,陪着他们从今天开始向明天的梦想扎扎实实前进一小步的,只有教室里作为普通人的平凡老师们。
也许,跟这个处处讨论上市,人人准备融资的时代相比,老师这个职业实在太平庸、太不酷了。
然而,小小的教室,盛不下太多的宏大与耀眼,更需要的是“有心的人”,需要的是灌溉者、护花人,需要时时刻刻照看,浇水,翻土,施肥,然后,耐心地等待。
我们这一届普遍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别忘了,正是因为我们站在我们当年那些平凡而优秀的老师肩膀之上,才走到了今天。相比20年前,“教师”这个行业,也许不再处于社会高位,但依然在不断进步。
同时,老师的重要性不再被放在一个至高的地位,也许更是回归正常的好事,这让我们一直缺位的家庭教育承担起应有的职责。
不必失望,曾经的荡气回肠是为了今天最美的平凡。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