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子】 第1372
精选经典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编者按
在迎接2019年的倒计时日子,未来领导力学校校长,原北京四中国际校区校长,备受学生和家长爱戴的石国鹏老师,在线直播与家长和同学们分享交流。
本文由公众号【蓝湾未来领导力学校】授权发表!任何人需要转载本文,必须经过【蓝湾未来领导力学校】授权,违者必究!
“我希望能够一定程度上帮您缓解减轻教育的焦虑,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希望我们能够分享共同的理念,我希望我们能够一路同行。”
--石国鹏
演讲者:石国鹏校长
来源: 【蓝湾未来领导力学校】公众号
我们在问候新年的时候经常说新年快乐,可是每个人要想真正快乐,就得万事如意,而万事如意的基础是远离焦虑。如果每个人都处在一种焦虑的状态当中,那么这种快乐恐怕是不真实的。可是怎么远离焦虑?我在转发今天这个讲座预告的时候,特别提了一句玩笑话,就是今天你焦虑了没有?
《心经》当中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大意是“心里没有牵挂妄想了,就不会害怕、焦虑,保持心底的澄澈清明,最终达到涅槃的境界。”我们绝大多数人不是宗教家,也不用佛经来指导我们的人生。但是这句话用在日常世俗生活当中,是不是有一点道理?
在展开这个话题之前,我想问大家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焦虑到底从何而来?”焦虑从何而来,是找这个病的病根,如果去看医生,不找着病根,只去解决症状,即便临时吃点药,把这个病治好了,也不长久!所以我想每一位家长朋友、每个孩子首先都需要问自己 “我到底焦虑什么?”
这个问题往下深究,是不是来源于一些所求不得?你有想要的东西,但是得不到求不得,这是一种焦虑的根源。还有一种焦虑来源于不确定性:你不知道你处在一种什么状态下,甚至也不知道你想要什么。这种不确定性和外界环境强大的压力使人感到焦虑。其实不确定性也是一种求不得,因为你想要一个清晰明白的生活轨迹,但是你求不得你搞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我希望各位能够清晰地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一个一个的问下去:
我对于教育到底有什么期待?
它将对我和我的孩子产生怎样的改变?
教育到底有什么用?
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深入下去,一个大家都会关心都在思考的核心问题会出现:
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我们都想做“好的教育”。但什么才是“好的教育”?对每个孩子而言,好的教育都是一样的?还是说某些方面有共性,但是又要结合每个孩子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家庭社会背景等诸多不同的因素,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我想每一位家长可能焦虑的就是这些问题。那么今天我们来尝试着回答关于教育焦虑的问题。不过您不要指望听了我的讲座之后,教育焦虑就烟消云散了。这个病根还真得靠每个人自己去反思、去深究。我希望我的看法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需要对“好的教育”有一个基本定义或理解。我先不说我们自己了,我想说说在世界范围之内,我们所谈到的“好的教育”大概是个什么样子?
普林斯顿大学
-❶-
美国的“高考指挥棒”
--从ED申请结果略窥顶尖大学录取门径
我们拿美国做例子。很多出国班的孩子家长经常说,我的孩子想去考哈佛,我的孩子想去考耶鲁。这话就跟说孩子要去考北大清华是一样的。但是大家是否知道北大清华是考的,而哈佛耶鲁不是考的?或者说哈佛耶鲁只靠考试是考不上的。在申请美国大学的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美国大学跟中国大学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同。总的来说,美国的顶级大学在选拔录取高中毕业生的时候更广泛更深入。它会从更多层面更多角度去考察一个学生作为一个整个的人到底具备哪些素质。
美国也是有“高考指挥棒”的。美国大概有4000所大学,如果你只想上一个家旁边的普通学校可能非常容易,但是想上最顶级的大学,同样要付出成倍的艰辛。所以我们就需要下一点工夫去研究了,能够申请上美国顶级大学的这些孩子到底具备什么?我们中国孩子在申请这些美国顶级大学的过程当中,有哪些利?有哪些弊?我们的长项短项各是什么?我们如何去发挥长项,如何去规避这些短项?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去考虑的。
12月15号前后,美国顶级大学的早录取发榜了。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这些顶级大学一般都是在圣诞节前陆续把ED(早录取)结果发出来。被ED录取的孩子应该说是幸运儿中的幸运儿,是强手中的强手。今年的ED结果已然出现,比较去年、前年和最近三到五年的顶级名校的ED录取结果,我们发现今年的录取人数没有大的波动。换言之,以往八所常青藤名校在中国大陆的学校里面录取的孩子总数是多少?每个学校录的大概是多少?没有本质的变化。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在这些世界上最顶级的大学里面,它们在中国大陆录取的总数基本固定了。但是录取率产生一定下滑,主要原因是因为申请这些大学的人数在增加。换言之,分母在增加,但是这个分母增加的加速度也在下降。所以总体而言,现在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这八个常青藤学校加上像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加州理工学院(CIT)这种著名的相当于藤校水平的学校,以及像芝加哥大学、杜克大学等顶级名校,再放宽到排名前20左右的美国学校,这些学校ED阶段在中国大陆录取的学生大概是200名左右
总体而言,当美国最顶级学校对中国大陆学生录取的人数和比例基本一致的时候,我们在稳定状态下可以做多年的追踪,分析具体的案例,从中看出中国学校培养的孩子有哪些是“幸运儿”。这些学校录取的过程当中,最主要的看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所说的学术成绩。学术成绩主要就是学生所在学校的GPA,也就是平时的学术记录。另外就是课程的难度。比如说有没有AP课程,有没有IB课程?有没有相当于大学先修水平,甚至是研究生水平的课程?不要小看我们的孩子,有些地方学生做的项目是达到了很高水平的。在学术水平的另外一个方面上,就是标准化考试成绩。也就是说美国大学需要看你的语言能力,你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不是能够适应美国大学一年级的水平。比如托福、SAT、ACT成绩,这些都属于标化成绩。
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就是你自己的个人陈述、活动清单、推荐信等
总之我们可以发现,在学术水平、课外活动、个性展示上,这几个方面都要达到出类拔萃、卓尔不群,才有可能入得了这些顶级名校招生官的法眼。我们做中小学教育是基础层面的,如果要想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大学里去,不管这个“好”指的是北大清华还是哈佛耶鲁,只要我们想把我们的毕业生送到最好的高等教育机构当中去的话,我们就需要熟知他们的需求,他们的要求到底是什么?
-❷-
Turning the Tide:潮头转换背后的原因
2016年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一系列顶级名校的招生官签署了一份非常重要的文件。这份文件的名字叫做《Turning the Tide》,字面意思是转换潮头,他们希望在录取的过程当中能够反过来影响高中毕业生的备考潮流。如果这些大学明确提出他们对于学生的需求,作为中学生以及作为中学老师的我们就要有针对性地去适应去调整。这种指挥的力度是非常大的。那么这篇报告说了什么?他们非常痛心地提出来,不仅仅是中国,也包括美国的孩子,甚至全世界的孩子,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孩子们的标准化成绩非常高,高的吓人,每年满分的学生一大摞。
当招生官提出来仅靠标化成绩不行时,那么AP行不行?IB行不行?有的学生AP一下子考十几门,门门都是五分,学校的GPA不止是4.0,加上AP课,能拿到4.5、4.7, 甚至更高的成绩。学生活动呢?有的学生活动的单子简直完美至极!种种“优秀”凑在一起,使得招生官录取了很多这样的孩子之后,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疑问:孩子们在申请的时候这么棒,这么优秀,这么出类拔萃,怎么一旦进入学校反而出现了种种问题?他们亲自教这些孩子的时候,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那种高度。这种现象渐渐成为一种巨大忧虑。
他们希望高中的学生们在申请过程当中,所展示的都是诚信的、真的东西。除此之外,他们还希望孩子们不要仅仅是为了申请而申请,不要为了上名校而去做所谓的“活动”。他们用了这样一个词来形容这些肯下功夫去做活动的这些人,叫做“Game Activity”。Game Activity是什么意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作假,这些活动并不是他们发自内心想去做的,而是借助于某些中介,甚至借助于自己的父辈亲属的某些关系包装出来的。
大家知道包装出来的东西是没有真实含金量的。报告最后提到,他们期待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期待的当然是学术成绩优异的孩子,但是他们更期待这个孩子能够持久地、能够有意义地去为社区和周边的环境做出良性的改善。他们期待着能够招收到那种“心中有他人”的孩子。“心中有他人”这个要求看似太重,要求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胸怀天下,心中有他人。大家是不是能够想起中国的传统教育当中其实也有这种追求?可是,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通过高考进入到中国大学以后,有很多变成了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有很多在跨出国门进入顶级名校以后,变成了耶鲁大学教授所说的“优秀的绵羊”?他们心中没有真的有他人,他们的心中没有真的有这个社会,他们把一切都作为自己向上攀爬的台阶,这是不行的。
我们的教育是希望孩子们能够真正的实现自己对家人、对社区、对社会以至于对整个国家和世界的使命感。我们不想说太多的大话,但是每一个人,特别是在现在这个世界里面,每一个人都是跟其他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不可能自外于这个世界,我们必须要学会如何跟他人一起生存。这种共生共荣的理念是需要普及到每一个孩子心中的。那么这些顶级大学既然要培养能够领导世界潮流的精英层人士,他们把“心中有他人”作为选拔的最重要的标准,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我还要再次提醒各位家长朋友,你们是不是知道你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如果你的教育目标只是为了让孩子挣一碗饭吃,找一个工作,过一个自己能够获得一定解脱的好日子,那么这些顶级大学也不是他该去的地方,学一门技能就好了。但是如果你对自身的状况不满,你对周边的这种世界有一种改良的欲望。我觉得你给自己提出挑战,向更高的层面上去攀爬就是对的。
斯坦福大学
-❸-
他们想要录取什么样的学生?
当然了,有人说美国大学就是标准吗?我们不去美国行不行?没有问题的。美国的大学不是我们的唯一目标,但是以这些美国顶级大学、精英大学为代表的世界上最发达最先进的顶级教育,我们还是要看一看。那么他们对于高中毕业生有怎样的需求呢?我简单总结这么几点:
1
优异的学术潜能
学术成绩好,全考满分是不是就行了?不是的。请记住这些顶级大学要的是学术潜质,学术潜质意味着你在学术的方法上是不是对路?你在学习的欲望上是不是足够强大?你的学习能力有没有充分体现?关于学术潜质,我想分享几个词,第一个叫做
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不是让你去批判一切。它有标准的含义,就是采用理性逻辑的方法,掌握尽可能多的事实证据,加以客观的分析和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全面地进行探索。

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倾向性。我曾经跟一位做脑科学研究的博士聊过天,他跟我提到说人脑在运转过程当中,凡是进行复杂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时候,脑消耗的养分就会更大。我们常用的一个词叫“烧脑”,说这个问题很“烧脑”,是指脑子运转高速发热,就像电脑的CPU一样。
但是大家要知道,人之所以能够生存,能够经过几百万年的这种演化,到今天成为所谓的万物之灵长,跟我们大脑的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地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说的绝对一点,如果你不尝试着去用Critical Thinking,用批判性思维去挑战你的极限,去拓展你的舒适区,那么你在人类这个群体当中是越来越会被边缘化,越来越会被弱化。而人类整体如果不善于去培养Critical Thinking,不善于在这个方面去下功夫的话,人类自身也会逐渐走向退化。
很多家长都问我,说人工智能时代都到了,现在机器学习的能力如此之强,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在短期内就会被机器所取代?我想告诉您的是,这个趋势是不可逆的,高新技术取代一部分人的劳动,这不是今天的事儿,也不是未来的事,在人类历史几千年的文明史当中一直如此。但是面对高新科技的不断涌现,人类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它很关键。你如果反抗新技术,拒绝新技术,闭关锁国,关起门来,坐井观天,夜郎自大,那么你被淘汰的几率就大幅度的增加。但如果你善于学习,肯于提升,你可以掌握到什么才是机器取代不了你的那一部分,那么你永远不会被取代。电脑的运算速度是我们比不了的,硬盘里的记忆储存是我们比不了的。所以反过来说,如果你现在的教育还是集中在大量的记背、反复的训练,以提高你做题的速度和记忆的数量的话,那么基本上已经决定了你将被机器所取代,而且会很快被取代。但是机器取代不了你的想象力,取代不了你的好奇心,取代不了你的批判性的思维。机器有很多东西,现在还永远远远做不到。前两天我跟一个科技媒体的社长进行交谈的时候,一直在讨论到底在哪些方面机器取代不了人类。聊完以后,我在回来的路上看阿西莫夫写的《银河帝国》系列科幻小说。让我很惊诧的是,阿西莫夫在1953年出版的《钢穴》这本书里面就已经清晰地写道,机器不能取代人类的包括想象力、创造力、情感等,这真让我非常佩服,因为那是65年以前。我希望孩子们都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
我想告诉你,Critical Thinking是必须的,是你未来人生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件利器。那么刚才我还提到,比如说想象力、好奇心等等。学术潜质还包括你有没有大阅读的习惯,有没有学术写作的能力,你有没有研究方法的培训。这些都是要展示给顶级名校的招生官看。如果你在这些方面都做得非常好,那么恭喜你的学术潜质达到了最顶级大学的需求。
2
坚持不懈,刻苦努力的精神
英语当中有一个小单词叫做Grit,这个词的原意是沙砾。小的硬的沙粒掉到鞋里边去,它能把你的脚磨烂。这种沙子的硬度、坚韧程度,自然界当中很多东西无法去比拟的。后来英语当中的沙砾这个词就变成了一种精神,有些人它也叫做resilience,就是韧性,坚韧不拔的性质。学习是需要坚韧不拔的,很多时候学术成绩的取得,学术潜质的训练,需要长久的努力。
体育和艺术也是如此。现在很多孩子在进行体育锻炼,已经有了一项或者几项能够长期从事的体育运动。艺术也一样。四岁五岁开始学小提琴学钢琴,一下子可能就要学10年甚至15年。
我曾经有一个学生,他对于艺术的追求达到了痴迷的状态。他4岁开始弹钢琴,一直弹到18岁高中毕业,这只是指在我教他的阶段里面。14年内他没有停懈下来,连中考都没有能够阻止他。他对于钢琴的理解,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谓的九级十级的概念。我曾经看过他的独奏会的现场演出,让我感到一种震惊。很多人去称赞他,说他是郎朗,说他是李云迪,他都说不是的,他说“我只是在问我的自心,我只是把我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这一项活动当中去”。
我还有一个学生是国家一级游泳运动员。她因为在体育上投入的精力太大,以至于在学习成绩上稍稍要落后于其他同学。当时我们还在高考班里面,班里的同学就曾经感到一些不公平,说“我们需要600多分上清华,她需要400多分就可以上清华,她每次都拉我们班的平均分”。我为此开过一个小的班会,我只是跟同学们做了这样一个简短的演讲。我说“她从五岁开始游泳,13年以来每天花费两个小时以上时间去游泳,没有休息过任何一天。各位你们除了吃饭睡觉以外,有哪一个人把哪一个爱好像她这样坚持下来?那么今天你拿你的学习成绩跟她的学习成绩相比,这不公平,也不厚道。有本事我们到游泳池里去看一看,用她的长项比你的短项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那次小的班会很成功,我的学生们还都能够理解我的意思,他们对这位同学更加友善,更加包容,给予她更多的帮助。
我用这个例子来向各位表明,我们如果能够让孩子从小就拥有一项或者两项最基础的体育活动、艺术活动,也包括学术的活动,这会对他的“Grit”,也就是坚韧不拔的品格的培养,形成巨大的推动力。而这一点是最顶级的精英大学目前最看重的因素之一。
3
服务他人,改良社会的愿望与能力
在《Turning the Tide》这篇文章里面还特别提到孩子们是需要有服务他人,改良社会的愿望和能力。服务的意识是什么?我们知道现在的孩子很多被娇生惯养,尤其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他们会默认为一切好东西都应该是我的,他们会默认为只要学习好,其他的一切都与我无关。这是不行的。我希望你们能够理解,最顶级的精英每一分每一秒都要想着如何服务如何改良改善这个社会,因为你们已经远远超出平均水平。你们的学业、家境,你所享受的所有的条件都已经超出社会平均水平,就不要说那些底层的弱势群体。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去做一些什么来缓解来改变他们的处境。所以你是否有足够的 “志愿者服务”的时间,是不是有足够的质量去做一个Change Maker?
Change Maker就是改变世界的人。改变世界,没有字面上想象的那么伟大,那么难做。你改变了自己,也是在改变世界。你在盲道上看到一辆倒了的自行车,把它扶起来,你就是在改变世界。但是做一件这样的事儿是不够的。你是不是有计划、有目标、有质量、有数量的,在比较长的时间里面能够坚持不辍地去做这样的好事情?有的人可能会问这比较长的时间是多长?在我看来,至少三到五年。
4
道德层面的高标准
道德层面上,这些顶级大学要求的最重要的基本的素养和品德就是诚信
我相信家长朋友们都非常清楚,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环境当中,诚信是一个稀缺品,是一个奢侈品。但是我们希望有诚信,我们希望我们身边的所有人都能够以诚相待。我们也希望孩子们将来所生长的环境会是一个更好的生活成本更低的世界。我们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教他们做诚信的人,让他们去影响别人做诚信的人。一点一滴地从我做起,从一个小圈子做起,去改善我们的社会。
关于诚信的故事我可以讲很多。举一个小例子。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他跟我既是朋友也是同事。他曾经是美国一所最顶级的私立高中的毕业生,他大学毕业以后来到中国,曾经担任过那所母校高中的面试官。他向自己的母校推荐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在9年级时开始去美国读书,到12年级的时候,大概也就是在现在这个时候,已经完成了他的早申请,得到了一所排名15的顶级美国名校的录取,可以说万事俱备就等毕业了。
但是,也许是一个不注意和放松,这个学生在某天晚上八点钟该回宿舍的时候,晚回去了15分钟。他不想在记录里面留下一个负面的评价,所以他说了一个小谎,他说他去帮助一个新来的中国留学生,稍微晚了一点,他认错,别记了行不行?这个谎话说的并不高明,一查就查出来并不是这样一个情况。这个事情的结果是这个孩子直接被开除。他九年级就来读书了,九年级是中国的初三,意味着他没有完成中国的初中教育。而他在这上了将近四年的高中被开除了,他也没有完成美国的高中教育。他已经被美国顶级大学录取了,但如果他说谎被开除的事情暴露出来,他能不能继续读书也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所以这一刻钟的迟到加上一句看似无关轻重的谎言,导致他极有可能被彻底驱逐,并且手里只有一个小学毕业文凭。这太可怕了!
这个学生跟我的这位美国朋友打着国际长途聊了几个小时之后,他们一致决定不能对已经录取他的学校做出任何的隐瞒。所以他写信给这所顶级名校的招生办说他被开除了,他没有高中毕业证,他犯了什么样的错误,他决心如何去改。幸运的是这所大学没有取消他的录取,而是接受了他的道歉,并且把他包含在当年的录取新生当中。
但是太悬了,诚信的代价是什么?如果您认为诚信代价太大的话,那么想想不诚信的代价是什么?
另外在道德层面上需要严格的自律。严格的自律,包括你的时间分配、精力管理,包括你的饮食管理、睡眠管理。我们中国人讲一个词叫“慎独”,在没有人能够监管你的时候,你是不是自己有足够良好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你一个人去美国留学的时候,一个人在闯荡世界的时候,能不能够把握的住。
另外比如说尊敬,比如说合作,像这些关键的加分项,都是需要我们特别用心去思考,特别用心去检讨的东西。
耶鲁大学

-❹-
我们的做法
我大概说了这些最顶级的大学可能都会考虑到的、都很看重的这些标准。那么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在FLA,我希望能够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很多优点,能够让他们的这些优点长久地被维持下来,被培育下来,被呵护下来,慢慢的就变成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变成了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举个例子来说,大阅读不是让你突击去读几本书就行了,大阅读是个长时间的一个习惯,也是一门技巧。你能不能够持久地去读书?我们现在从幼儿园开始,大量的读绘本,基本上保证一天一本。FLA现在小学1到5年级的孩子,每天的第一节课都是阅读课,是自由阅读。我们还会有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读,一起探讨,孩子们之间也会互相交流分享。我们有中文阅读,我们有英文阅读,我们要求中学的学生每天的阅读量至少在3万字以上。我们要求高中学生每年的英文原版阅读量至少在5000页以上,这些数字并不可怕,你只要一做除法就知道,每天我的要求其实不高。
我可以告诉所有的家长朋友们和孩子们,如果你想到最顶级的美国和欧洲的大学去读书的话,你要做好大量阅读的准备。我曾经有一个学生一年读书102本,那也就意味着每个星期差不多是两本书的阅读量。她上的是美国的一个著名的女子学院,叫Wellesley College。宋美龄、冰心都从这所学校毕业。她上学的第一个学期觉得自己很有能力,很能够挑战,所以就选了五门大课。10月底的时候我去访校见到她,看到她脸都蜡黄蜡黄的。她跟我说,老师您知道吗?我平均每周的阅读量是1000页,最多的一周阅读量是4000页,当时我都惊了。每周1000页,52周是多少?原来我视为很高的要求,留给我的高中学生一年5000页的阅读量,只是人家一个多月的水平,还是一个多月的平均水平。所以我曾经感慨地说,如果没有足够好的大阅读的训练,到这种顶级的高等学府去上学,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条。
此外,你的公众演讲能力行不行?你会不会?会不会?会不会把你的意见清晰完整地表达出来?你会不会倾听?会不会辩论?这些都是你在国外顶级名校当中能够生存下去的“宝贝”。
再说研究方法。有人说研究方法(Methodology)这个东西研究生才要学,本科生都可能不用。我认为不是的,我认为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要开始学。FLA现在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就是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的博士,FLA的外方学术主任Dr. Brian O'Hare专门做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论课程,他也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人类学博士。我之所以把这些名校的博士放在一年级,放在幼儿园,放在最初始的时候,我的想法很简单,我需要孩子们从一开始就进入到一个正确的轨道上。
比如说“观察”,我们看一株小苗,破土而出,慢慢成长,它的观察方法是什么?它的比较是什么?它的数量是什么?我们如何能够随机抽取样本,我们如何能够做到双盲的实验?这些都是我们的小学生、初中生要全面经历的。所以我希望在FLA,孩子们能够从小养成这样的习惯,能够真正的有所感悟和收获。
再比如体育和艺术。体育和艺术在FLA是重头戏,它们不是副科,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可上可不上,哪个老师都可以抢课时的,绝对不可以。
体育和艺术在FLA有其特殊的地位。我曾经跟体育老师们做过这样的分享,我们的体育课要达到四重境界。第一重,要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通过体育知道它是让我们能够好好活着的一个途径。第二,要通过体育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我们的家长朋友可能很多人在上学的时候也都是每天运动的,而一旦一工作,身子就像气球一样吹起来了。我希望我们的孩子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有终生爱好,终生从事的体育锻炼。第三,体育还是文化交流的手段。如果一群不认识的人凑在一起,足球就是话题,聊聊你是皇马的还是巴萨的,你是AC的还是国际的。聊一聊篮球、NBA,聊一聊棒球、橄榄球,这些都是你在日后行走世界的最重要的“宝贝”。最后一点,体育还能带给我们精神层面、品格层面的升华,包括团队合作,包括坚韧不拔,包括实现目标。很多奥林匹克的精神,体育运动家的精神,都是我希望孩子们能够长久去拥有,长久去保持的。
还有,比如说我们的志愿服务。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的家长朋友可能已经看到,志愿服务在FLA是一门课,它是要达到相应的小时数的。我们六年级以上的孩子就有志愿服务的要求了。在初中阶段是25个小时,而在高中阶段是100个小时。每年100个小时意味着每周你都要拿出至少两个小时的时间去做改善周边环境的伟大的事。
我希望家长朋友们能够理解我今天所分享的内容。我不知道我所说的这些事能不能够真正缓解您的焦虑,我只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慢慢地、静静地做教育,所以我希望孩子们尽早能够开始被启蒙,我需要家长们尽早被启蒙。当您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已经明白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的时候,我知道,我们就是同路人了。
哈佛大学

-❺-
互动交流
Q
一方面想追求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兼顾体制内考试的现实要求和压力,是不是两者可以兼得?
A:我一向认为应试或者考试的能力不是跟素质教育或者我们所说的全面发展相对立的,一定不要把这两个对立起来。因为当孩子要全面发展的时候,是包括应试能力的。孩子并不是要放松再放松,而是要抓紧再抓紧。即便我已经把基础教育做到了15年的层面上,我希望他们慢慢地长、静静地长,但是仍然有足够大的压力给他们。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的,不要认为应试是一种邪恶的事情。当然纯粹以应试为目的的、机械性重复性的训练是邪恶的。这一点上我希望家长朋友们能够有清晰的认识。
Q
孩子明年面临上小学是上公立还是上私立,是不是应该从幼儿园开始就全面进入到西方的国际化教育里面?
A:我的观点也不尽然,因为孩子在成长是意味着变化,我们不要太早的给他规定出单一的路径,我们要做的是给他足够多的选项和尽可能多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即便走中考高考这条路,我的孩子仍然是最出色最优秀的,这不但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如果决心走国际课程,或者将来出国去受高等教育,那么提早做准备当然是必要的。以语言为例,三岁到五岁的孩子处于第一语言黄金期,那么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有足够好的环境和训练,它可以同时掌握很多门语言。我见过同时掌握3到4门的孩子,都是有这样的例子。我们所实行的中英双母语的教育,其实就是从幼儿园开始。那么孩子直到12岁,也就是说到小学毕业前后,他都处在语言黄金期里面,是不是有足够好的环境和条件让他能够把外语当做母语来学,取决于我们给予他的这种关注和训练是不是到位。
Q
有一位家长朋友问我说,孩子五年级了,英语还不太好,还来得及吗?
A:就大面积的统计数据而言,五年级还来得及。但是如果真的是到了初中,到了十二三岁、十三四岁以后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或者第三语言,它的难度会大幅度的上升。我们之所以采用这种双母语的模式,也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在进入到初高中阶段以后,不再为所谓的外语而去焦虑而去苦恼。相反,他们至少会有两门母语外加上一门到两门的外语。
Q
现在社会教育机构介入学校,我们该如何应对?
A:我个人一直持一个比较保守的态度。社会教育机构是一种补充,那么它是否符合孩子的需要,需要您跟孩子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不能说社会的教育机构就都不好,都害人,不完全是。但是,是不是适合您的孩子?我不敢保证。
Q
每个孩子身上有与众不同的气质和天赋,每个树叶不一样,每个人也都不一样,如何能够高效准确地发掘孩子身上的天赋,快速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A:我看了这个问题我就笑了,因为首先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所谓的“三观”,它不是一天之内就去形成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它需要长时间的浸染、浸润、熏陶、陪伴。孩子的“三观”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家长的层次,体现了您对他花了多少功夫。我在这给家长朋友们多说一句:有效的陪伴,是我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的家长的一个硬性要求。所谓有效陪伴不是说您跟他在一起,他玩他的,您玩您的。没有足够的交流,没有有质量的交流,这不叫有效陪伴。
我甚至说有效陪伴,只要每天半小时到一小时就管用,就会跟其他的情况很不一样。我知道家长朋友们有很多人很忙,事业做得很大,但是请记住一点,孩子也是您的事业,而且这个事业是具有相当大的社会公益性。所以我希望您能够把足够的精力放在孩子的教育上和成长上。
美国曾经对父母双方都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家庭和父母双方都没有读过大学,都只有高中学历的家庭进行过研究。经过长时间的追踪调查,这两类家庭的孩子从零岁到18岁期间,高知家庭平均要多跟孩子说1300万个单词。您可以做做除法,1300万除以18年,再除以365天,平均每天高知家庭的父母要比普通家庭的父母跟孩子多说2000个单词。
这2000个单词都是精挑细选的,都是有水准的。那么您是不是要花一点点功夫?所以在这我无法回答您如何快速的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我希望您能跟我一起慢下来,能够每天关注他,能够陪伴他成长,静待花开。在这,我也跟您分享我作为一个孩子父亲的一己之见:真到了他长大成人的时候,你想陪,他也不要了。所以抓紧这个时间,这是最有价值的。
Q
怎么去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怎么去培养强大的学习的能力?
A:阅读吧!阅读、思考、讨论、写作,这些每一年每一个月每一天都要做的必修课会帮助您的孩子渐渐形成他自己的学习方法,渐渐把他的学术潜质开发出来,并且呵护下来。
另外就是给予他足够宽松的探究的环境。人天生都有好奇心,都有想象力,当他说那些不着调的东西的时候,不要打击他,不要着急给他答案,要保持着足够的兴趣跟他一起去探索,哪怕他说的不着调,说的都不对,又怎么样?咱们谁没年轻过,年轻的时候谁又没荒诞过?
-END-
更多精彩活动


相关文章
哈佛妈: 爬藤"得失"的背后 
触摸千万家庭不愿揭开的面纱
老布什的传奇属于男人世界

被藤校拒绝: 一年后女儿才说出真相
美国名校之路的“道与术”


喜欢就点个好看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