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康永
转载自:尹建莉父母学堂
我有个朋友是明星,也是个妈妈,有个小孩在念小学。她手把手地教会小孩背下了五首唐诗,我去她家吃饭时,她要她的小孩把这些唐诗背给我听。

我饭还没吃,就得听诗,等于还没拿订金,就要先工作,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位太太,李白杜甫死了也都有一千两百多年了,你家孩子要背他们的诗,也不争在这一顿饭的时间,让小孩先吃饭吧。”
小孩本来就不情愿,此时一见有了声援,立刻也表示不想给客人背诗,估计也是隐约嗅到了我没什么兴趣听。
“啧!乖一点,不可以这么没礼貌。”明星妈妈说。
天晓得没礼貌跟背不背诗有什么关系。大人骂小孩常常是口不择言,骂了再说。
“我们就先吃饭,吃完了再说吧。”我说。
“啧!乖一点,不可以这么没礼貌。”明星妈妈对孩子说。
小孩终究乖乖背了诗,我也乖乖听了,听完当然赞赏一番,主要是赞赏明星妈咪的杰出教育。
“嗯,好乖,好听话!宝贝最听话了,妈妈最爱你了!”明星充满爱地抱抱孩子,放孩子去看卡通吃晚餐了。
我看了明星一眼,她立刻回瞪我。
“你是不是要批评我让小孩看卡通吃晚餐?”她先开口为强。
“没有啊。你管教你的小孩,关我什么事?我可以吃饭了吧?”我说。
“那你刚刚,在我说我最爱我小孩的时候,你那个眼神,是什么意思?”
我叹了一口气,放下筷子。
“你刚刚抱着小孩,说你最爱她的时候,你还记不记得,你称赞她什么?”
“当然记得,我说:宝贝最乖,最听话了。”
“嗯。”
“嗯什么?怎么样了?是我小孩哪里不乖不听话了?”
“你说你很爱你的小孩就好了。你为什么要把听话放在爱的前面?小孩不听话,你也一样爱,不是吗?”
我们每个人都从小就听惯了爸妈这样称赞我们。我们早已接受:一个所谓的“好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而一个乖孩子,就是一个听话的孩子。
可是,我的明星朋友的小孩,是做了什么,而换得了“听话”的称赞呢?
小孩是靠着压住自己的不情愿,才被称赞听话的。
所有的小孩,因为害怕而不肯去看牙医、因为厌恶而不肯吃青菜、因为害羞而不肯在客人面前表演,如果他们勉强把他们当时的害怕、厌恶、害羞给压住,藏起来,他们就会被称赞听话、乖,而被认定是一个好小孩。
“你是在跟我计较什么?小孩能够把那些不必要的感觉跟情绪都压下来,不是很值得称赞吗?”
“被这样称赞着长大,将来可能会觉得,所有这些不讨人喜欢的感觉、情绪,都是丢脸又麻烦的东西,然后就成为一位老是想压下这些情绪的大人。”
“这样,不就表示她情商很高?”明星妈妈说。
“你觉得这是情商高?不是在委屈自己?”我看着她。
当爸爸妈妈对小孩说“你真的把我惹火了”的时候,爸妈是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是有情绪的,而且情绪很大。而情绪这么大的大人,紧接着责备小孩的下一句话,却是:“你这小孩为什么这么不听话?!”
责备对方“不听话”的意思,就是“我可以有情绪,但你不可以有”。
这很玄妙,当光波或声波遇到阻挡,要不就折射,要不就穿透,可是生气骂人的爸爸妈妈,送出强烈的情绪波浪时,却要求小孩不能折射,也不能任其穿透,而是要求小孩“吸收”这些来自大人的情绪。
小孩不但要亲身体验爸妈的情绪,还要同时抹除自己的情绪。
这样的教育,就是告诉小孩:情绪是一种特权,想有情绪?等你也熬成了大人再说吧!
小孩抱着这样的态度长大,应该会觉得自己不该有情绪,就算有也要藏起来,然后,等到自己可以对别人颐指气使的时候,再让情绪充分地发泄吧?
或者,有些小孩,被爸妈这样对待,转过身也就这样去对待生活中服务他们的人。
这样的养成,把表达情绪当成了权力的展示。那些买个东西、吃个餐馆,都可以对服务人员大发脾气的人,恐怕就是误会了情绪的意义。以为谁有权,谁才可以有情绪。
生活里很多人跟我们并不是权力的关系,没有上下之分。朋友之间、恋人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都可能不是权力的关系。
面对这些平等的人,我们的情绪该怎么办?他们的情绪又该怎么办?
如果能够把表达情绪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事,而不是特权,才有可能把情绪纳入日常生活,自在地活下去啊。
有很多创造了一时话题的畅销书,等到流行过了再看,难免觉得过时。但如果能够多年不退流行,就会成为经典。
心理学家高曼二十多年前轰动一时的著作《EQ》,作者曾特别为中文译本写了一篇序。
他在序里提醒华人世界的父母,虽然善于督促小孩把考试考好,把公司要求的工作做好,但在教养上,却非常忽略小孩创造自己人生的能力。
二十多年过去了,《EQ》这本书里讲的很多事依然被忽略,我们的基础教育,依然教学生只对付头脑,不对付心灵。
幸好这件事我们可以自己练习,而且在人生的任何阶段开始,都能感觉到这样练习的收获:你越来越会安顿你的情绪,对重要的人懂得了在乎,对不相关的人也能不在乎。
换句话说,如同河流容纳倒影与水滴,接纳情绪的存在,成为情绪的主人,而不是莫名其妙地,一辈子当情绪的奴隶。
文章来源 |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本文选自《蔡康永的情商课》
长按二维码关注 鲁稚的阳台(ID:luzhi66)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