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受教科书上关于中国人粮食种植呈现“南稻北麦”描述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南方人的主食以米为主,北方人主食以面为主。比如山东的馒头、煎饼,河南的馍、山西和陕西数不尽的面条等等。
这就让北方之北的东北陷入了一种尴尬,米和面在这里呈现出一种“势均力敌”的态势。一方面,东北有明确记载种植大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另一方面,随着清末“闯关东”的步伐,来自山东和河北的移民又将吃面的习惯带到了东北。
《新唐书·渤海传》
“俗所贵者,曰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栅城之豉,扶余之鹿,鄚颉之豕,率宾之马,显州之布,沃州之绵,龙州之紬,位城之铁,卢城之稻,湄沱湖之鲫。果有九(丸)都之李,乐游之梨。”
文中提及的卢城,即渤海国中京显德府的卢州,位置大约在今吉林省安图县石门镇,这说明早在唐代,渤海人便已经将水稻引种到北纬43度附近及其以北地区,而渤海人也正是满族的先民之一。
那么,满族是否以米为主食呢?似乎也不尽然。
游猎亦农耕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条件,满族先世长久以来活动于以今东三省为中心,北至俄罗斯远东、库页岛,南至朝鲜半岛北部山区的范围内,它西接蒙古草原,东临日本海,南依渤海湾,北部则是广袤无垠的冰雪世界。这一地区自然地理的突出特点是山水相连、浑然一体。
该区域内西有相邻蒙古草原、南接燕山山脉的大兴安岭山地,临海则是蜿蜒磅礴的长白山山脉,北部自伊勒呼里山至长白山间起伏伸展的小兴安岭山地。三大山系间错落分布着著名的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这种耕地、森林和草原皆备具足的地理环境,直接决定了农耕、渔猎、畜牧等三种不同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在这里长期并存相依的独特历史面貌。

至晚到金代,东北已经是“膏腴蔬蘸,果实、稻梁之类,靡不毕出。而桑、柘、麻、麦、羊、豕、雉、兔,不问可知。水甘土厚,人多技艺。”(许亢宗:《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主食的种类有米饭、米粥、炒米、馒头、炒面及各种饼类、糕点等。
清代,满族人的日常主食以各种杂粮饭为主,品种多样、风味独特。食材主要有麦、玉米、高粱、粟、糜等。日常主食有小米饭、高粱米饭、黄米饭、稗米饭、苞米碴子干饭、小肉饭、豌豆粥、小米粥、苞米碴子粥、八宝粥等多种。因此,确切而言,清代的满族人(特别是东北满族)并不以稻米或小麦为主要主食来源,而以各种杂粮为主,无汤为饭,有汤为粥,磨粉为面。
以下略举满族主食四品,以飨读者。
杂粮饭
关于杂粮饭的做法,清代《双城县志》有明确记载:

“最普遍之食料为粟米,俗呼‘小米’,未去皮者,名‘谷子’……入釜多饭。炊时将米淘净,投釜内滚水中煮熟,用笊篱捞入盆内,再置釜中炖好,或入釜干热之……是名‘干饭’。其煮熟不捞出并汁食者,则是粥矣。次则为稷米,亦曰秫米,俗呼‘高粱米’。玉蜀黍米,俗呼‘包米查子’。其炊法与粟米同,而玉蜀黍米则多以为粥……上述之诸种米,有炊时置豆其中,则食时愈觉可口者。又诸米中有可以磨粉而食者,如粟米磨粉,曰‘小米面’,可制煎饼、酸菜及各种食品。”
杂粮饭里过水饭大概是最值得一说的。
凉是夏季满族主食最主要的特点,过水饭又称净水饭、凉水饭或水饭,是把高粱米、小米等做成干饭后放在清水里泡,待吃饭时用笊篱篱捞出,佐以盐渍或酱渍小菜,清凉开胃,现在也是东北满族人家喜爱的夏季美食。
杂粮饭(图片来自网络)
粘饽饽
粘饽饽不是对某一种固定食物的称呼,而是泛指由粘米面制成的面食。
前文提及,满族人非常喜欢吃粘食,并将各种粘性作物碾成粉,做成各样粘饽饽。如豆面卷子、波罗叶饽饽、粘豆包、苏子叶饽饽、撒糕等等等等。
豆面饽饽是用大黄米、小黄米磨面,加豆焰蒸制而成,颜色金黄,粘而香。苏子叶饽饽是将粘米浸泡后磨成水面,用粘面做皮,小豆泥为馅,包好后再用苏子叶裹上放人锅中蒸,滋味香美,风味独特。据《柳边纪略》载:“栎之小者,名波罗木,五月土人(满族人)掐其叶裹粽,均颇鲜异”。
此外,人们还喜欢吃油炸糕,特别是在小孩子满月的时候,以取其“步步登高”之意。
这种源自于白山黑水的“故乡味道”在各地的驻防旗人之中得到了延续,作为一种味觉基因,他们在饮食习惯日渐“入乡随俗”的同时,还保留着乡味难舍的情怀。以新疆地区和山东青州驻防为例,在他们的食谱和生活中都能见到“粘饽饽”的影子:
“乌苏城,三样宝,苏子叶,粘豆包,还有寒葱在山腰。”(新疆满族民谣)
“越粘越觉心不散,你心我心粘一团。”(青州满族民谣)
粘饽饽(图片来自网络)
酸汤子
酸汤子是一种类似面条的食物,主要原料为玉米。
做法是将玉米放入罐用水浸泡,并放置在一个温度适宜的地方,大约经过二十天的发酵后,捞出磨成面,滤水。制作酸汤子,先要把和好的汤面取出一部分放入烧好的热水中,捞出后与面和均匀,再通过汤套挤压成型,投入到沸水之中。
煮熟的酸汤子可以拌酱食用,味道微酸,容易消化而又开胃,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食品。
酸汤子(图片来自网络)
饭包
饭包也称乏克、得胜包,在北京,就是用抹有黄酱的大白菜叶将用酱、炒麻豆腐加青豆、炒杂拌等拌好的米饭包好,捧着食用。
老北京旗人讲究吃“得胜包”,“包”不离嘴,嘴不离“包”。但在今天的东北,饭包的做法要更加“接地气”。
饭包皮依旧是大白菜也或生菜叶,主料则是米饭、土豆泥、炸酱(鸡蛋酱或肉末酱)、花生米、葱末等拌匀,也可加一枚煮鸡蛋或蒸熟的茄条,丰俭由人,用菜叶包好后捧着食用。

相传,这种吃法源自于努尔哈赤时代的八旗军队,是士兵们在副食缺少的时期,以酱拌饭、佐以菜叶的“简约”版军粮,清宫御膳房在每年旧历8月26做饭包,以示不忘先祖创业艰难。
饭包(图片来自网络)
小肉饭(小肉粥)
小肉饭也叫“鞑子饭”,满族俗话讲:“头一口猪使唤完,下锅做上鞑子饭,不论亲朋行路客,大家一起来进餐,不用道谢,吃了算完。”
虽然无法考证鞑子饭最先是蒙古族还是满族创造的,但它确乎是清代满族人家比较常见的一款集主、副食于一体的美味。
小肉饭的做法也很简单,将肉切成丁,放入锅中煸炒至变色,添汤,加盐及其他调料,调好口味后,将淘洗干净的小米或黄米放入煮成饭即可,汤少则为饭,汤多则为粥,也可以在出锅前打一个鸡蛋或加些菜叶,营养均衡。

小肉饭(小肉粥)(图片来自网络)
—END—
欢迎扫码关注“开宸的北书房”
下面的图片,你既可以点,也可以买
修复、救急的口碑温和祛痘霜!
去除黑头的“毛孔隐形”神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