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697 篇文章
Photo by Chastagner Thierry on Unsplash.
职场邢动力自从去年 12 月 19 日开专栏,转眼,一年五十二周过去,五十二篇专栏文章如期奉上。很多了解我家庭和工作状况的朋友私信给我,让我写写我这个俩儿一狗的妈在繁忙工作满天飞的重压下,怎样做到每周三千字五十二周一周都没落下如期交作业的。说实话,没啥神秘的,要说有点诀窍,就拎出来三条说说吧。
  • 第一,契约精神。
承诺出去了,就不能食言,没处躲没处藏。哪怕发着烧。烧脑状态下,脑袋里轻飘飘一根筋,也得撑着写完。这是精神层面的。
  • 第二,无懒可偷的行动力。
高质量的文字输出倚仗的是脑细胞的勤奋运转工作,别无捷径。这就意味着别人喝咖啡聚会的时候,我要在家里爬格子;这也意味着出差途中,别人看电视剧打盹,我却要带上降噪耳机,专心构思下周专栏的素材,一旦逮着灵感,即刻下笔。这是行动层面的。
  • 第三,说人话式大实话的自我要求。
这是最最重要的指导方针。高大上冠冕堂皇的话谁都会说;政治正确不接地气的口号谁都会喊,大家不需要这些。把这些年的经验,从管理者的角度看员工以及从员工角度看管理者两个方向提炼,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不加粉饰。实在不方便说的话可以不说,却不能说假话,这是我的底线。
目前,这个系列已经发表了十六万字。下面说说,在契约精神和行动力督促下,大实话是怎样一篇一篇源源不断地被生产出来的。个中道理,也许对职场每天都逃不掉的工作文件撰写也有帮助。
Photo by Brooke Cagle on Unsplash
1
高强度的输入和高质量的阅读
我一直笃信,也深有体会的是:高质量的文字输出,靠的是肚里有料。要想素材供给充足,就必须有大量高质量的阅读和高强度的输入,这样才能“收支平衡”。
我很少用大片时间去阅读,因为大片时间对我来说是十足的奢侈品。我分管的工作跨越全球所有时区,朝九晚五对我来讲,完全是神话一样的存在。不论人在哪里,世界各地的邮件永远是叮叮咚咚地飞进飞出。
所以,只有碎片时间可用来阅读,锁定几个喜欢的作者和公众号或者是电子书,有空就读,很关键的是:把感想用手机里的备忘录记录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我知道自己历史知识不连贯,就用跑步机上的时间追类似“雍正王朝”这样的还算严肃的历史剧。越发感叹年少时不更事,完全跟着兴趣走,年轻时没有花足够时间去熟读历史,现在不得不拿出加倍的时间去拾遗补缺。
于是就有了几周之前发表的那篇“比兴趣和热爱更重要的”一文。有人说,为了不浪费时间,杜绝刷屏。对我来说,微信是重要的信息来源,关键在于认真甄别,摒弃八卦娱乐,把阅读重点放在有声誉与有含金量的信息上面,就不算浪费时间。
2
坚持不懈积累素材
若想文章生动有趣能打动人,真实是关键是灵魂。亲眼见到的亲身经历的人和事是最好的素材,积累素材的关键在于随时随地的用心。好比以下几类:
  • 第一类:触景生情。
今年十月,我与家人去纽约小憩。行走在曼哈顿的摩天大楼中间。即使是周末,进出写字楼的红男绿女依旧如织,我当时想,哪一个进曼哈顿写字楼的不是过五关斩六将硬拼进去的,都不知被面试官蹂躏过多少次。于是便产生了泄一点面试官的秘密的想法。那篇《面试官的“阴暗”心理,你知几分?就这样诞生在酒店的写字台上。
  • 第二类:特殊的时段想起关联的事。
比如年底及春节,就有一堆需要做的诸如年终总结,加薪沟通之类的事。职场邢动力的专栏系列也正是在去年这个时候在这个大背景下诞生的。于是就有了《
年底了,你会把自己“卖”个好价钱吗?
》、《
你人有所值,薪情大好了吗 ?
》、《
年末盘点 7 件事,让你今年不白干
》以及《
春节假期,这 7 件“要事”你做了几件?
》这一系列的文章。


  • 第三类:工作应景。
那日,前公司的同事打来电话说,今年七月的时候,他做中期考评,曾与他老板提过一个他自认为很好的想法,老板当时对他说:现在太忙,这个事以后再说吧!这个同事问我:现在已经临近年底,我要不要再去向老板提那个事儿?我说:你得学会听潜台词!于是《那些潜台词,都是话里有话》一文就这样在我放下电话后构思成文了。
Photo by rawpixel on Unsplash
3
基本方法论:先骨架后填肉
大多数工作文书和阐明观点的文章不同于写情书,火热的情话流到哪里,墨水就淌到哪里,不需要道理。写这类以理服人的文章的关键是条理清晰,逻辑分明。这样读者不费劲就能看懂。只有看懂了,才有可能欣赏和产生共鸣。我个人的经验是:先骨架后填肉的办法能够帮助梳理逻辑和条理。
  • 先把骨架搭好。
就拿本文来说,我决定从六个方面阐明我的观点,就马上落笔,把这六点写出来(高强度的输入和高质量的阅读;坚持不懈积累素材;基本方法论:先骨架后填肉;找没有干扰的时段成文;远离一会儿,有助于找出盲点;归根结底,关键是勤奋和自律)
  • 第二步,把每一点下面要涵盖的每一条关键信息变成一句话,每一点不超过三条关键信息。
这样十八行字就有了,这是文章的骨架。有了骨架,心里有了底。接下来要对骨架反复挑刺,因为如果骨架不正,成品必歪。先从逻辑上挑,问自己这十八行写下来是否把想讲的故事说明白了?读者即使不是专家,是否也不需要帮助而能认可我的思路?因果明了吗?收官结论清晰吗?
把这十八行反复斟酌修改后,开始“添肉”,也就是给每一条关键信息加细节。每加一个细节就要回头看看是否严丝合缝地围绕在了“骨头”周围,否则加了肉也不紧密,容易掉。这些“肉”中,有的是严肃论据,有的是添油加醋以使论据更加生动形象,有的是正面例子重申此事的必要性,有的是反面例子说明如果不做后果如何严重。有的是冷冰冰却有说服力的数字,有的是有温度煽风点火的鼓动。
无论这些“肉”以什么形式出现,原则只有一个:为主题服务!如不相关,格杀勿论。
4
找没有干扰的时段成文
阅读,素材积累以及搭骨架填肉,都可以用碎片时间完成。这最后成文却应该尽量一气呵成。
因为这关系到通盘考虑,去除杂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段落衔接过渡,还需要审视开头背景交代是否足够清楚,末尾结论是否水到渠成。这个成文的过程,其实是赋予文章灵魂的过程。灵与肉都有了,大功告成也就在不远处了。
Photo by Andrew Neel on Unsplash
5
远离一会儿,有助于找出盲点
写文章是个很主观的事,虽然事情都有两面性,很少有绝对的对错,但要避免明显的偏颇和盲点还是需要下点功夫。找出盲点最好的方法是放一会儿,远离一会儿。英文有句话叫 sleep on it,是指放一个晚上再说。
写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一会儿”,可以是一顿饭的工夫,也可以是诸如一两天之类的好大一会儿。这个远离,会使我们尽量回归客观,跳出作者的框框,更多地以旁观者身份去审阅自己写的东西。
我经常提醒自己:如果这是儿子的作品我会怎样去挑刺(儿子说我的眼睛很贼,他的文章,一个标点一个词都会被我用特异功能揪出来);这个远离,还可以帮助我们摆脱一些自己的固有思维,回过头来更加客观更加下得了狠手。要与自己做斗争的是敝帚自珍的惰性,动用理性去枪毙掉那些问题段落,再动脑筋返工。对我而言,初稿改掉百分之三四十是常有的事儿。
6
归根结底,关键是勤奋和自律
无论是阅读,构思素材,还是起草修改,最终成文,无一不要搭上时间搭上精力,是靠勤奋堆出来的。那些疲惫至极的夜晚,无数瞌睡虫排山倒海般袭来,却还是要洗把脸坐下来,问自己要文章。好在当过留学生,不怕点灯熬夜。
也曾赶上在旧金山出差,连续四天,每天开十几个小会,累得散了架,周末回程飞机上四小时,要赶着把手稿写出来,因为大洋彼岸的美女编辑正等着……
经历过思路顺畅的时候,才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也遭遇过 deadline 在即,主题却被我改了一个又一个,写了半天的一大片被我全部划掉,重新来过……不瞒大家说,《挣五千花一万,大气者成大器》《舒适区舒服,却不是该常待的地方》都是这样到了最后一分钟硬憋出来的,结果大受欢迎。
去年承诺写专栏时,心里的“小目标”是至少写一年。至于是否能够保质保量,当时心里没底。但是我也相信,只要自律,这种先承诺出去,再倒逼自己去完成,跟自己较劲的事儿可以做。
我们最大的敌人从来就是自己。逼自己坐下来,逼自己心无旁鹜,逼自己把亲手写的东西否定掉,逼自己在脑子空白时还坚持,这些都是自律。
自律,好比不断给自己发行信用货币,如同拥有足够的金钱能够给我们财务自由一样,长期自律,能赋予我们足够的信用财富,给我们绽放腾飞的自由。与此同时,因为我们完成了一个别人难以完成的任务,我们的自信心又会上一个台阶,又可以在新的境界和高度设立一个新的“小目标”,不断缔造成就感和满足感。
作者:邢军 Julie Xing
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学博士;现居美国并任世界五百强企业高管;粉丝众多的高产文字工作者,现为奴隶社会每周二「职场邢动力」特邀专栏作者。本文为专栏第五十三篇。
-  END  -
推荐阅读
在后台发送“邢军”,即可看到作者的文章合集。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给邮箱 [email protected]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