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摄影:用镜若心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是G317国道四川境内的最后一个县城,过了这里就进入西藏地界,德格是中国藏区三大文化中心(西藏拉萨、甘肃拉卜楞、四川德格)之一,特别是德格印经院,以收藏藏族文化典籍最广博、门类最齐全、完备而严格的管理、原材料制作考究著称;精湛的创工技艺,高质量的印刷,以及对建筑壁画、刻版及其他文物的全面保护,在藏区三大印经院(拉萨印经院、拉卜楞印经院、德格印经院)中位居首位。
德格印经院自创建以来,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院藏各类典籍830余部,木刻印板30万块左右,文字字数达5亿之巨。这些印版典籍对于研究藏族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医学、科技、文学、艺术等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此次行程开始于国庆期间,考虑到车流量较大,我们28号就在重庆集结。29号一早,由重庆好朋友(此人是川藏线驾驶经验超牛的老司机)驾他的私家车出发,一路向西前行。
一路途经成都-雅安-沪定-康定-塔公-道孚-炉霍-甘孜-德格。也正是由于这次行程时间安排合理,避开了车流高峰的同时也避开了10月2日的折多山大雪封路。由于回程的时候折多山仍然大雪,只能从德格到马尔康,然后经汶川到成都,最后回重庆。全程2千多公里,不但感受到德格深厚的藏族文化气息,还把G317和G318的沿途美景尽收眼底。
第一天从重庆一直赶到康定。第二天从康定上G318,经过新都桥、塔公到炉霍转G317一直开到甘孜,考虑甘孜的海拔已经有3400米,过后的海拔会越来越高,我们就住在了甘孜县城,也初步去适应了一下高海拔的感觉。第三天从甘孜县城出发,车子一上G317就被重峦叠嶂的雀儿山山脉深深吸引。蓝天、白云和雪山, 白雾像一条条腰带缠绕着雀儿山脉,这美景顿时让你忘却了路途的所有辛劳。
沿途遇到的转经人
转经是藏族人民的一种宗教修炼方式。藏族人认为,转经就相当于念经,其目的就是忏悔往事、消灾避难、修积功德。转经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手摇转经筒或者拨动转经轮来进行,另一种是通过走路来进行。
雀儿山,藏名“拉措”,意思是大鸟的羽翼。是四川省甘孜州著名高山,北衔莫拉山,位于沙鲁里山北段的甘孜、德格之间。原系古夷平面上的残余山,后随青藏高原上升而成为高耸于高原面上的巨大山体,山峰高度逾5500米,其中超过6000米的山峰有3座,故当地有“爬上雀儿山,鞭子打着天”之说。主峰的西北麓是冰川湖新路海(藏语称玉龙拉措),海拔4100米。
雀儿山休息区的一位藏族小姑娘,她跟随妈妈在推销着各种藏族小饰品,寒风刺骨的十月,她穿着比我还少的衣服在每位停车的游客间来回穿梭,并热情的推销着饰品。当我们快要离开时,她瞬间又回到了另外一种状态,此刻她在想着什么呢?
穿过已经通车的雀儿山隧道不久就到了博纳大佛塔。这里有释迦摩尼入市像,还有达马洞观景台,山上刻有多处大型的佛像,都是依山而凿,人像惟妙惟肖,其色彩也浓郁醇厚。
过了这里,
很快就到德格县城了。
来前看的一些资料,我还以为德格作为一个重要城镇会比较繁荣,可来到这里发现德格也就是在山谷中临江的一座县城,狭长而局促。
快进城时开始下起了雨,我们直奔印经院,阴雨中的德格县城虽然显得有些冷清,但一到印经院才发现是人头攒动,围绕印经院的转经人加上各地游客汇聚在一起,好不热闹。德格印经院属于萨迦派寺庙更庆寺的一部分,但由于它收录了各大教派的典籍,其名气已远远超出了寺庙本身。
印经院构造独特,红墙高耸,绿树婆娑,幽静壮观。靠大门一侧为一楼一底,正房则为二楼、三楼,参差有致,系典型的藏式建筑风格。院内分藏版库、纸库、晒经楼、洗版平台、裁纸齐书室及佛殿、经堂等。藏版库大小共6间,约占整个建筑面积的一半,印书操作也在其中。
德格印经院不同于其他藏传寺庙,经堂上方金轮两边是一对镏金孔雀,为土司权力象征。
参观印经院:一是很黑,里面完全没有现代化灯光;二是不允许带专业相机进入,入门时会检查游客背包,要求把相机放在门口寄存,但对手机拍照管的不是太严格。
藏版库中排列着整齐的版架,书版分门别类地插满了版架,每版有一手柄。我们只能在幽暗的殿堂内仰望着那一排排紧紧排放着木质印板的经架,那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数千年的藏族的文化与宗教精神,被固化在一片片经板之上。
德格人像百年前的先辈那样,继续承担着历史所赋予的责任。这里的匠人仍在采用最传统的印刷方式:
印刷时,一人来回奔走取送书版,另两人相对而坐,书版署于两人之间,一人用擦板蘸墨涂版,一人放纸,用磙筒一滚、揭下,一页书当即印成。根据熟练程度和印书份数多寡,每天每组印700至1000多页不等。
印好的书页晾晒在各组固定区域的绳子上,干后收起,由印经院总管等3人进行最后一次检视校对,质量合格的,才能送齐书室理齐、磨平,四周涂上红色,捆扎起来,即为成品。
印经院的全部印版分书版和画版两大类。画版数量不多,有“唐卡”画版、“坛城”(曼陀罗)画版和“隆达”(风马)画版几类,其它都是经书版。印版如按印制颜料的不同又分为墨印版和朱砂印版,其中大部分为墨印版,朱砂印版仅限于《甘珠尔》等少数经典。
德格民居非常具有代表性,是典型的崩空建筑,其代表性不在道孚民居之下,只是没有道孚民居出名而已。苍翠的山坡上,一排排暗红色的民居依山而建,别具风情。
更庆寺,四川康区藏传佛教萨迦派主寺。位于德格县更庆镇。原为宁玛派寺院,至第七代德格土司拉青·向巴彭措改宗萨迦派并扩建,命名为伦珠顶寺,俗称更庆寺,意为大寺庙。它是土司家庙,规定土司长子出家主持寺政,次子继任土司,所以该寺至今无活佛。 分寺有7座,至第12世土司建德格印经院,闻名遐迩。
清初至民国时期,更庆寺汇聚了大批国内外宗教学者,推动了更庆寺在藏画、音乐、藏戏、雕塑、木刻、建筑、印刷、藏医药等方面的发展,对促进德格地区藏族文化的发展,形成德格地区宗教文化的特色风格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更庆寺的喇嘛大多非常年轻,他们热情好客。面对来客的提问,他们都是详尽解答。由于这次更庆寺正在大面积修复改造,外面全是脚手架,所以也没有办法拍到寺庙外观的全貌。
更庆寺的厨房,看它的建筑结构应该原本是一间小的庙堂,由几位本地藏民负责喇嘛的饮食及相关活动事务的供给。
文化是一种世代性的积累。而作为印版史籍的积累和保存者,他们最大限度留住了世世代代的精神传承。印经院的文化底蕴在于它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一面旗帜,有了印经院,德格在藏族史中,便有了沉甸甸的份量。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或扫描如下二维码
《2019 国家地理中文网日历》
把我们曾经的130年
嵌入你未来的365天
长按二维码,关注“国家地理中文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