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份,我搬家的时候从箱底翻出了几十副耳饰。
真的是几十副,一点也不夸张。完整有31对,还有十几只孤零零的找不到另一只的老光棍,花花绿绿地躺在一起。
其中有一些,我只戴过一两次;还有一些,我一次也没来得及戴。这些耳饰,几乎都跟了我四五年,每次搬家都会被我一起带走。而且这些耳饰,都来自同一个人 。
我高中有一个前男友,特别喜欢送我耳饰。原因特别简单,就因为我答应他在一起的那天是我的生日,他送我的礼物就是耳饰。所以他一直爱跟我开玩笑,说这就是我们的定情信物了。
后来他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在哪逛街,去哪旅游,在当地只要看到有特色的耳饰,都会记着买给我。
再后来好看的耳饰越攒越多,我的两个耳洞戴不过来,于是就去追加又打了两个耳洞。
结果我打完以后,他买得更勤快了。我看又赶不上了,打算再去打两个耳洞,每天戴一串出门。他一边笑一边把我抱在怀里,说,不许打了,多痛啊,慢慢戴嘛,我们还有很长很长的时间啊,来得及。
可年少时的感情,总是容易因为一些毫无理由的小事分开,我们也不例外。
后来分手以后的某天我收拾东西,看见我精心装在一起的耳饰,有一半还没来得及开封。我突然明白,我们并没有那么长的时间,也并不是所有事都来得及。
我把它们都装进了行李箱,带到了北京。但是大学的几年时间里,我再也没有拆开它们,而是压在了箱底。
直到今年搬家的时候,我再次翻到了它们。当然,年少的心动早就已经不在了。
我把它们挂在了旧物网站上,便宜卖。在物品介绍里,我写到:
“都是很贵的耳饰,有缘人可以便宜带走,1块一副。但是先说好,不吉利,前任送的,想赶紧分手的可以买下来哈哈哈。”
我故意这么写,根本没想着卖出去,就是调侃一下自己的过去。
结果有一天,一个女孩子突然私聊我,给我发消息:
“前任送的?”
我看了一眼,回她:“对啊。”
“前任品味不错啊?”
“当然了,不然怎么会看上我?”
“你还挺有意思,你前任是男的女的?”
“男的。”
“帅吗?”
“又帅又聪明。”
“那为啥分手?”
“大概是因为我能找到更帅更聪明吧。”
那边沉默了半分钟,她回我了一串“哈哈哈哈哈哈哈”以后,发过来一句“我买了,全都给我吧。不用包邮,我出邮费。”
我也笑:“没事,投缘,给你包邮了。”
在那一刻,我忽然找不到留下它们的意义了。
我帮她把所有的耳饰细细包好,装到一个精致的盒子,寄给她。
我俩最后一次聊天,是她确认收货的时候。我终于问出了一直以来的疑惑:你为啥决定买?
她说了句很无厘头的话: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故事,只是缺记住故事的人。”
从那以后,我开始经常去淘一些二手的东西,越淘越觉得发现了新大陆。上个星期,我在公号上写了拍拍发起的二手创意百万征集。其中有一个创意背后的故事,非常非常打动我。
一个参加的征集网友,是个20出头的姑娘。她是个设计师,特别喜欢淘各种旧书。大多都是80、90年代出版的,最早的也是21世纪初的,很多都已经绝版了。
她天天混各种二手书交易网站,又在网上找了好久,最后找到一个靠谱的卖家——一个网名叫“何日君再来”的卖家。当时她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还忍不住冷笑一下:这么老土的名字,不会是个奶奶吧?
神奇的是,大多数她想要的书,这个“何日君再来”奶奶都有收藏。
周末,她特意去北锣找这个“何日君再来”取书。
见了面,她突然就明白这个名字了。“何日君再来”30多岁,很漂亮,穿着旗袍,气质谈吐一看就是出身于书香门第。
在北锣这个老旧的小院子里,“何日君再来”把她要的书全都给包好。末了,突然问她,这个书架你要吗?我也送给你吧。
她顺着手指的方向看过去。
是一个很普通的老木质书架,做工不算奢华,但是很精致,书架每层隔层都做得很钝,不容易划手;每层都刻着一小排字,有“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也有“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字迹也算漂亮。
总之整体都很好,带着岁月气息和文化沉淀,唯一的缺点就是稍稍有点矮。
她没来得及说话。“何日君再来”小姐姐就说,就是矮了点,毕竟这是我小时候我爸做给我的。
其实,这个是书架就是“何日君再来”上初中时父亲亲手为她做的。
她父亲是个爱读书的人,经常为她做很多手工。就在家里几平的小院子里,她父亲教她读书写字;也搭起支架和锯子,给她做各种新奇的玩具、做书架、做小椅子,用双手为她建起了独属于她的童年王国。
这个书架就是其中之一。她那时年纪小,所以书架做得比较矮,拿书方便;又怕她每天毛毛躁躁粗心大意会刮到手,所以每一个隔层都做成了圆圆的形状。
如今她父亲已经去世了,她也是回国处理家中最后的旧物。家里的笔墨纸砚各种书多得很,大都是她父亲生前亲手做的。这些东西不好拿去卖,也舍不得扔。
最后,这个网友拒绝了赠送,而是坚持跟“何日君再来”买下了这个书架。
(设计师姑娘投稿作品)
不知道为什么,在我看到这个投稿作品背后的故事时,才突然明白了那句话的意思:这个世界从来不缺故事,只是缺记住故事的人。
后来我在这个圈子里国内国外地混久了,慢慢发现其实很多年轻人都在混二手圈。我发现一个现象:二手文化,甚至已经慢慢成为当代年轻人的潮流。
比如在年轻人群体中很流行的vintage——大多是一些有年代感但是现在已经不再生产的服饰。那些复古的服饰设计里,都带着强烈的时代印记:北平城里第一次去约会的大家闺秀、上海的老胡同里穿着旗袍去赶集的女人、我们曾趁着父母睡着关掉声音偷偷看过的老电视......
还有在日本火到不行的古着包,每个包包背后都是一个时代的故事。它的主人也许背着它去奋不顾身地上过班、旅过游、爱过人、捉过奸.......
在中国,近几年复古的花转也很火,很多人去关注和守护这些承载历史和故事的花转。
这些东西,它们都如同时代的缩影,诉说着旧时光的荣耀与伤感。
这真的非常神奇。
毕竟在近代中国的文化里,二手是和鄙视捆绑在一起的。
你回忆一下小时候。我奶奶塞给我姐姐穿过的衣服,我是绝对不愿意穿的。中国人的骨子里不能接受自己用别人的旧东西,我们喜欢新的、独属于自己的东西。谁要用别人的旧衣服,读出来的都是鄙视。
这不是我们的错,而是历史决定的。
但二手文化的复兴,奇迹般地在这届年轻人里实现了。
当然,每一个文化复兴背后,必然有它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
一是物质观念的进步。大部分中国人其实还活在“二手就是物质匮乏”的观念里,我也说了,这不是他们的错,是时代造就的。越是物质匮乏,越是急着想摆脱这种生活。而我们不一样,我们的成长环境几乎是吃穿不愁。正因如此,我们在对于物质才没有那种“一定要新的”的执着。
二是怀旧文化的盛行。我们这代人应该是最早怀旧的一代,我这可不是瞎说,你随手打开一个网易云的《90后青春缅怀歌单》,播放量都是几千万。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有时候,时代革新得越快,这个时代的人就越喜欢怀旧。我们比任何一代人,都更需要故事,以及收藏故事的人。
当然,也许还有很多别的原因,比如国外二手文化的影响等等等。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已经证明了一点:
重复过去,并不全都意味着文化的倒退,也可以是文化的进步。
我上周写过啦,京东旗下二手交易平台拍拍联合数英DIGITALING,举办了一个关于“二手”创意的征集大赛,奖金总额有整整一百万
拿奖几率也很大,排名前五的参赛者,都可以获得20万元人民币奖金,按照国家规定进行缴税后发放。
现在拍拍收到了很多创意了,文章里已经跟大家分享了几个,再跟大家分享几个: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哈哈哈哈这届参赛选手真的很有才啊。
还没参加的朋友们快抓紧时间吧,这个比赛会一直持续到2019年1月18日哦,现在参加还有机会的。
这次是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创意,国内外任何单位或个人、社会团体参与活动,不受地域、年龄、专业等限制,全部可以参加哦。
题材也不限制,可以为平面海报、视频、策划案、广告文案等等,体现拍拍业务特点,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多个卖点进行创作。
快去吧,100万等着你们,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m
(昨天看完我这篇稿子以后,我们的设计师老铁今天请假没来上班。我现在高度怀疑,他偷偷参加比赛去了,看来是时候重新招一个设计师了。)
快来点击阅读原文,看看怎么才能成为被选中的孩子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